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小尺度,渐进式,留住居民”理念 南京老社区改造获联合国创新设计大奖
左图:更新后的虫文馆保留了铁艺栏杆。右图:虫文馆项目更新前。均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刘畅
前不久,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南京小西湖项目获创新设计项目大奖,上海贵州西里弄项目获可持续发展特别表彰奖。两者获奖原因,主要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老城区里微更新。
长三角区域城市开发建设早、旧城区多,改造任务很重,同时,不能一律大拆大建,要注意保护好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做好城市更新工作,可能是一批长三角城市未来数十年一直要面对的议题。
“转角总有惊喜”
秋天的一个晚上,南京夫子庙街道小西湖社区居民刘光纪家院子里的昙花又要开了。
每到这个时候,刘光纪都会把院子大门敞开,在门口挂上一块牌子:今晚昙花一现,欢迎观赏。游客和邻居都可以走进院子,一起欣赏这别致的花开时刻。他的院子成了小西湖街区改造的一个绝佳案例:共享院。这只是这片老街区改造的一个缩影之一。
小西湖社区中央,有一处根据历史形制重塑的“翔鸾庙”。有南京本地建筑系的大学生架着摄像机,正对着戏台拍摄毕业设计作品。其中一位女学生劈手一指楼台上的雕梁画栋,对记者说:“你看,这建筑线条多漂亮啊。”
游客李女士来自上海,这也是她第一次来小西湖。“这地方每一块风格都不大一样,总感觉转角就会有新的惊喜,挺有意思。”她说。
位于小西湖街区入口处的马道街29号,原是一栋民国时期的二层小楼,小西湖街区实施更新后,通过租赁方式对其进行改造,小楼的主人李彩凤搬到了附近的商品房小区,小楼成了一间咖啡馆;转角处的马道街41—47号则被花间堂相中,设计成了民宿;虫文馆是一家小型昆虫博物馆,二楼的阳台还保留了老房子所特有的铁艺栏杆;马道街39号许庆老人的家已经自主更新翻修成了敞亮的居所;有的居民家正在接下水管道,地面开挖尘土飞扬;还有的房子看起来还是破败的,改造进程尚未拓展到这里。
“以后都会慢慢更新起来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成熟一片,改造一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一两年就可以完成,甚至可能需要10年到15年。”小西湖改造主创建筑师之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邓浩解释道。
南京的改造经验
时间回到2015年夏天。南京市规划局和秦淮区政府共同发起了一个在宁三所高校的研究生志愿者行动。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志愿者钻进小西湖街区的巷弄中,为旧城更新做调研。
小西湖街区又被称为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但大家还是习惯叫这里小西湖,这里曾有一片叫作“小西湖”的美丽水塘。作为南京为数不多、较为完整的保留明清风貌特征的居住型历史街区,小西湖居住着810户居民和25家工企单位,人均居住面积不到10平方米。
邓浩还记得他第一次带着学生来这里调研的情形:街巷破旧,环境比较恶劣,还有不少危房和违章搭建。居民的生活空间昏暗拥挤,也没有抽水马桶,要去外面的公厕如厕。
改造势在必行。旧城改造究竟该怎么改,六朝古都南京,历史风貌区众多,近30年来积攒了不少经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南京夫子庙地区进行了改造。居民全部搬迁,房屋产权集中征收,原有的街巷格局不再保留。恢复一些有据可考的古建筑,再增添一些仿古建筑,通过串联该地段多个历史资源点,夫子庙地区打造出了一条繁华热闹的商业步行街。虽然在当时,改造令人耳目一新,但如今看来这样大规模拆迁的做法仍值得商榷。
2009年,地处南京城南门以东的地块“老门东”,也启动了改造工程。老门东改造最大的亮点,是保留了大部分传统街巷的格局肌理以及40%的原有建筑,在此基础上再植入商业业态。2013年,改造后的老门东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也成了南京本地人喜爱的新去处。但居民依旧完全搬离,新建的明清风格建筑让这里看上去如此整齐划一。“统一风格的建筑不是城市更新中自然‘生长’出来的,缺了点生活气息。”邓浩坦言。在他看来,商业街区的活力是有限度的,每当新的商业街区出现,旧的就很容易被冷落,此时居住的活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便没有游客,也有居民。
两年以后,与老门东一街之隔的小西湖片区拉开改造序幕。东南大学团队承担改造规划设计,由隶属秦淮区政府的国有企业——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负责项目具体实施。
这一次,小西湖会怎么改呢?
改造“马赛克”街区
与大部分地方将整个街区划定为征收范围、一次性全部搬迁不同,小西湖街区重新划分了百余个“院落或幢”,一个院落或幢内的居民,需共同协商出一个答案:搬走或是留下。
有位老太太出门买菜,记者拉住她聊了两句家常,她也就顺势打开了话匣子。她的房子就在翔鸾庙戏台边上,因为不舍祖传的家业和市中心的便利,这次旧改老人选择留下。因为一个院落或幢的居民要统一出一个搬迁意见来,全部同意才能够一起搬离,邻居想搬走却没法走,两家没少闹矛盾。
“我就觉得留下来好。你看这里改得多干净漂亮,还时不时地有退休的人组织一起到戏台上面演出,好热闹的。”她挺高兴地说。
但不是所有人都高兴。有居民发牢骚,说这征收政策是“捆绑式”,每家情况那么不一样,怎么划分到一个院落或幢的人家就非得统一意见呢?
“‘捆绑’这个词,在小西湖我听过很多次。”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董事长范宁说。“我们小西湖的总平面图像个马赛克一样的,不同的房屋产权交织起来,如果不对它有个大的划分,东走一户西走一户,收回来的资产怎么利用呢?”
在既往案例中,也有城市实践过要把居民留下这一旧城改造理念,但其中也有问题,居民零散地搬走或留下,导致后期出现难以规划和重建、公司经营困难的情况。在范宁看来,自主搬迁要有底线和原则,历保集团要为回收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以院落和幢搬迁是在百姓意愿和政府规划之间,一个折中的抉择。
至于怎么解决搬与不搬之间的矛盾,办法总归比问题多。范宁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在小西湖街区堆草巷31号有两组公房合院,共15户居民。由于临街的两户承租人年纪比较大,所以不愿意挪,其他居民则自愿搬迁。设计团队最终想了一个法子,规划了一个“共生院”的概念。“既保留了两户居民的住宅,增设厨卫设施,改善居住条件,同时引入文创工作室,设计师、创业者和居民共处同一屋檐下。”范宁解释道。来日方长,征收过程是动态的,也许2019年没有达成共识的邻居,在2023年就能够一起搬离。“这样大家的心态就好了很多,心里有底,还有机会。”范宁说。
那选择留下的居民生活条件该如何改善呢?年久老旧的管线设备容量不足,污水、消防和燃气管网更是直接缺失。空中凌乱地拉着缆线,地上则全是窨井盖,既不安全也不便利。重新铺设管网成了关键一步。
然而,由于历史街巷较为狭窄,常规的管网设计很难达到现行规范的间距要求。怎么能既把所有管网放在一起,又能够合理排布?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新建接手了这一块工作,设计了一套针对小西湖街巷的微型综合管廊。通过对各类管线的多层紧凑布局,给水、污水、电信等管线可以归置在一起。除此以外,管廊内还有通行空间,施工人员直接从检修口进入维护检修,不需要再反复开挖地面。
想法是很好,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一开始,居民意见很大,担心会把自己的房子挖塌了。管廊复杂,施工工期也长,最极端的时候,一个月只推进了10米。于是,施工方决定先在某一试验段做出个样板来,让居民们看到改造的效果,打消他们的顾虑。除了居民,管廊的铺设还涉及排水、电力、通信、燃气和消防等多个市政部门,李新建数不清到底各个部门聚在一起开了多少次会,最终终于达成共识。
管廊铺设好以后,按照李新建的设计给小西湖街区的每一户人家都预留了接口,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将污水管接进自己家里。如今,不少居民家中已经可以便利地如厕、洗衣做饭。“打个比方,这个管廊就好像是地铁站修到了家门口一样,让我们方便了。”一户居民告诉记者。
把人放在首位
那么,小西湖的案例可以被复制吗?这是记者最关心的问题。
“小西湖的成功有它的特殊性。”邓浩也承认,小西湖街区与老门东一街之隔又紧靠夫子庙地区,有着极好的区位优势,南京的城南地区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已相对成熟,改起来有依托。“同时,夫子庙和老门东改造中的成功经验,也被小西湖吸纳过来,它已经是3.0的改造版本了,自然有优越性。”邓浩说。
而且,这次改造的理念是可以复制的,也就是“小尺度,渐进式,留住居民”。
邓浩始终觉得,首先要把城市更新定义成是一个民生的工程,把人放在首位,不是为了发展旅游或者提高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否则改造就会与原本居住在此的居民相割裂,让他们失去参与感。比起一次性全部更新,小尺度、渐进式的更新,有了更多试错和校正的机会。“我们一块一块地去更新,那么随着时代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会有更多解题思路,做调适性的改变。根据小尺度某一块的经验去更新其他的部分,即便是犯错误,也是在一个小尺度内犯错误。”他说。
小西湖模式复制起来,还需要考虑的就是资金问题。
“像小西湖这么个复杂的改造,到底要花多少钱?”在历保集团的办公室里,记者忍不住问范宁。
范宁笑了。无论是媒体也好,还是同行来历保集团交流也好,总要问到他钱的问题,简直避无可避。“问的人多了,我们也总结经验,得出了个答案。那就是:谁获益,谁付钱。”
首先是公共利益。小西湖建设微型公共管廊和配套设施,是政府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来,通过改造,政府获得口碑,提升城市形象,那么就应当政府出钱。
其次是居民的利益。小西湖街区未搬离的居民,可以申请翻建私房。改造后的房屋保值增值也更加安全美观了,那么居民自己应当出一部分钱。
最后是企业的利益。历保集团征收回的房屋,通过回收商业体的租金,可以产生现金流,平衡用于改造的投入。但范宁也坦言,仅依靠租金收回成本是很困难的,未来可能还需探索更加多元的模式,积极争取各类纵向资金补助支持,也鼓励居民自主更新和民间资本投入。
参考小西湖街区的改造模式,南京市荷花塘片区也启动了改造项目,重点仍是“把居民留住”,让他们在老城中生活,也能够感受到便利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