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曾说:“中国式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
自己的母亲76岁了,在家里面最大的爱好就是关灯,不管哪个屋的灯亮了她就要关掉。
马东说:“妈,这个灯是节能灯,就是你一开一关其实并不省电,还会损耗灯的寿命。你看它亮着其实是非常低耗电的,反而是节约的。”
母亲说:“好,我懂了。”然后又关上了。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烙印,父母经历过的糟心事,他们不想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
就像马东的母亲,因为她的时代电太珍贵了,所以关灯是必须的。
然而时代不一样了,老办法不一定适合新时代,而且还可能适得其反。
可是长期的定势思维,让父母很难再次审视和反省这些明明自己经历过的正确的行动的合理性。
如何缓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焦虑呢?
01
不要“为你好”,要“我们都好”
知乎上一位叫做“Lz四叶草”的网友说:“自己从小到大都是‘乖乖女’,从幼儿园到研究生的学习基本没让父母管过,父母是物质生活的保障,一直是要钱就给。
但是自己知道他们不容易,从来不开口要钱,而父母每次都会多多给自己。
妈妈叫自己起床开门,便会从床上惊坐起,迷糊的去开门,不敢一丝怠慢,自己也不敢贪睡,在家学习,妈妈会时不时开门送水果,刚进入状态,突然的打扰,也不敢多说半句话。
而自己的出门的安全方面,要时时定位了解,打电话询问,自己从没出门旅游过,除了上学的城市就没出过省。
从小到大,大学毕业之前没谈过恋爱,因为一直被教育不能恋爱。
上研究生后妈妈开始催谈恋爱,于是自己谈恋爱了,可是妈妈每天要了解情况,进展,视频,感觉随时都在监控自己。
从生活的起居到学习,到恋爱,自己从没叛逆过,一直听父母的。
原因只有一个,他们给自己的爱太沉重,对自己的关心无微不至,如果不听他们的,会觉得辛苦把自己养大,供读书,对不起他们,寒了他们的心。
Lz四叶草说,最近真的很想逃离父母,自己不想他们对我好,这样就不用背这么重的爱的包袱,束缚自己的手脚。
知乎上还有一个话题:“什么情况下,你会觉得父母的爱太沉重?”
一位叫做白桦林的网友简直一针见血,他说:“当父母说他们是为我而活的时候,并且非常完美地践行了这句话的时候。”
确实,一个人的生命如何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呢?总是要有所偏颇的,也总有人要受委屈。
前段时间比较热门的电视剧《小舍得》,田雨岚扮演的“鸡娃”母亲就让人窒息,为了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田雨岚仗着自己母亲的身份,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帜,把儿子子悠的一切都抓在手心里,让孩子严格执行自己规划的路线。
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即便是休息时间也只能看课外书。就连子悠都在质疑妈妈的爱,“我觉得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最后子悠在妈妈的高强度压力下,精神都出现了问题。
虽然这是一部电视剧,但是也映射着当下社会中父母对孩子的焦虑,站在“为你好”的道德制高点,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产物。
可是作为父母的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就算是当皇帝,做一个傀儡皇帝也不会有多高兴。
不要“为你好”要“我们都好”这才是美好的生活。
02
不要“留给你吃”,要“我们一起吃”
网友“阿尚”说,中秋节了,买了一盒精致的小点心,自己把点心切成两半,想和妈妈一起分享,这样大家都能吃到不同口味的点心。
但是妈妈却从一半的点心上掰下来一点点,剩下的又留给了自己,而且每次吃东西都是这个样子。
阿尚说,不想自己以后成为这样的妈妈,爱是分享,而不是都留给子女,这是压力。
来自云南的“yolo”说,自己的奶奶也是什么好的都留给自己和父母,她自己什么也不舍得吃和用……每次都叫奶奶吃点好的(家里很多,经济条件也可以),奶奶就是各种说辞啥也不吃,就是要把好的都留给我们……
yolo说,其实奶奶这种做法真的没有必要,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分享,这种快乐就会被放大成大家的快乐,多好呀。
可惜的是父母长辈都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们,而孩子们面对这种“舍己为人”的宠爱,其实心理更多的是慌张,就像吃人嘴短一样,总觉得是一份愧疚。
原来施者和受者并不在同一条感觉线上。
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说辞,有了孩子后,妈妈就成为了边角料的收纳者。
奇异果皮皮肉、面包边边、芒果芯芯……心里除了孩子,但凡为自己想一点,打算一点,都有罪恶感。
其实爱孩子并不是苛刻自己去关爱孩子,这样对于孩子来讲,温暖的爱就变成负担,因为当遇到自己喜欢和父母喜欢的选择题时,孩子会因为父母过分的爱成为将就者,或者成为不懂感恩的人,认为自己理所应当享受。
为什么不大大方方和孩子分享好吃的食物呢?
一位叫做“远方”的网友说:“自己种过番茄,种得不成功,好几天才熟一个,于是和两孩子,实行排队等吃,轮到谁,谁就去摘那颗好不容易长成的番茄。谁也没怨言,很开心。”
我相信爱永远是因为分享而变得更深刻和更可爱,单方面的全部给予不是感动自己就是成为无形的压力,甚至会让孩子产生疏远感,或者是养成极度任性的性格。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其实在社会群体中都是独立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个体,而不是自己的附属品,不要去掌控孩子,而是见证孩子的成长,或者一起成长。
爸爸妈妈们,好吃的不用都留给孩子,应该是和孩子一起分享,这才是天伦之乐。
03
不要“你不如别人”,要“我为你感到骄傲”
姜文说自己一个“优秀的自卑者”。听到这句话你会不会很震惊?
当很多人都羡慕着他的成就时,他却活在自卑的小黑屋里瑟瑟发抖。而这种自卑,跟他的母亲有着莫大的关系。
姜文说了两件小事,一件是他考上中戏,兴冲冲地告诉母亲,母亲随手把通知书往旁边一扔,让他去洗衣服。
后来他出名了,赚了钱,给母亲买了房子,可是母亲一次都没有住过。
从小到大,姜文一直努力讨好母亲,希望得到她的认可。可是直到母亲去世,两人都没有机会得到和解,这也成了姜文一生的遗憾。
打压式教育是传统教育中的一种,也是让人窒息的一种教育方式。
来自的北京的网友“无诟拾阴阳”就亲身经历这种莫大的痛楚。
无诟拾阴阳说,因为自己早起,6点40要出门,于是来不及叠被子。
结果母亲就在那边歇斯底里,我供你吃供你喝供你读大学给你大房子,你就成天气我,弄得跟猪圈似的。
然后家里买了扫地机器人和自动洗衣机,不让用,说费电费水,于是母亲帮自己收拾了。
可是收拾完之后,就开始打压自己,你这么大的人了怎么就不会收拾屋子?我辛辛苦苦养你那么大,你就不能体谅体谅妈,你回家就不能扫扫地擦擦地。
光看文字就知道这位母亲有多恐怖了,好像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亲子教育调查现状》显示: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
焦虑的原因,都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
高期望下,家长们总会不由自主地盯着别人,生怕自己的孩子被超越。
在这种环境下,家长和孩子都处在无形的压力之中,情绪很紧绷,非常容易起火花。
其实,真正好的养育方式,不会充满压迫、让人窒息,它应该是放松的、从容的,润物细无声般挖掘孩子内在的潜能,引导他们自己去认识世界。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不要对孩子太过严格,要知道孩子是你最爱的人,你也是孩子最亲的人,你们关系应该是亲密的而不是互相伤害。
面对打压式教育,不如来点肯定式教育,放大优点,合理忽视缺点。
要知道优秀的人并不是没有缺点,他们也有突出的缺点,只不过优点更加突出。
不要总提起别人家的孩子,其实你的孩子也很优秀哦,也值得你骄傲。
04
写在最后
教育编辑部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为人父母,生怕不能给孩子最好的,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我们的过度期待造成了我们的焦虑,不断地把孩子往悬崖边上逼。”
父母总说“为了你好”;
父母总说“我不吃给宝贝吃”;
父母总说“我这么辛苦早出晚归就是为了你”;
父母还说:“花费半年工资,还不够孩子的暑假班”……
好像这些父母都在害怕,害怕孩子输不起,而孩子却不知其所以然。
希望父母都不要太过焦虑,你要相信不完美的孩子也是来报恩的哦。
作者:琴晴情卿,精读读友会会员。琴棋诗画都喜欢,柴米油盐也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