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青葱计划“成为导演之前—文字与影像之间”主题影展在上海举行。影展以导演李少红2005年的作品《生死劫》拉开序幕,其他展映的四部影片中,也有李少红监制、梁鸣导演的处女作长片《日光之下》,德格才让导演的《他与罗耶戴尔》,申瑜导演的《兔子暴力》和龙凌云导演的《何处生长》。
已经走过7个年头的青葱计划,一直在为新生代电影人提供交流机会,激发更多创作可能。
晨报记者特别邀请到青葱计划发起人李少红,聊了聊时隔17年再看旧作《生死劫》的感受,这么多年和周迅合作的“变与不变”,以及青葱计划的现在与未来。
时隔多年再看《生死劫》,李少红仍然感觉故事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这也是当时她第一部用全数字模式拍摄完成的电影。
“比胶片拍摄更快捷,因为有监视器,不完全通过取景框看了。技术要求也没有像胶片那么严格,所以我觉得灵活性比较强,那部戏等于16天就拍完了。”
在李少红看来,和周迅合作从最早的《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生死劫》到这两年的《世间有她》,对方一直没什么变化,对表演要求很高,因为生活简单也一直很有“少女感”。
这些年担任青葱计划的发起人,李少红和年轻导演合作,自己也受益匪浅,从这些年轻电影人身上感受到了对电影的创作热情和冲劲,她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晨报记者:今年青葱影展展映的《生死劫》是您17年前的作品了,时隔那么多年再看有什么感受?
李少红:我还是挺激动的,因为我自己在放之前一天去检查片子的时候,就从头到尾一个人在电影院里重新看了一遍。因为原来是想就看一下,没有什么技术问题我觉得就不放了,但是我没想到我自己从头到尾自己在电影院里看了一遍,我就觉得好像这一切,这17年没有变化一样,好像就发生在今天的故事,有很亲切的感觉。
晨报记者:拍《生死劫》时周迅已经30岁了,她当时要演一个应届生大学生,她刚刚接到这个剧本的时候,有没有一些犹豫呢?
李少红:没有,因为她本身长得就特别小,差不多本身她跟她自己的实际年龄看起来差不多差了十几岁。到现在她都是那种少女感。
所以那个时候她心理上没有这种障碍,就连我们都不会有这种障碍,你当时就觉得她那个时候30多岁真的就像20出头,当时可能包括她自己和我们都没有觉得她不能演。
晨报记者:这两年你们也有合作一些影视剧,比如《世间有她》,您觉得十几年过去她有什么变或者不变的地方?
李少红:每次和她见面或者我们合作《世间有她》时候,她也是老会问我说我变了没有,其实她也希望能够验证一下,是不是还是像以前一样比较受认可。
我是觉得她确实是在表演上面对自己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且她觉得以前给她打上的烙印是让她受益终身的,所以她不希望有什么样的变化。
我就说你的劲还是没什么变化,我觉得这也挺欣喜的,我说如果是我们一块等于是带给她的这些东西使她受益终身,我觉得这对我们来讲是特别好的一件事。
然后她依然很注重她的感受。我们原来探讨最多的还是表演,因为她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她就会有一个心理障碍,就觉得我不是科班出身,我的表演是不是在线,她会希望你能够像她的一面镜子一样,能够告诉她她的问题。
我也跟她讲,其实表演这个东西是有技巧性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有感而发,还是要发自内心,就是你所有的演的东西其实还是要从你内心流露出来的。你没有感受力,实际上你就没有办法表达,你就表达会不准确。
也就很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说你自己都不感动,你怎么能够让观众感动呢?
她也非常认可这一点,所以她是一定要求自己找到这种感觉,所以她一般演戏很注重在表演之前做功课,因为这种做功课不仅仅是阅读剧本,她要理解,她会非常注重交流,跟你一块去讲她这场戏的感觉。
晨报记者:这么多年,就像您前面说的观众还是觉得周迅很有少女感,您觉得她保持少女感的原因是什么?
李少红:她比较单纯,生活中也比较简单,我觉得她追求是比较自然的一种状态,然后不去苛求自己,一定要怎么样,我觉得这是她的一个特点。
因为她的生活内容非常简单,有很多人就觉得说这样会不会阅历不够,但是她非常注重生活里的感受力,所以这点来讲我觉得反而是她的长项,她会去很真切地感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觉。
我觉得简单实际上给她带来的这种单纯是好的,就很干净,生活里朋友还有一些与人相处的环境,都是非常简单的。她不会把自己搞得很复杂,一复杂她就乱了,然后她就马上想办法要把它解除掉,要回到简单干净的环境里面,这是我对她的感受。
我觉得这可能是让她保持了少女感的原因,这对她作为演员来讲是好的,因为她永远会是一张白纸,然后每一次去描绘她新的心态。
晨报记者:青葱影展展映的电影《日光之下》是您监制的作品,拍摄制作时有为导演提供哪些建议呢?
李少红:大概还是在一些比较主要的方面会提出我们的意见,然后有些导演会自己选择性地作参考。
然后在他碰到困难的时候,或者在拍摄上或者处理演员的事情上,或者场景和故事的哪一些点他遇到了选择障碍的时候,他觉得他想不到一个好的主意,有局限的时候,他会愿意来问你,你可以这个时候给他提供一些帮助,也是启发性的,从我的角度我可能是这么想,我可能帮他打开一些视野。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想办法让他能够发挥出来,而不是我发挥出来。
晨报记者:青葱计划和影展是一直帮助扶持年轻导演的影展,这些年来有没有遇到过个人最欣赏和喜欢的作品和导演呢?
李少红:现在我们办了7届就30多个项目,拍出来的20多个,我觉得都各有所长,独特和原创性是最重要的。
所以只要有这样子的作品,我都会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今年还有黏土动画很有意思,我一开始都不看好,这太小众了。
但是后来我觉得那个女孩她太有想象力了,也让我了解了黏土动画片,我觉得很有意思,我觉得以后要多开拓一些类型,多类型地培养一些年轻导演。
晨报记者:这些青葱计划的年轻导演和电影人身上,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李少红:其实我们也需要要像海绵一样吸收一些年轻的创作激情,就是他们的这种想象力,其实反过来对我们这些导演也是会有很大的启发的。
然后我觉得原创性有时候创作时间越长的话,它可能就慢慢流失了,因为有很多东西加进来之后,社会的市场的还有各方面夹杂起来的时候,对你能不能够在这里面保持住你的原创精神,我觉得对每个导演来讲都是一个挑战,一生的挑战。
晨报记者:您之后会有哪些作品和观众见面呢?
李少红:到时候导协换届的话,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回归到创作这上面来。对我来讲也很向往,看别人拍电影我自己手都痒了。你去监制他们片子,看他们片子,你真的就是觉得恨不得自己去拍,就会有这种创作的冲动,我觉得还有创作欲望,还有生命力,挺好的。
接下来我还是会保持两三年有一部电影,然后每一年能有一部剧。 电影的话前面的剧本准备和策划过程会比较长,现在有比较大的电影已经在酝酿,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所以可能未来这两三年我可能会电影会比电视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