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当下这个内卷的环境中,年轻人的身上总会出现点小问题。要么就是心理问题,要么就是身体问题,而焦虑症和拖延症又是当代年轻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患有焦虑障碍的人数达到了总人口数的5%。除了焦虑症外,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拖延症的问题。
人民网曾经对此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有70%的大学生都会出现拖延行为。不仅如此,就连成年人中也有20%的人每天都会出现拖延的情况
国际专家根据数据分析后也认为,全球大约有10亿人都会受到拖延症的困扰
然而,焦虑症和拖延症并非源于某种单一的原因,它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心理学家发现,越是自卑、软弱的人就越容易变得焦虑或是出现拖延行为。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自卑和软弱的人都容易否定自己,在这种心理下,个体自然会出现内心对自己的期待与现实不符的落差感,这种落差感使人产生了焦虑感,在做事时就会下意识地用拖延的方式来逃避焦虑。
但是这种逃避并不会给个体带来良性的影响,恰恰相反的是,这种焦虑和拖延行为会让个体更加自卑,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这些人不明白,越是自卑、越是软弱,就越要努力和自律,只有努力和自律才能缓解焦虑症和拖延症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焦虑和拖延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在自卑的心理状态下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在心理学领域中,焦虑被解释为一种情绪上或心理上产生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会给个体带来焦虑或是恐惧的心理感受。
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紧张感不断叠加的结果。
对于个体来说,让个体感到不适的因素都会造成紧张感的叠加。而那些容易焦虑的人通常都是比较自卑和敏感的人,他们性格软弱内向,不善于和外部世界建立良性的关系。
阿德勒认为,拥有自卑情结的人并非都会意识到自己存在自卑心理,甚至有的人还会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加优秀。但是在潜意识的驱使下所做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存在自卑情结。
自卑的人常常处于两种极端。一种是极其对自己感到非常不满的人,他们过度地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但是他们又对这样的自己感到无可奈何,因为他们的行动力还不够强大。
另外一种自卑的人表现得好像非常自信,有些人还会特别自负。但是这种心理本质上也是自卑心理,他们基本上都是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这样的心理也会给个体带来焦虑感。
而拖延和焦虑往往是成对出现的,能看到焦虑的地方就能看到拖延。因为,拖延也是导致焦虑的一个原因。越是自卑、软弱的人,越容易焦虑和拖延,他们都有一个共性。
心理学家塞缪尔·约翰逊认为,拖延就是人们对无法逃避事情的推迟,这是人性中的弱点,每个人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正因如此,拖延背后所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也是盘根错节的。
中国青年网曾经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拖延行为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8.46%的人拖延是因为懒惰或是缺乏自控能力,还有42.59%的人认为时间很充裕,完全不用着急,此外,因为不喜欢做某件事而拖延的人也占了39.7%。
由此看来,除了懒惰或是缺乏自控能力等个人因素外,外部环境对个体施加的压力也会导致拖延行为的产生。
心理学家认为,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拖延的人很有可能在潜意识中存在反抗心理。也就是说,这些人在内心是十分抗拒做某件事的,但是自卑或是软弱的人往往又不具备可以和外界对抗的人格。
因此,这些人最后只能默默忍受。但是他们的反抗行为会通过另一种方式发泄出来,其中一种最常见的就是拖延行为。
比如,很多人在家里都会受到母亲的催促去做某件事,这些事都是很小的事,但是他们就是拖着不愿意去做,这和懒惰的关系已经不大,本质上是一种对母亲权威的无声反抗和挑战。
其实,焦虑和拖延都是人性之一,正常的焦虑和拖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旦拖延变成拖延症,焦虑变成焦虑症,我们就应该重视起来。
自卑软弱的人更要改变自己,努力和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对抗,要知道,拖延和焦虑永远不会让人感到幸福,只有努力和自律才能让人真正走出自卑,活出自己的风采。
-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生煎包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举报/反馈

第一心理

529万获赞 104.4万粉丝
每天耕耘最实用、最有趣的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