文|丛树
来源|鲁商儒风
当一个人的突破,或一家企业的突破,就是一个国家的突破时,他们带来的收获,那就不仅仅属于自己,而是整个国家。
众所周知,在很多行业,我们曾被国外垄断,毫无话语权,不仅只能接受他们的高价产品,还经常被“卡脖子”。好在,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经过努力,打破了一个又一个垄断。
其中来自山东威海的3个人,都带领企业打破了垄断,不仅使自己的企业受益,还帮助国家取得了突破, 让国家和老百姓都受益。
他们是谁?打破了哪些垄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一位叫陈学利,威高集团创始人。
2021年10月,一家名为山东威高手术机器人有限公司的企业,研发生产的腔镜手术机器人,正式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查,成为国内首家获批的腔镜手术机器人。
自北京一家医院2006年引进第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后,这类手术机器人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被直觉外科公司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所垄断。
从2012年,威高就正式研究手术机器人,投入的研发资金以亿元为单位计,取得了一次次突破。
不仅是手术机器人,到目前为止,威高已经有106种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包括注射器等用针、医疗材料等。
虽然普通患者可能不会注意到给自己做手术的是什么品牌的机器人,找针时不会留意是哪农家企业生产的针头,但不知不觉中,其实受益于他们的突破。
陈学利是威海人,1951年10月出生,曾担任威海市田村镇王家钦村支书。
1988年,刚到田村镇福利院当院长的他, 看到福利院老人的生活费只有5元钱,就想如何改善,于是用借来的2.5万元税务周转金,创立了国营山东威海医疗器械厂一分厂。
从生产一次性注射器开始,他一步步将这个小厂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到2021年,威高集团的营业收入达511亿元,旗下有港股威高股份、科创板上市公司威高骨科和2018年收购的华东数控等3家上市公司,威高血液也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陈学利近年来多次蝉联威高首富,在2022年胡润百富榜上的财富达125亿元,去年威高还有多人上榜。
如今,其子陈林已经接掌企业。多年前,陈学利曾让创业元老张华威出任威高集团董事长。
第二位叫陈光威,出生于1942年。
有意思的是,他也曾担任田村镇王家钦村当过大队长、村支书,后来成为镇工办副主任,1987年被任命为一家濒临破产的镇办企业——威海石化科研器材厂厂长。
他带领这家小厂改产钓鱼竿,10年后成为全球最大的钓鱼竿生产企业,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光威集团——与威高一样,企业名字中也有一个“威”字, 不知道是否与他们来自威海有关。
在生产钓鱼竿时,他就备受困扰。产钓鱼竿使用的碳纤维材料,全部依赖进口,而且由于其也使用在飞机等航空航天领域,涉及国防,产品、生产设备、技术等,都受到严格封锁。他们在进口材料时,不仅价格没有说话的权利,连给不给货、给多少、什么时候给,都完全由外方说了话,被称为“通知式涨价,赏赐性供给”。甚至,外方还会到厂里察看是否被挪作他用。
每次到国外参展时, 陈光威都觉得抬不起头。
他决定自己生产这种材料,从1998年就开始尝试,1989年购买了一条二手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当时全国唯一的生产线,上面全是英文,对方不提供任何服务,一切靠自己摸索。
国家也逐渐重视这方面的研究,2001年将破纤维研究列入“863”计划,但项目组经过1年多的研究仍一筹莫展。
项目组人员曾到光威参观那条生线,于是找到陈光威,陈光威说了句“为国家做事”,接下了研发任务。
随后10多年,由于投入资金和精力过大——仅自筹资金就达40亿元,光威几度因为资金链紧张而陷入绝境,用厂房、产品作抵押获得贷款,才渡过难关。
经过研发,他们在产品、技术、生产、设备等方面相继取得突破,2008年终于碳纤维关键装备实现国产化,使中国成为继日美之后,极少数掌握核心技术、能生产碳纤维的国家。
2004年,身兼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我国材料科学界泰斗师昌绪考察光威时说:
“老陈,你为民族争了光!”
2013年,一位退休将军也说:
“我由衷地钦佩陈光威先生......陈光威是一个民族英雄。”
2017年4月,陈光威因病去世,重病时,他曾多次对儿子表示,对光威“脱富返贫”感到内疚,因为他们在研发碳纤维上的投入过大。
当年9月光威复材在创业板上市。
如今,他的两个儿子陈亮和陈洞都登上了富豪榜,财富都是68亿元。
第三个人叫丁建生,出生于1954年,是乳山市大孤山镇河东村人。
1982年,丁建生从山东化工学院(现青岛科技大学)化工专业毕业,分别到了正式建设还没投产的烟台合成革厂。
烟台合成革厂1978年开始建设,是国家重点项目,领导在批示时曾表示:
大伙穿鞋问题就指望它了!
约7000人被从全国各地抽调到烟台,建设该项目。经过5年奋战,终于1983年5月建成,1983年8月全面投料试车。
他们的产品是聚氨酯(MDI),当时全球仅几个国家能生产。我国从财政里拿出4.6亿元——约占当年全国财政的千分之四,从日本引进了3套60年代英国制造的二手合成革设备。虽然引进条件已经相当苛刻,但英国股东还大发雷霆。
不过,二手设备频频出现问题,经常一停产维修就是半年,而且产品也达不到要求,被抱以极高期望的企业陷入困境。
1993年,已经是烟台合成革厂一个分厂总工程师的丁建生深感被“卡脖子”之痛,当着总厂领导的面说:
要想不被人掐脖子,就必须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装置!
厂里组成了以丁建生为首的攻关小组,他们将二手生产线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拆下来研究,还找到了母校(当时已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寻求技术支持,后来又找到国防科大、中科院计算机所等多家单位,开发出了MDI工艺流程计算机模拟、核心化学反应计算机数学模型,使原来几近瘫痪的二手生产线“复活”。
1996年,在攻克多个核心技术后,1.5万吨MDI设备试产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第5个掌握MDI核心技术的国家,成功打破国外垄断。
MDI是一种化工材料,如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产品都使用,如衣服、鞋等,使用的冰箱 、乘坐的汽车等。
烟台合成革厂就是如今的万华化学。
丁建生曾获得山东省科技最高奖,后来曾担任万华化学的总经理、董事长,带领企业迅速发展、上市,现已退休。如今万华化学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MDI企业,被称为“化学界的华为”, 是极少数拥有国际定价权的中国企业之一。
近年来,万华化学是山东上市公司的“盈利王”,也是市值最大的企业,2021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到1400多亿元和246多亿元。
这3人都来自企业,不仅以企业家的身份, 成功打造出龙头企业,还带领企业打破国外垄断,既使企业受益,也让百姓直接或间接,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