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上午好!

我们昨天讲了瀑布心理效应,告诉人们说话要有分寸,不要口无遮拦。但是,为什么有的人,一见面就口若悬河,感觉到相逢恨晚?而同乡很容易相处?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如何跟别人套近乎的奥秘,即相似效应。

什么是相似效应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话说春秋后期,公元前515年,楚国的左尹邵宛遭受到了费无极的忌恨,全家上上下下不管老的少的全都被费无极设计处死了。邵宛有一个亲戚名叫伯喜连夜逃跑来到了吴国。

阖闾和伍子胥在听说伯到来的时候,连忙将他请进宫中,还设宴款待,伯把自己以及家人在楚国所有不幸的遭遇全都说了出来,伍子胥听完了以后后十分同情。这个时候,旁边的大夫被离此时悄悄地将伍子胥拉过来一点,问道:“伯胚的为人我们现在还都不是很清楚,为什么您在一看见他的时候就这样相信他呢?”

伍子胥此时非常严肃地正色道:“这是因为我的怨仇和他的极为相同,你没有听过那首《河上歌》吗?它所表达的内容就是叫人们因同病相怜,同忧相救。他和我有着一样的悲惨命运,我怎么能够不对其倾心相待呢?”

伍子胥与伯懿两个人一见如故,十分友好。过了没 多久以后,吴王就将伯任命为吴国的大夫。这是同病相怜成语典故的由来,也是相似效应的典型案例。

由此可见,人们之间的相似性,会引起彼此喜欢吸引的情绪或态度。也就是说,人们普遍都会喜欢那些与自己在某些地方非常相似的人,这里的相似包括个性、态度、信念、爱好、信仰、社会阶级、种族、国籍等多方面的相似。博弈把这种现象称为相似效应。

这种人际相似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心理上对自 自己同类型人的偏好所导致的。当人们发现对方的品性、行为很符合自己的“口味”,跟自己一样,他就会在心里把对方当成是“自己人”。这个时候,人们就会卸下心防和戒备,去接受对方的说法或者是理论。相反,如果人们感觉到对方不是“自己人”,那么人们就会不断地去推敲对方的话、质疑对方的话,对对方的言行采取不信任的态度。

由于相似效应的存在,才有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一个成功人上,他的朋友大多数也是成功人士。一个高学历的人才,他的朋友多数也是高学历。一个喜欢运动的人,那么他的朋友也大多数都热爱运动。甚至找终身伴侣的时候,与自己相似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自己的好感。

当人们学会利用“人际关系相似效应”来博得对方的好感后,人们还会发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人会如此善变?

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明明昨天还是很好的哥们儿,可是今天揽起对方的肩膀却看到对方明显不耐烦的表情呢?为什么明明跟领导的关系很好。可是今天坐在领导的对

,却看到对方不自在的神态呢?

事实上,西方的心理学解释得很对,因为你踩到对方的尾巴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原来,西方的心理学者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安全的距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私人的空间。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这些隐私和秘密就好像是一条无形的尾巴跟在人的身上。当别人踩进这个安全的距离,踏进自己的私人空间,人们就会感觉到对方好像踩了自己的尾巴一样难受。

所以,在利用好人际关系相似效应的基础上,人们只要注意保持适度的距离和空间感就能无往不胜了。

好,关于相似效应就讲到这里,网友们,下期再见!

举报/反馈

曹庭政2021

2513获赞 2577粉丝
探索哲学,生活中的博弈论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