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南旺分水枢纽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杜牧曾用这样的文字写尽了一座城市的繁华与富庶、浪漫与多情。这就是扬州,一座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因运河而崛起的城市。
资料图片
在那时,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一带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就是从这里沿着运河一路北上,送往北方地区。
然而,要保证运输畅通无阻,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个是保证全程可以通水,另一个是保证全程都可以行船。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事实并不简单。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使中国南北、四季降水不均,夏季降水偏多,冬季偏少。
因此,每逢冬季,保障航运的重点就是水源蓄水,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的高脊——山东济宁南旺。
资料图片
在山东,连绵起伏的丘陵让这里成为京杭大运河的制高点。与南北两端的河道相比,这里的地势高出约50米,人称“运河水脊”。
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初,分水岭选在山东济宁附近。但在运行后,人们发现济宁往北引水十分困难。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了解决南北运输问题,永乐九年(1411年)采纳济宁州同知潘叔正浚通会通河河道的谏言,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人主持疏浚会通河。
同年,宋礼调发青州、兖州、济宁等民工20余万人,历“二十旬而工成”。会通河虽然重开了,但河道水源不足影响漕运,宋礼日不能食,夜不能寐,微服寻访良策,这时他遇到了当地有经验的老人白英。在白英的建议下,宋礼将分水岭改为济宁以北的汶上县南旺。
戴村坝 资料图片
经过工匠们的周密规划,以南旺为中心,先在汶水下游筑戴村坝,拦截全部汶水向西汇入南旺。其次,整治南旺分水处的南旺东西湖、马踏湖等几处湖泊,使之成为分水脊上的调节水库。
斗门遗址 资料图片
在水源工程、蓄水工程、节制工程的协同配合下,根据北边水少、南边水多的特点,南旺分水枢纽实现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合理分流,构建了完善的分水枢纽工程,确保了漕运船队顺利翻山越岭。
由于宋礼、白英在“引汶济运”工程方面的独创业绩,奠定了京杭大运河这条国家黄金水道平稳运行近500年的辉煌历史,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尽管如今我们已经听不到汶水撞击河堤的汹涌涛声,但古人的治水智慧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
主播、文案丨邓婉颖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丨罗景月 邓婉颖
美术设计丨赵墨
音频丨燕乃一 张玉峰
校对丨王瑜
参考文献丨《中国运河志》《水往高处流:京杭大运河的“都江堰”南旺水利枢纽》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中国水事”微信公众号,从菜单栏—主题栏目—夜读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