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以金 宾阳 摄
地处湘桂走廊的广西桂林全州县,素有“桂北门户”之称。这里“地处楚粤之冲,山水奇秀,风气清淑”,在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中,一座座青砖碧瓦、飞檐翘首的桂北民居独树一帜,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古建筑文化。年近八旬的全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唐以金便是土生土长的全州人,十几年来,他倾尽积蓄和心血保护桂北民居,将一座又一座具有桂北特色的历史民居保存下来,并实行易地搬迁、原貌恢复,还建立了全州县思源民俗博物馆,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传统民居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
始于初心
倾尽一生积蓄守护古建筑
常年穿着一件唐装棉布衫,踩着一双便宜的棉布鞋,走在路上毫不起眼,可就是这样一位貌不惊人的老人,用尽自己一生的积蓄,只为保住先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今年78岁的唐以金自幼家贫,13岁开始跟着当地有名的老匠师学习木工砖瓦工。在他看来,再平凡不过的木料和石块,在师傅手中也能变成建筑精品,精湛的技艺让他深深着迷。尽管后来转行现代建筑,唐以金仍对老房子、老工艺有着特殊的感情。
2009年,湘桂高速铁路在全州县开工建设,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的蒋仁禄古宅因处在高铁施工路段,面临被拆的危险。听到这一消息,唐以金马上赶到沙子湾村,当看到这座豪华古宅时,他当机立断,要将其买下来。然而,唐以金的家人和好友对此并不赞同。“他们主要是担心这么大的事凭我一己之力做不下去,当时我女儿还去找了当地文化局局长,请局长劝我不要做了。”唐以金说。
但唐以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我干了一辈子建筑,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么精美的建筑毁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上。”唐以金对家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在与当地文物保护部门负责人详细商讨后,他拿出自己多年打拼的积蓄,将这处古建筑群全部买下,异地修复重建。唐以金斥巨资买下的古民居群落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尤以该村清代先贤蒋仁禄建于嘉庆三年的家宅、好铺学馆及蒋子麟宅3座建筑最为精美。其中,蒋仁禄家宅在选址布局、建筑风格、文化情感上,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建筑集实用、审美、情感三位一体的建筑美学,堪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
臻于匠心
亲力亲为的传统文化守护者
为了选定复建地址,唐以金几乎跑遍了全州县城附近的山岭,从东山瑶乡的云溪岭到老洮阳城址,再到白宝乡桐木湾村等地,却没有一处合适。他担心时间长了,拆下来的陈年木构件会受潮朽坏。这时,唐以金想到了老家邓家埠村对岸的那片荒地——白地头。他用自家的6亩责任田把这块荒地置换下来,并投资120万元修通了白地头与外界相连的乡村道路。
在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唐以金严格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拆除,每拆一个木构件都拍摄影像资料。
“拆解古建筑必须懂得榫卯结构的奥妙,如果强行拆除,损坏的榫卯结构就无法复原。”在拆除的过程中,唐以金意外发现,每一个榫卯结构的结合部位都有先辈工匠用竹笔留下的标记索引,标明何处与何处连接。这一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就像是找到了这座古老建筑中蕴藏的密码,对拆解和复建都太有帮助了。”
唐以金说,整个拆解过程中最难的要数穿斗式架构。所谓穿斗式就是穿枋将中柱、金柱、檐柱穿起来形成的构架,相当于现代建筑中的承重墙。“在拆解时,3根柱子必须同时放下来才能保持力的均衡,否则柱子一砸下来就不可能复原了,甚至可能砸伤人。”在他的指挥下,20多个工匠通力协作,在长达40天的拆解过程中,无一人受伤,无一物受损。上万个构件用大卡车运了180多趟。
“古建筑的构件不是千篇一律的机器制造,而是精雕细琢、工效缓慢的手工制作。”唐以金告诉记者,20多个工匠花了800多天,才完成主体结构的复建,这还只是组装拼接所用的时间。而这组古民居的木质、石质雕花多达上万个,山墙墀头也有200多个,要对缺失的雕花进行仿制、对损坏的墀头重新修复,全部完工则需要两年左右。
“如果及格分是60分,我要求起码做到80分,否则必须返工重做。”唐以金力图重现古建筑的原汁原味,要求“一点儿不变味,一点儿不走样”。自2010年5月开工以来,他全身心扑在古宅的修复上,集设计、施工和监理于一身,大到建筑的整体设计布局,小到每一个木构件的修复,事事亲力亲为。
坚守恒心
文物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修复之路困难重重,唐以金克服一切困难,将这3座明清古建筑按照1∶1比例易地整体搬迁复建。从2010年至今,他一共修复明清古民居42座,新建民俗文物陈列展馆10座,保护或重建楼台粮厂11座、民国碉楼3座、古戏台1座、孔子学堂1座,占地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2015年,依托复原的古建筑群,唐以金建立了思源民俗博物馆,“思源”取饮水思源之意,寓意谨记古人的建筑智慧,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在建馆的同时,唐以金风雨无阻,走村串巷,不遗余力地进行民俗文物征集,征集到各类民俗文物上万件(套),为创办民俗博物馆、展示桂北传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风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思源民俗博物馆成立后,如何将桂北古民居特色的建筑群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如何将蕴含在传统民居中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成了唐以金不断思考的问题。“先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传承保护,这是我们的责任。”唐以金说。
经过多方联系,利用古民居的特色及优势,唐以金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先后成立了孔子学堂、广西师范大学文化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实习基地、南宁学院桂北传统民居教学研究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专题学习,体验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21年11月,广西建筑工匠学院培训基地在思源民俗博物馆挂牌成立。同年12月,广西首期乡村建筑工匠专题培训班在思源民俗博物馆开班,唐以金走上讲坛,为30余名乡村传统建筑工匠讲授“木雕实操程序及方法”课程。在课堂上,唐以金既不用教材,也不用讲义,板书理论得心应手,插叙经验信手拈来,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古老枯燥的木雕技艺通俗生动起来。
唐以金在生活中对自己很吝啬,身上没有一件贵重的衣物,可对文化遗产的守护事业却一掷千金。2017年,唐以金入选“广西公民楷模新闻人物”;2020年,他被国家文物局评为“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全州县思源民俗博物馆也被列为广西百家博物馆项目、2019年全州县重大项目建设。“文物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唐以金说,他想把最难的事做完,未做完的事留给以后的管理者,一代一代接力守护。
2022年12月27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唐以金:让桂北民居基因永续》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