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0余年建设,12月26日,新成昆铁路全线通车。最后建成的峨眉至冕宁段,全长240公里,桥隧比高达88%,跨越大渡河、金沙江,穿越大小凉山等,经过的地质地层极为复杂,有“地质博物馆”之称,是全线最难啃的“硬骨头”。
“最难段”怎么建成?通车前夕,记者沿着新成昆铁路进行了走访。
为何新成昆铁路总是更“高”?
以桥代路、以隧代路,“减灾选线”提高新线抗灾能力
新成昆铁路是在老成昆铁路基础上新建或增建二线的铁路线,新建双线从峨眉起直至昆明,因此,从燕岗站往南,一路可见新老铁路线在同一廊道并行。
在范店子站1号四线特大桥,毛坪大渡河双线特大桥,埃岱尼日河2、3号双线特大桥……记者注意到,新成昆铁路总是上跨老成昆铁路,新线的海拔要比老线高30米—50米。
为何新成昆铁路总是更“高”?“这和新线的线路走向有关。”中铁二院成昆项目桥梁专业设计负责人缪庆华介绍,新成昆铁路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运营安全,将桥隧比重大大提高,尤其是地形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燕岗至冕宁段,桥隧比重更是达到90%以上。以桥代路、以隧代路,快速通过沿河段不良地质发育区,提高新成昆铁路的抗灾能力。
中铁二院新成昆双线设计负责人王维提到了这样一个词——减灾选线。新成昆铁路的不良地质主要集中在峨眉至米易段,设计人员通过减灾选线,确定线路的基本走向,大幅度裁弯取直,大量减少了设计、施工和运营中需整治的不良地质工点,与老成昆铁路相比,这一段里程缩短了100余公里。
如何攻坚复杂地质?
流沙里打隧道、隧道内建拱桥
从广通至昆明段扩能工程启动,王维就参与到新成昆铁路的规划建设。说起这条路的特点,他脱口而出:“‘地质博物馆’名不虚传。”
全长240公里的峨眉至冕宁段,隧道就有170公里,占总长度2/3以上。为了绕避不良地质,新成昆铁路有了更多的长大隧道,而复杂的地质,又给隧道建设带来了新的难题。这些难题,催生了新的攻坚技术。
位于凉山州越西县和甘洛境内的吉新隧道,是全线第二长隧道,也是穿越地质最复杂的隧道。在这里,中铁十六局集团成昆铁路项目经理齐永立遇到了从未见过的场景——隧道里发生“泥石流”。
这是白云岩砂化带来的。17公里的吉新隧道,就有1.6公里的白云岩砂化富水段,“前后共遇到上百次涌突。”齐永立说,打隧道如同穿越流沙。
面对这种地质难题,成贵铁路有限责任公司隧道工作室组成了技术攻关组,不断调整施工方案,成功打通“最难隧道”,开辟了同类型地质隧道掘进的技术先河。
溶洞,在隧道建设中并不罕见,但2018年当建设者推进到老鼻山隧道内部时,一个巨大的溶洞还是让人惊呆:其向下最大深度近40米,向上最大高度约32米,横向最宽约38米,整体大小约10万立方米。
秉着“堵不如疏”的理念,建设者顺势造了一条流水的通道,在隧道里新架设了一座拱桥跨越“断崖”段,成功处置了罕见难题。记者 王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