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宁燕
12月14日下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威海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单宝臣,威海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宋华丽,威海市气象局业务科技科三级主任科员孙圣杰,解读《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意见》经威海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后,于12月1日以市政府文件印发执行。
《意见》分为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三大部分。
《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突出威海特色,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不断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提供有力保障。
《意见》提出了2025年、2035年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25年,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市自动气象观测站覆盖所有镇、街道,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准确率达到90%,气象预警信息实现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全覆盖,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夯实,气象综合实力保持省内先进水平。到2035年,全面建成满足需求、特色鲜明、人民满意、保障有力、技术先进、更有活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走在全省前列。
《意见》从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升气象服务威海高质量发展能力、增强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能力四方面提出了16项具体要求。
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包括四大系统:建设精密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统筹优化和健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形成“陆海空天”融合互补、点线面结合、布局科学的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网。发展温室气体观测,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成效科学评估提供支撑。鼓励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活动。构建精准气象预报系统。预报服务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部地区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强化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研发和应用,空间分辨率达到公里级、重点区域达到百米级,时间分辨率达到逐小时、重点区域达到分钟级。发展精细气象服务系统。发展基于场景、基于影响的气象服务技术,构建气象服务大数据、智能化产品制作和融媒体发布平台。强化海上大风预报服务能力,逐步提升海上分区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完善气象信息支撑系统。推进气象深度融入“数字威海”建设。推进跨部门气象相关数据共享共用,依法依规开展气象数据共享服务与安全管理。建设高速气象通信网络,提升气象数据传输效率。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包括一个体系、三个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联动机制,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形成各类媒体气象信息全息接入的发布传播机制。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的风险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御能力。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发展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提高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作业指挥水平;推进各类数据分析、数值模式等技术的应用,提升作业能力;优化作业站网布局,升级改造装备,加强作业安全管理。
提升气象服务威海高质量发展能力,包括五个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行动。建立粮食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长势、农业气象灾害遥感监测业务技术与产品体系。提升乡村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服务。发展“农业气象+保险”服务,优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渠道。实施“海洋强市”气象保障行动。以海上生产需求为牵引,实施更加精细化的海上分区预报。升级改造“国家级石岛海洋气象广播电台”。建立现代海洋气象服务体系,打造港口、海上安全、海洋牧场、海洋生态等海洋气象服务特色领域,保障向海发展、陆海统筹。
实施“智慧城市”气象保障行动。健全城市智能气象观测体系.发展基于影响的城市气象灾害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推进数字气象融入“城市大脑”,加强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实施生态旅游气象保障行动。做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工作。加强海岸带、山地、森林和植被气象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提升森林防灭火、突发环境事件等生态安全气象风险预警能力,助力“无废城市”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区市、开发区打造气象公园、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气候宜居城市等气候生态品牌。实施“气象+”赋能行动。重点开展区域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用航空、陆海联运等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交通安全。做好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
增强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能力,包括三方面: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发展海雾和海上强对流预报预警技术。持续推进暴雨、海雾、大风、冷流降雪等灾害性天气生消机理研究,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报能力。优化气象人才发展环境。建立气象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公关、“揭榜挂帅”等机制,推动气象重点领域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强化气象人才培养。将高层次气象人才纳入威海市人才工程。搭建市级创新团队项目平台,激励气象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
在保障措施上,《意见》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法治保障、落实财政保障三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