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中国政府推行个性化教育的第一枪号令;
那么,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出版,是国家教育部对推行个性化教育的集团冲锋号。
最近,网上有很多言论,包括个别专家,提出“三维目标”“已过时”。根据我多年对个性化教育的实践与体会,对此言论,我不苟同,反而倒认为:面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应着力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三维目标”不仅“没过时”,反而是“正当时”!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面向“人”的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开战。
我们老师知道,一个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既需要一节课一节课来训练和积累,也需要一个单元一个单元来训练和提升的。
那么,这一堂课一堂课如何训练和积累?这一单元一单元如何训练和提升?它们一定需要路径和方法的。
“三维目标”就是着力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和方法。“三维目标”是路径,“核心素养”是路径的方向;“三维目标”是方法框架,“核心素养”是目标结果。
过去,人们对“三维目标”有一个错误理解,以为它是目标,其实不然。“三维目标”的表述确实很容易让人误解,特别是“三维目标”中“三维之间”的关系,也很少看到有人能把它讲清。
如果把“三维目标”改称为“三维七要素”,误解会少很多。
“三维目标”最早出现在2001年6月8日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该纲要写道“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再仔细看2001年7月第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文中写道“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两份文件中都没有直接提到“三维目标”,而只提到了“三个维度”“三个方面”。看来,“三维目标”是后人因解读而提的,最后约定所成。现回头再看文件,“三个维度”并不是目标,是落实“课程目标”需要“设计”的几个方面或几个要素。“三维目标”到了需要为其正名的时候。
“三维目标”中的“三维”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它们之间有主次之别,有先后之别。
“过程与方法”,是“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先”,是教与学的“发动机”;
“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次”(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后”,是“发动机驱动”的结果。
在“三维目标”中,如果把“过程与方法”改为“概念与方法”,“三维目标”中的三维关系,基本就能一目了然!(备注:“过程与方法”也可以改为“问题与方法”或“任务与方法”,当然最精准的说法应提“概念与方法”。把“概念”改为“问题”或“任务”,一般都是为了便于老师理解和操作而提出的)。
如何用“三维目标(三维七要素)”达成“核心素养”?您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文章。我也力争在下一讲中多举例说明。
其实,我知道很多老师,对新课标中专家解读的“五大”(大单元、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大任务)有很多疑惑。我也很清楚,老师们如果不弄清“三维”之间关系,“五大”不要说落实,理解可能都成问题。后面,我也力争讲一讲《为什么说不弄清“三维”之间的关系,“五大”很难落实》《为什么说“概念与方法”是教与学的发动机(精准的说法应该是“概念是教与学的发动机”》等等。
各位读者,如果您对以上观点感兴趣,您可以提前阅读我最近写的两篇文章:《焦点视野:如何进行跨学科主题探究教学(上下)》;《个性化教育实践:天生我材必有用》(上下)。随后我也会多发几篇案例。请搜索“王校长做教育”。这些文章和案例也许能让您对我的观点有更多更深一些的了解。期待我们有更多交流;期待您的批评和指导,可以在公众号中“私信”与我,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