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孩子总爱抱怨怎么办?
其实在我们身边不难遇到爱抱怨的人,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大家对照一下喜欢抱怨的人是不是有如下共同点:
第一,喜欢抱怨的人,内心比较脆弱,承受生活压力的能力相对比较弱,他们一遇到挫折困难或遭受不公正待遇,信心容易垮,耐性容易耗竭,抱怨是他们减缓内心焦虑的主要方式。
第二,爱抱怨的人内心的负面情绪比较多,他们有太多的恐惧和担忧。他们总习惯于去关注生活中那些不好的事情,比较悲观,过去的放不下,当下、未来的顾虑又比较多。抱怨者的内心积累了许多委曲、愤怒、不满、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就像一个充满气体的气球,碰到刺就爆。
第三,喜欢抱怨的人更计较,时常对他人不满,要的多,付出的少。他们总认为自己得到的太少,却又不愿意努力、付出。他们时常认不清客观事实,高估自己的能力、付出,低看他人的努力和付出,认为自己的付出比别人多,却收获更少,心中愤愤不平。
第四,喜欢抱怨的人通常不懂得反思自身的问题,常常以受害者自居。他们习惯凡事从自已的角度出发,觉得自己是对的,常常在道德上指责对方,不懂得换位思考。
第五,爱抱怨的人多数能力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他们肆无忌惮地发射无助信号,希望每个听到的人都承担起帮他们解决问题的责任。他们明明不满现状,又害怕改变,躲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做别人人生的评论员,总是寄希望改变别人来改变自身的处境。
那我们怎么应对孩子爱抱怨的行为呢?
一、在情感上理解和认同孩子。抱怨的孩子是在寻求交流和关爱,家长这个时候要尝试去倾听,接纳孩子的感受,甚至当孩子不太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家长可以用恰当的语言帮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绪。当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看见、被理解后,会慢慢平静下来,负面情绪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
比如孩子回到家就抱怨:“今天作业太多了,老师真是没人性,不想让人睡觉了!”这个时候,家长不要试图跟孩子讲道理,说什么“你抱怨作业也不会少,还不如坐下来写作业”之类的话,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情绪会更糟糕,更没有心情静下来写作业。父母可以顺着孩子的话去询问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担忧:“今天作业非常多,你担心做不完,所以你很烦,是吗?”这样孩子才有机会把自己内心的话说出来,父母才可能知晓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感受。
但是家长切记:不能和孩子一起抱怨,这会让孩子觉得”妈妈也觉得我乱发牢骚、乱发脾气是对的”,进而混淆是非,扭曲孩子认知。
二、不要试图立即解救他,替他解决问题。当孩子抱怨一些问题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常会着急给孩子提各种建议,或是直接帮助孩子解决困扰。殊不知这样的代替和包办,只会让孩子加剧抱怨的行为,让孩子养成依赖父母,不自己去面对、处理问题的习惯。不仅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还可能让孩子在认知上产生扭曲,觉得为他解决问题、麻烦是父母的责任。另外,对于一个为了寻求关爱、逃避责任、避免被指责而抱怨的孩子来说,家长的建议只会让孩子觉得挫败,不安,反而可能促使孩子找更多的借口来回应父母好心的提醒。
三、带孩子客观看待自己的抱怨,分析自己的抱怨背后的问题和需求。通过跟孩子沟通帮孩子弄清楚自己的问题是什么?自己期待的结果是什么?怎么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抱怨作业太多了。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陪同孩子客观去分析,是作业真的太多了,还是孩子想跟家长吐个槽,撒个娇,还是孩子怕作业完不成被老师家长责备,还是别的。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后,再协助他针对性地去寻找解决方式,尝试解决。如果是作业真的太多了,有哪些时间还可以利用,是否可以加快写作业的速度,能否跟老师沟通减少一些作业?如果是想寻求关爱,是否还有其它的方式表达?有哪些方式更可能得到期待的回应?如果是怕自己完不成作业,怕老师家长责备,家长则需要帮助孩子化解恐惧,让他知道不管他做得好与不好,父母都是爱他的,并让孩子意识到他自己才是学习的责任主体。
四、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平时的生活中,保持对自己情绪的觉察,不要将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转移到孩子身上。言传身教引导孩子表达不满前,先确认自己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然后想办法达到目标。如果抱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的话,适当控制抱怨时的情绪,不要把情绪转移到家人身上,带孩子养成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绪负责的行为习惯,逐渐改掉为自己找借口爱抱怨的坏习惯。
五、偶尔的抱怨并不可耻。生活不如意的时候,人有情绪产生怨言,是人之常情。比起一味的压抑,适当的抱怨能释放心中的压力和不满,舒缓情绪,对身心健康有益。所以父母们也不要一听到孩子抱怨就想要教育孩子。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真实且能够对自己负责的人,而不是一个各方面都积极正确的完美的神。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