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木版画是中国民间流传的木刻版画,堪为一朵民俗文化奇葩,而源远流长的夷陵版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誉为飘香山野的“黑牡丹”。这朵人见人爱的“黑牡丹”,以其古拙天真而自带“非遗密码”:
1993年,夷陵区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版画)之乡”,2006年,夷陵版画被列入宜昌市级非遗名录,2013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今年刚入花甲之年的高新章,是夷陵版画第五代传承人,也是这一非遗项目唯一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高新章出生于夷陵区三斗坪镇一个民间美术世家,祖辈高宏鼎是清咸丰年间秀才,一生喜爱书画,几代人都是当地镌刻善书的民间艺人,而善书里有大量的民间木刻插图。受父亲高秉容、幺爷爷高德炯的绘画和书法影响,高新章自幼就对绘画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7岁开始习画,常常用粉笔在墙上画一些符号,向大人们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上学期间,得到学校美术老师的指导,画了大量的“墙报”式绘画作品,最为代表性的作品有木板年画《山乡新貌》《补课》等。
“记得在1978年,我就在三斗坪主持举办了民间版画的培训班,后来,在小学担任老师,1981年9月,以画应试,被宜昌地区工业技校选拔为工艺美术专业教师,其间我创作有黑白民间木刻版画《山村修表店》。几年后,调入夷陵区文化馆做专职美术辅导干部,一干就是30多年,直到退休。”日前,高新章在夷陵版画陈列馆对记者说。
说到夷陵版画的勃兴之路,高新章讲述了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那是1987年,在宜昌版画家沈良鸿、王文华的鼓励下,高新章倡导发起,在当时的宜昌县文化馆举办了史上第一次版画创作培训班,招收学员11人,培训历时15天,创作作品22幅,从中挑选11幅逐级上送,参加全国农民书画大赛。 作品送到地区群众艺术馆时,一专家说:“过于简单,造型不准,不好上送。”高新章央求道:“乡下人学刻版画不易啊!还是麻烦您上送一下吧,不入选不怪您。”专家勉强同意了。过了好几天,他接到省群众艺术馆来电:“你们还有没有其他好一点的作品?可以送来换一下,这几张作品艺术质量不高,送上去恐怕难以入选。”高又央求说:“乡下人学刻版画不易啊!请求送一下吧,不入选不怪您。”电话那头答应上送试一试。“过了十多天,从电话得知汪帮琼的版画作品《草垛》获全国农民书画大赛绘画二等奖,湖北选送作品仅此一件获奖。 作者在县文化馆美术干部陪同下如期赴北京参加现场创作表演,接受了文化部颁奖,主办方还组织游颐和园,参观故宫,登上天安门和万里长城。返程那天,当时的宜昌县‘四大家’领导组团到作者家里慰问座谈。”高新章回忆说,正是这次“意外”获奖,历史悠久的夷陵版画,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踏上复兴之路。
夷陵版画的作者大多为乡村农民和社区居民,版画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是百姓的生活日常。高新章认为,夷陵版画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构图、造型、设色三个方面。在他的引领下,夷陵版画作品从单一的线条到点线面的结合,从单一的黑白单版到多版套印,从单一的人物和场景到丰富的叙事场景,夷陵版画越来越丰厚,越来越丰盈。
高新章:祖辈之木版雕刻刀,吾辈之赛场接力棒。人生要做的事情很多,择一事做成,做好,做到极致,就是我这个手艺人崇尚的守艺精神。记者:您从事这项手艺有多长时间了?是从谁手上学的?高新章:有40多年了。我是夷陵版画第五代传承人,这项手艺是从祖辈代代传承下来的,我主要是从幺爷爷、长兄、堂兄手上学的。高新章:十多年前的一次夷陵版画创作培训班上,学员习长敏正在画《官庄新农家》草图,画面中间画的是一栋新房子,屋顶上的太阳能差不多占整栋房子一半那么大,房前硕果满枝的橘树只有寥寥三五片叶子。他发现我疑惑地看着画稿时,便急忙解释道:“老师,太阳画小了看不太清楚,橘树叶子画多了果子不好突出,我这是有意把小的画大,把多的画少的,您看这样行不行?”我略思片刻,肯定道:“嗯,行!我看行。”紧接着,我兴奋地把这句话补充完整道:“把大的画小,小的画大;把多的画少,少的画多。”打那以后,这句看似矛盾却蕴涵辩证意味的话,成了夷陵版画构图和造型的当家口诀,一直被传讲和运用,这就是夷陵版画创作的“两把法”。高新章:版画作品创作、研究与培训;传承基地建设;资助传人家庭作坊等。高新章:我觉得夷陵版画的未来在乡村、社区和艺人的作坊里,在师徒传承的合约里,在文旅、家居市场和艺术品市场里,在国际艺术交流的渠道和空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