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维辰
中科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方岱宁今年7月初在线参加学术会议时,突然被一年轻女子闯入抱脸亲吻。12月7日,北京理工大学公布处理结果,免除方岱宁部分职务、停止其研究生招生资格。当天,中国科学院学部也发布通报,停止方岱宁三项院士权利。
两则通报总共传达了三层信息:最重要的信息就是对方岱宁被亲吻事件的定性——“行为失范”;其次是澄清和辟谣,涉事女子并非之前被谣传的北理工博士后李某某,在北理工也没有任何进修和工作经历;最后是表达对教师院士失范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并作出处罚。
毫无疑问,方岱宁视频事件损害了教师院士群体的社会声誉,然而到底“失范”在何处,外界很难作出判断。究其根本,公众并不掌握更多信息。7月初至今,学校和中科院给出了结论,却一致省略了部分细节。
但无论如何,教师和院士的角色本身,已经包含了国家和公众对个人品行的期待。两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院士作为“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更应做到德才兼备。
根据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院士如有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不端等损害院士群体和学部声誉的行为,由学部对其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由学部主席团决定劝其放弃院士称号;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学部主席团作出撤销其院士称号的决定。
从2020年李宁因侵吞科研经费被撤销院士称号(“中国院士第一案”),到上个月中国工程院首次邀请院士代表参加警示教育大会,2名原院士成反面典型,都释放了高度重视院士群体作风和学风建设,对院士失范行为“零容忍”,切实维护院士称号的学术性、荣誉性、纯洁性的信号。
此事因视频会议被曝光,方岱宁的私人空间被公开,幕后行为走向台前,具有一定偶然性,却并不冤枉。在人际关系的红线上跳舞,摔跤只是时间问题,“己莫为”才是最安全的选择。
【作者】 杨悦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