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闻 见习记者 应璐洋 记者 郭婧
编者按:中国文学翻译逐渐从“引进来”热潮转换为主动“走出去”,承载着中华文化与思想,在世界上发出愈来愈悠扬的声音。这背后,少不了一代代翻译家的付出。天目新闻推出的《译界大咖》系列报道,把聚光灯对准文学翻译家。
本期,让我们一起聆听北京大学西班牙语专业教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得主赵振江的故事。
赵振江于1940年出生于北京顺义区,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
从事西语教学和文学翻译事业半个多世纪,赵振江曾担任北京大学西班牙语言文学系教授、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也曾获得西班牙、智利、阿根廷等西班牙语国家的勋章。
从阿根廷史诗《马丁·菲耶罗》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斯特拉尔、聂鲁达、帕斯等数十位西语国家大师的代表作,赵振江先后出版了几十部译著。
除了将外国文学引进来,他还是《红楼梦》在西语国家出版的唯一译本的译者,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了杰出贡献。
2022年4月,因其在西班牙语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领域取得的杰出成果,以及在推进中西文化交流中取得的卓著成就,赵振江获得了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刚毅为赵振江颁奖。(受访者供图)
无心插柳柳成荫
荣获五月骑士勋章
从青少年时起,赵振江就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学时代,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诗歌,是他最喜欢的一门课程。
而走上诗歌翻译的道路,还要从他的大学时代说起。在北京大学西班牙语专业学习时,赵振江在课上接触到了阿根廷史诗《马丁·菲耶罗》,当即就被诗歌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尝试将一些诗句译成中文。
这项“爱好”断断续续持续了十几年,直到1979年,赵振江译完了史诗的上卷。同年,他赴墨西哥学院进修。两年后回国,他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也基本完成了这部史诗的翻译。那个年代,出版一本外文书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他将译本束之高阁,并未想过能够出版。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几年后,他凭借兴趣完成的译稿,意外地派上了用场。
1984年是史诗作者何塞·埃尔南德斯诞辰150周年,阿根廷政府计划展出各个语言版本的《马丁·菲耶罗》。
那时,中国台湾地区首先得到了消息,早早地送过去一版繁体中文版的《马丁·菲耶罗》,试图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参展。中国驻阿根廷使馆知道后,立刻与阿根廷方面交涉,得到的回应是:“你们有,就展出你们的;你们没有,就展出台湾的。”我国驻阿根廷使馆便与国内联系,希望尽快出版这部书,送去参展。
此时距离展览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这部史诗的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赵振江此前完成的译稿正好有了“为国争光”的机会。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湖南人民出版社成功出版了他的译稿并送去阿根廷展出,并受到热烈欢迎。
上世纪九十年代,阿根廷驻华大使到任后特地约见了赵振江。赴约后,赵振江将一本《马丁·菲耶罗》的中译本赠予大使,并朗读了开篇的一小节诗歌:
我在此放声歌唱,
伴随着琴声悠扬。
一个人夜不能寐,
因为有莫大悲伤。
像一只离群孤鸟,
借歌声以慰凄凉。
“大使听完我的朗读,立即起身给我一个拥抱,然后便从使馆的橱窗里拿出一把高乔人用的带金属套的匕首说:‘赵先生,我们也没准备什么礼物送给你作纪念,就送你这把马丁·菲耶罗们用的刀吧’。我和他开玩笑说:‘大使先生,我们中国人送礼不能送刀,一刀两断啊!’ 他听了哈哈大笑,又说:‘我一定向我们总统建议:为你授勋!’”赵振江回忆道。
没想到,一句听上去开玩笑般的话语竟真的成为了现实。1999年,赵振江获得了阿根廷总授予的五月骑士勋章。
除了《马丁·菲耶罗》之外,赵振江还翻译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斯特拉尔、聂鲁达、帕斯的代表作,不断探索西班牙语诗歌汉译的可能性。
对于赵振江来说,从事诗歌翻译的译者既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原诗,体会原诗作者在彼时彼地的情感和心态,又要对诗歌的表现形式进行“二度创作”使之大体符合汉语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这样,读者在读翻译过来的外国诗歌时,才能既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又欣赏到诗歌的韵律与美感。
“之所以说‘二度创作’, 因为它不是自由创作,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意思,‘带着镣铐跳舞’ 之谓也。”赵振江说。
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赵振江妙笔生花的“二度创作”让广大中国读者领略到了西班牙语诗歌的神韵,与此同时,他也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阿根廷大使为赵振江颁发总统勋章。(受访者供图)
友谊与智慧相融的结晶
《红楼梦》走进西语世界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以其曲折跌宕的情节和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而赵振江就是西语世界唯一一版《红楼梦》的译者。
这部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最初在西班牙语世界“亮相”时,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西班牙国家报将这《红楼梦》比作西方文学中的《堂吉诃德》,并感叹“这部非凡的作品终于被翻译成了西班牙语”。
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副校长卡萨诺瓦教授在西文版《红楼梦》前言中写道: “……它向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情节, 从而使我们对中国文化和智慧的无限崇敬更加牢固。”
《红楼梦》走进西语世界无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重要的助推剂,然而,要翻译一部这样的鸿篇巨制绝非易事。按赵振江的话来说,西文版的《红楼梦》能够出版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是友谊与智慧相融的结晶。”
1987年3月,时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的赵振江受到了格拉纳达大学的邀请,担任西文版《红楼梦》的审校者和定稿人。
来到格拉纳达大学后,赵振江才得知原本的译稿未达到出版水平,几乎要逐字逐句“重译”。但既然“生米已经煮成熟饭”,此时想打退堂鼓是不行了,他便只好“既来之, 则安之”,开始了长达4年的翻译工作。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红楼梦》的翻译,赵振江与格拉纳达大学推荐的青年诗人何塞·加西亚一起展开了工作。尽管有了搭档的帮助,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赵振江还是遇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其中最困难的部分还要属重译书中的全部诗词。
为了保证译文的忠实,赵振江同时要做两种翻译:一种为逐字硬译,“对号入座”,使搭档何塞对原诗的本来面目有个总的概念;另一种则需要按照西语的语法结构,遵循语言规范进行翻译。何塞则负责在两种翻译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润色, 并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西班牙语诗歌。
“定稿之后, 我们往往还要把它交给埃赫亚、蒂托等几位诗人朋友传阅并听取他们的修改意见。”赵振江补充道。
诗歌翻译的过程只是这部文学巨著外译中的一小部分,却足可以见到一个好的译者对待翻译工作态度之严谨。
西语版《红楼梦》第一卷出版后,立刻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部书在格拉纳达大学的文化中心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还在大学校部举办了书中相关人物的画展。
三卷西语版《红楼梦》出版前后耗时十六年之久。由于一开始的身份是“审校”,赵振江等人既无版权,也未得到稿酬,但他依然很感激格拉纳达大学为《红楼梦》的出版所付出的极大努力。
“看到《红楼梦》在西班牙所获得的成功, 使人看到文化交流宛似在人们的心灵中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能为她添上几笔颜色,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他说。
格拉纳达校长为赵振江颁发特殊贡献奖牌。(受访者供图)
这次翻译《红楼梦》的经历也让赵振江对中国文学经典的外译有了自己的思考。“将中国的文学经典翻译成外文,主要还是要靠国外的汉学家。但培养一位高水平的汉学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目前,尤其在非通用语种国家,高水平的汉学家稀缺。”赵振江说。
他认为,目前的情况下,格拉纳达大学的做法是一条可以复制的路径。以中译西为例,首先遴选出公认的国学经典的英译本或法译本,然后请西班牙语高水平的译者转译成西班牙文,再由中国的西班牙语学者根据原文审校。这样,既可保证译文质量,又可避免误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国家想要推动自己的文化走出去,对于传播其文化的译者应当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无论是中国的译者还是外国的汉学家。只有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重视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作为传播者的翻译家,才能够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潮生生不息、破浪前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