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认知模型对于我们平常体验产品和理解用户非常有帮助,因此基于这部分的内容我联系了自己最近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认知的了解,整理出本文的知识框架,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本文主要讨论什么是认知以及如何理解我们的认知局限性。

什么是认知?

我们总在说沟通的时候需要通过讨论和交流拉齐大家的认知,否则就是鸡同鸭讲,互相不能说服对方。有些时候,认知水平的差异会导致沟通过程的巨大鸿沟。那么认知究竟是什么?我们在思考过程中经常提及的这个词我们真的理解它吗?当你和别人提到认知这个词时,你们俩对于认知的定义是一致的吗?

根据百度百科的词条,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这个定义稍微有点学术化,属于看了定义也还是半知半解好像懂了好像没懂的样子。那么我们简单来看,认知二字拆开就是“认”和“知”,也就是说它描述的是认识-知道-了解的这一系列动作,且通过这一系列行为你建立了对事物的了解。它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即你通过认知的过程建立了对事物的认知。再简单一点,认知用大白话说就是,关于xx事件/事物你怎么看?基于不同的认知系统,每个人对于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同一个物品都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虽然认知系统帮助我们熟悉和了解这个世界,但今天我要说的是,我们的认知系统存在天然的bug,这使得我们无法保持真正的理性和客观,也就是说,人的认知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在本篇中,我试图从人的认知状态和认知路径去理解认知的局限性。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的作者,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曾经提出过一个“科技三定律”来反讽人类认知的狭隘。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是世界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将会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任何在我35岁以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秩序的异端”。

人的四种认知状态

有一个很著名的概念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即一个人认知的四种状态,分别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傅盛老师给这四种状态加上了数字注脚,如下图,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分别占比95%,4%,0.9%,0.1%。

图源公众号-傅盛

四种状态对应我们认知能力不断提升的四种境界,境界越往上,人群占比越小。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认知状态的提升并非像起高楼一般铺一层就会上一层,也不是像我们玩魔塔一样,越往后越难,在认知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漏斗转化率最低的是恰恰是最初的阶段,即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前者指的是以为自己无所不知的心态,后者指的是以敬畏之心对待知识的空杯心态。

之所以这两个状态直接会存在巨大的gap,是因为人们固有的一种认知偏差,又称为达克效应(没错,不能怪我们,这是系统bug)。达克效应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会基于自己有限的认知得出错误的结论,无法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即越无知越不自知。

这种本能使得人群两极分化,越无知的人越自信,自信使得他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也使得他无法面对他不能理解的知识,于是一切不符合其认知的论断皆为妖魔鬼怪,而另一端的人群经过正确的学习,意识到世界的广阔和多元化,意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因此更加谦虚和好学,也更谨慎的给出判断和结论。不过这样的差异使得无知的论断往往能在声量上占到优势,这反过来又强化了他们的自我认知,使得人们更难以脱离低阶的认知状态。

人的一般认知路径

以认知柠檬two公众号的心路历程为例,回想一下,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我们的?

我简单脑补一下,首先在搜一搜中输入“滴滴产品岗笔试”,返回了若干搜索结果,你看到了一篇题为“滴滴笔试题:如何用产品思维提升食堂满意度”的文章,于是这个内容在众多内容中引起了你的注意,你点开了这篇文章,通过查看文章具体内容发现它的确就是你感兴趣的产品思考分享,于是你初步认定这个公众号是一个适合产品新人关注和学习的公众号,为了接收到更多自己需要的信息,你决定要关注,于是点击了关注按钮。

这就是最基础的认知路径,注意-认知-决策-归因。在我们举的这个例子中,暂时没有归因,因为这是你和柠檬的初识,刚刚建立初步认知,后续在多次看到推送的过程中你会加深对我们的了解并且形成更完善的认知。

所以,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都是基于最基础的认知路径,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认知路径,隐藏了很多彩蛋,造成了我们的认知局限,使得我们无法真正客观的认知世界。,我们一一来分析造物主给我们埋下的认知局限的彩蛋。

Part 1 注意——选择性注意

注意是建立认知的基础,任何人事物在没有引起你的注意之前,都不可能自动转化成你的认知,而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事实上,人不是没有感情的监控机器,不能做到无差别的记录和观察万事万物,同样我们也没有脑容量去处理全部的外部信息,因此我们会下意识的筛选和忽略一些信息,以免过多的信息使大脑超负荷运作。

这其实很好理解,就好比你在准备期末考试的时候,会苦苦央求老师划重点一样,因为你知道背下一整本书是不可能的,正常人都干不出来也没必要。更常用的方法是根据老师划的重点,把重点内容尽可能熟悉和背诵,因为这20%左右的重点内容能够帮助你拿到80%的分。大脑也是一样,但不是由老师划重点,而是大脑基于这么多年的演化,本能的过滤掉一些信息,让我们注意到另一些信息。

那么哪些信息容易被我们注意到呢?本能的我们倾向于关注夸张,负面,冲突类的信息,而忽略那些普通的正面的习以为常的信息。这样的筛选机制能够帮助我们在几百万年进化史中生存下来,但似乎并不太适用于当下复杂而又多元化的世界,因为我们本能关注的这些信息并非最重要的信息,但却消耗了我们宝贵的注意力

在“注意-认知-决策-归因”的认知路径中,注意是漏斗转化的第一步,如果真正重要的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并形成认知的信息在这一步就被本能筛选掉的话,我们很难客观的认识这个世界。例如过多的关注负面信息有可能会使我们对这个世界失望,从而逐渐失去对生活的热情。

尽管夸张的内容很吸睛,关注负面信息和冲突也曾经切实的帮助我们的祖先摆脱危险生存下来,但这些信息在一个相对和平且安全的时代不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了,因此这些信息在注意力的筛选机制中就不值得那么高优先级的关注度了。相反,我们需要合理的分配自己有限的且稀缺的注意力,主动调整我们的注意力筛选机制,有意识的主动去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信息,对于我们成长有帮助的信息。

Part 2 认知——警惕二手认知

当一件事物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我们就开始认知它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遵循之前提到过的认知模型,即what,how,why(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当然这个认知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次性完成的,可能需要通过多次的接触我们才能形成完整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遍遍的重复“注意-认知-决策-归因”的路径来逐渐获取对于事物的完整认知。

尽管,每个人每次接触事物时都遵循同样的认知路径,认知每个事物的时候也依照认知模型逐步从认识到知道和了解并建立对于该事物的认知,但认知的结果却是十分主观个性化的。对于同一个事物,每个人会基于自己的经历经验和文化背景产生自己的认知,所以一个“怎么看待xx事件”的知乎问题下面会有成百上千个回答。

在认知路径中我们是主动的注意到事物并经过观察和思考形成认知,但我们不可能亲身去经历每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我们形成的认知中另一部分,也是很大的一部分,来源于二手认知,即别人告诉我们这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区分自己的一手认知和从其他地方获得的二手认知,你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究竟是你以为的还是别人告诉你的还是别人希望你以为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保持独立,二是要保持批判性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Part 3 决策——认知影响决策

我们的一生面临诸多大大小小的决策,小到出门穿哪件衣服,大到未来选择哪个工作哪个城市,决策的质量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支撑我们做出决策的就是我们当下的综合认知和判断力。

举个例子,当我们决定是否要进入某个行业从事某个工作时,背后是我们对于自我的深刻认知和对于行业当下和未来发展的认知的分析和判断。

因此,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为我们基于此形成的认知会进一步影响我们的决策,从而触发行动。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从事物到行动之间的关系。在大部分情况下,并非是事件A直接导致了行为后果C,而是由于人基于自己对于事件A而产生的主观认知B使得我们做出决策,产生行为后果C。简单来说事物本身不影响人,人们的决策只受到对于事物看法,即认知的影响。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学会了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可能是由于我们没有真正建立这样的认知,比如“终身学习”,比如“早睡早起”,我们只是注意到了这个道理,但却没有通过完整的“注意-认知-决策-归因”的路径去真正形成自己的认知,没有通过反复的决策归因来形成并强化这个认知,所以这些朴素而实用的道理并未能够真正影响我们的决策从而改变我们的人生。

Part 4 归因——警惕经验主义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认知路径一次次的和真实世界交互和反馈来逐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因此在基于认知做出判断后我们会得到真实世界的反馈,如果是正向反馈,那么我们会基于此结果归因于我们对事物的准确认知,从而强化原有认知。如果是负反馈,即和我们预期结果不一致,我们则会试图迭代和修正自己的认知来解释这个冲突和负反馈,并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从而提高下一次决策的质量。

一旦认知形成之后,由于人们倾向于忽略掉不符合自己期望的东西,选择性的注意自己熟悉的东西或者期望看到的东西,进一步强化认知,就很难再跳出自身的认知局限性。

当我们对一个或者一类事物,通过多次的归因强化自己的认知形成经验后,我们会习惯基于经验即已有认知去对事物做出判断,避免每次都启用完整的认知路径消耗能量。这样固然会节省能量,但容易形成固定的看法和预判,这导致我们有可能会无意识的进入经验主义和思维惯性的误区,形成对人,事,物的刻板印象。

虽然经验在很多方面被验证有效,但这不代表经验会一直有效,因为所有的经验都是基于过去的事实,而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当一个人越依赖经验,其固有的认知通道就越顽固,经验背后所遮盖的认知盲区就越多,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已有的认知反而会干扰其做出真正正确的判断。

所以,注意,认知,决策和归因都是帮助我们构建认知路径中的重要一环。但同样,我们的认知路径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局限性,比如我们注意到的东西并不是真正重要的,我们形成的认知是高度主观的,我们决策的时候只能基于有限的认知,不合理的归因过程将我们引向错误的认知等等。

综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之所以无法客观认知世界,一方面是由于达克效应的存在,使得人们越无知越自信,而这样的自信使得我们继续无知,无法意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无法提升认知的状态。而另一方面,即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存在局限,我们认知世界的路径中也藏着诸多许多岔路口,每一条岔路口都有可能使我们基于本能而偏离真相,这就是我们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背后的原因。

如何提升认知水平

既然认知能力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升个人认知水平呢?我把认知水平的提升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

调整心态:理性的认知自己的认知

绕过障碍:优化认知路径

核心进阶:提升思考能力

01调整心态:理性的认知自己的认知

摆脱认知狭隘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到我们认知的局限性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从而理性的认知我们的认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存在局限的时候,我们已经超越了95%的人,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进入到了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这使得我们对知识保持谦卑和好奇。

一方面,我们不再陷入无知的自信,而是清楚的知道,这个世界还有许多尚未接触和认知的地方,还有很多未知等待探索。你所看到的并不是全部,你所以为的所赖以决策的经验也可能不完全正确。所以要随时准备好推翻和质疑已有的认知,接受新的观点。

另一方面,我们对新的知识保持好奇,主动去拥抱与自己认知不符的信息,并通过理解其背后的支撑逻辑决定是否要基于此修正自己的认知模型。当不符合你认知的事物或者意见出现时,先不要急于否定,我们的愚昧往往来自于无法正视异见。由于塞麦尔维斯反射的存在,我们总倾向于条件反射般的否定新知识和新证据,因其不符合现有认知。但事实上,事物存在的背后必然有其逻辑支撑,任何反直觉的事情发生,都是在给我们提供认知世界的机会。一昧的否定和忽略事实只会让我们离客观认知真实世界越来越远。

02绕过障碍,优化认知路径

只有知道我们存在哪些认知局限,我们才有可能有意识地规避他们,绕过这些障碍,这叫做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和自己本能地认知偏差作斗争也可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常见的认知偏差和认知谬误有锚定效应,幸存者偏差,框架效应,峰终定律,心理账户,损失谬误,刻板印象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认知偏差”获取十二整理的合集)。

在了解这些偏差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不断调用自己的认知模型,反复基于已有认知进行决策和归因,用真实世界的反馈验证自己的认知模型,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03 核心进阶,提升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决定认知水平,认知水平决定你对事物的判断,千千万万个决策和判断构成了你的一生。所以思考的质量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提高思考能力,查理芒格曾给出这样的答案:“如果你想要变得聪明,你必须不停的追问为什么”,即追问事物地本质。遇到任何信息,任何结论要能下意识的反问自己为什么,通过不停的追问来形成思考的习惯,来找到事情的真相。

为了能够有意识的慢思考,建议可以多进行写作等训练,通过坐在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用文字的方式记录和梳理的形式来实现有意识地慢思考和深度思考。一边搜寻更多资料,一边不断追问,通过输入和思考来找到答案,并且用文字去呈现你的答案。

希望我的思考也能对你有一点点启发,如果有帮助的话欢迎点赞评论支持~

举报/反馈

叮当畅谈吧

9万获赞 3379粉丝
追求自由生活,自由才是第一生产力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