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科技史研读:产业集聚与知识溢出效应的相关理论来源于哪里?总的来说,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存在经济要素的集聚及流动,对产业集聚理论的探讨为要素集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要素集聚为产业集聚创造了可能,要素集聚与产业集聚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正是在产业集聚理论的基础上对要素集聚展开研究。

一、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是产业演化发展中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在特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产业进行竞争合作、协同互补,资本要素在产业间流动、共享,并不断汇聚产生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国外学者对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早。

该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产业集聚理论、以韦伯位代表人物的工业区位理论、以佩鲁位代表人物的增长极理论、以波特为代表的竞争优势理论和以克鲁格为代表的新地理经济学等阶段。

一八九〇年,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产业集聚理论,在对经济要素的分析中阐述产业集聚现象,通过对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研究,发现外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在产业区内形成集聚状态的根本所在。

基于此,马歇尔从产业集聚更容易获取专业化优势、距离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以及集聚区域为信息知识流动和生产系统融合提供便利三个方面阐释产业集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在马歇尔产业集聚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德国经济学家韦伯首次提出工业区位理论,该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原因,并提出产业集聚两阶段:第一阶段为企业发展自身规模引导企业分布集中化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为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形成完善的组织机构进而形成产业专业化的高级阶段。

随后,佩鲁在一九五〇年首次提出增长极理论,他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推进型单位,它们是具有推进型的主导机构,同时能够带动相互关联效应较强的产业共同进步,这种推进型单位被描述为增长极;其次,佩鲁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型推进型产业与被推动性产业形成联合体,在特定区域内集聚,形成经济增长极。将继续推动辐射区域的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是基于企业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角度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解释,构建钻石模型对不同国家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进行探讨,提出需求因素、要素因素、竞争战略、产业群等四个方面因素影响产业竞争力的观点;同时,他强调了创新能力在产业竞争中的关键作用,为生产效率的提高、新产业的产生和产业集群规模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一九九一年,克鲁格曼在《递增收益与经济地理》提出了研究空间经济学的新方向,阐述了产业在区域集聚的路径依赖:将报酬递增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中心外围动态模型,提出世界经济中仅存两个地区和两个部门,研究初始条件一致的两个地区,农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的内部要素在报酬递增、制造业工人流动与运输成本变化的条件下内生演化,呈现出不同的生产结构,最终演变出“核心周边”的经济结构。

在产业集聚理论研究领域,国内起步较晚,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集聚的内部动力、外部动力和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国内学者叶建亮在对浙江省的企业集群现象进行研究时,结合新增长理论分析得出,知识溢出是产生企业集群的推动力;

马文霞在产业集聚理论的文献综述中,提出政府的干预具有两面性,政府补贴可以加快基础设施见识进程,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产业集聚,但政府规制和信息局限性又会阻碍产业集聚;范晓莉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外部经济市场、资本要素、产业规模以及城市化水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二、知识溢出效应理论

知识溢出对创新实现创新驱动作用产生正向影响,有助于推动实现区域间的经济均衡发展。溢出概念最早要追溯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马歇尔首次关注到了经济外部性,他认为产业集聚将会塑造创新行为,并有利于集群内部企业获取外部性信息,并在特定集聚区进行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扩散,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随后,阿罗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过程的机制,认为溢出效应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阿罗的研究,罗默指出知识溢出发生的根本在于技术和知识本身具备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的特征,并在生产函数中加入知识这一独立变量,提出知识溢出模型。

在此基础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知识溢出研究集中在知识溢出内涵、知识溢出类型、知识溢出机制和知识溢出的影响作用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肯定了知识溢出与创新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带来的知识溢出降低新产品和新技术产生的成本。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者们发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知识溢出,来影响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目前,学者们对知识溢出效应在创新活动中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相关研究就地理位置在知识溢出对创新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以及知识溢出对创新效率的空间演化展开讨论。

TAYLOR通过研究表明,知识溢出是不同知识主体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行互动、交流的自觉行为,但在此过程中,知识溢出效应会由于时空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SWAP等人也有类似发现,以知识溢出地为核心,知识溢出效应随着地理位置的靠近依次增大;COOKE等人补充发现,要素产生空间集聚时,具有地理位置优势的创新主体更容易接收知识溢出源的知识溢出,促进创新技术的进步,推动创新集聚群的形成;

同时,叶静怡等人提出创新领先地区的创新活动主要依靠自主研发,落后地区创新主要受到其他地区知识溢出的影响,因此,他们认为调配创新资源向创新领先地区集聚,依地理邻近原则进行创新政策引导,尽可能发挥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落后区域的创新效率。

另一方面,方远平和谢蔓通过省级区域进行实证研究,创新要素集聚区域将会存在知识溢出效应,使得创新水平存在空间差异,创新水平较高的地区呈现“高高集聚”模式,创新水平较低区域呈现“低低集聚”模式,结果表明知识溢出在区域分布上存在空间关联性;蒋天颖等人通过核密度估计和趋势面分析,发现技术溢出对浙江省的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创新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特征;

马静等人发现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知识溢出效应在地理学二、三本性的推动下形成了极化与多中心网络化的区域创新格局,并指出科学地运用知识溢出效应,将加快区域创新协同格局形成的步伐。总的来说,近几年来,学者们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对知识溢出效应展开讨论。

举报/反馈

韩先生Talk

1.3万获赞 3772粉丝
喜欢关于生活健康的一切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