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海军于21日至27日在舟山至台州以东海域举行“海上联合-2022”军演。《环球时报》记者登上参演的济南舰,感受到在一周时间内,舰艇始终处于等级不同的战斗部署,展示“出航即战斗”的作战理念,实战化的训练磨砺出强大的战斗力,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发展利益。
“海上联合—2022”联合军事演习27日结束,中俄两国海军分航。新华社记者黎云摄
“海上联合—2022”联合军事演习27日结束。中俄舰载直升机同时升空飞临俄“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 新华社记者黎云摄
海上联演胜利收官
27日,中俄“海上联合-2022”联合军事演习闭幕式及分航仪式在东海某海域举行。中方参演兵力分别来自东部、北部战区海军,包括导弹驱逐舰包头舰、济南舰,导弹护卫舰滨州舰、盐城舰,综合补给舰高邮湖舰,以及潜艇、固定翼预警机、反潜巡逻机、舰载直升机等。此次演习课题为“联合维护海上安全”,进一步突出联演实战性、创新性,巩固中俄两国海军海上联演十周年经验成果。
据介绍,在为期7天的演习中,两国海军团结协作、默契配合,克服恶劣气象影响,以轮流指挥或共同指挥方式,先后顺利完成联合封控、临检拿捕、实射火箭深弹、联合救援、联合反潜和联合防空等预定课目演练,实射防空导弹、火箭深弹、副炮等多型主战武器,取得了丰硕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海上联合—2022”联合军事演习27日结束。中俄联合编队成双纵队航渡。新华社记者黎云摄
“海上联合—2022”联合军事演习27日结束。中国海军济南舰女兵列队向俄舰挥手告别。新华社记者黎云摄
对潜侦搜:好比在大海中发现绣花针
《环球时报》记者在东部战区海军济南舰上随舰采访期间充分感受到实战化演练的氛围。26日早8时,济南舰舱室内响起战斗警报的铃声,全舰进入一级战斗部署状态。由济南舰等舰艇组成的舰艇编队在东部某海域举行一场实战化演习,当天想定是在封控区内,一艘“敌潜艇”企图隐蔽突破封控区并伺机偷袭舰艇编队,舰艇编队构建封控体系并组织兵力对潜侦搜。
潜艇有极强的隐蔽性,反潜素来是各国海军头疼的难题。济南舰上士王龙的战位在声呐室,负责对潜侦搜工作,他戴着耳机边听边密切关注屏幕上闪烁变化的信号。这种声呐让人满耳充斥着尖锐的刺响,《环球时报》记者感到非常不适。王龙和战友的目标就是要从一片尖锐声中找出隐蔽极深的“敌潜艇”。
“在浩瀚的海洋中发现藏身其中的潜艇非常难,”王龙介绍说,水面舰艇识别潜艇主要依靠雷达和声呐,但水下的潜艇在不同海区、水文条件下会幻化成千变万化的“模样”。“这是因为海中有微小颗粒物、沉没物体、海山等多种物体,对于潜艇而言,这些大自然的声音和形成物是天然的干扰器,极大地掩藏了潜艇的行迹。此外,声音不是直线传播,会发生折射和散射,海水的温度、盐度及不同深度都会影响对目标位置的识别,在大海中辨识潜艇好比在大海中去发现绣花针。”
公开报道显示,中国海军的反潜能力在近些年得到较大提升,一方面各型相关装备有了大幅发展;另一方面在多样化训练课目中,人员侦搜潜艇的能力也大为提高。王龙毕业于吉林大学,服役12年,他和战友们对世界强国主战潜艇性能信手拈来,努力做到知己知彼。另外,他们对相关海区不同季节的水文条件等进行分析、总结,摸索出规律。最为关键的是,现在反潜课目的训练时长和强度逐步加强,训练课目设置背景也比从前复杂,对抗性训练逐渐增多,积累了丰富经验。
12月27日上午,中俄“海上联合-2022”联合军事演习在东海某海域闭幕。图为分航仪式现场,中俄舰艇编队鱼贯向左向右转向分航。(孙飞 摄)
12月27日上午,中俄“海上联合-2022”联合军事演习在东海某海域分航。图为中方舰艇编队航行。(孙飞 摄)
从细节看实战化
《环球时报》记者最初踏入济南舰舱内,首先发现在走廊一侧间隔不远就放置有全套防火服和防火靴,与几年前记者参观舰艇时相比,这是一个新变化。据济南舰副舰长赵英明介绍,全舰在各个损管部位都放置了防火服,一旦舰艇发生火灾,就近穿戴并立刻展开救援行动,“损管救援对于舰艇而言极其重要,全舰所有人员都要进行损管救援培训,一旦出现险情,可以做到全员出动,更贴近实战,也能有效保障舰艇战斗力”。
《环球时报》记者在济南舰上感受到能打仗、打胜仗的理念早已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一切都从实战出发。最让一级军士长俞学文印象深刻的变化是,以前雷达班全体成员都住在一个舱室,方便管理,但现在大家分散在各个舱室,“为了保存战斗力”。
俞学文是雷达技师,他在第一代051舰服役了十几年,随着新装备入列,雷达性能不断提升,“无论是警戒,还是保障武器攻击,雷达都能做到发现时间更短、速度更快。我们现在越来越忙,训练越来越多,各部门协同越来越流畅,从雷达发现部门到作战指挥部门发送打击指令,时间越来越短。通过这种反复训练,可以实现条件反射,确保在战斗中取胜”。
赵英明还讲述了一个让记者印象深刻的细节,即在每次执行任务上岸之际,舰艇首先要做的是装载油水、食品等,随时准备离港执行任务。舰艇也具备随时从训练转入战斗任务的能力。
记者手记:零距离感受练兵热情
记者在济南舰上度过的日子,对“上兵伐谋”“能战方能止战”感受深刻。
在采访中,官兵们从新老舰艇对比中清晰地得出近些年来中国海军飞速发展的结论,这背后的强大支撑毫无疑问来自祖国的发展壮大。每位接受采访的军人在战争与和平的选项之间都会选择和平,他们是儿子、丈夫和父亲,与普通人一样,他们也追求能过上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他们之所以一年近300天漂泊在海上是为了确保14亿中国人不再重复“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一位副舰长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9岁的女儿常年见不到爸爸,对爸爸的定义是“保家卫国”。这是对军人最简单又最深刻的描述。
12月的东海海域受寒潮影响,风高浪急,舰艇左右上下颠簸,长期处于密闭的舱室内并开展各种课目的训练任务,新奇感过后就剩艰苦和枯燥。对于这种选择,他们的回答也并不新奇:多晕几次就好了,习惯了就好了。对这种付出和奉献,士兵餐厅内挂着的一幅匾额是这样描述的:“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能战方能止战,强大军事能力是遏制战争发生的必要手段。当前地区局势复杂,外部威胁让每一名军人更清楚地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发展利益的紧迫性,时刻枕戈待旦,也更激发了大家练兵的热情和激情。
(原标题:记者登上济南舰,体验中俄海上联演!)
来源:环球时报
流程编辑:TF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