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糖妈妈,我也学了好多课,也对孩子无条件接纳,但是孩子怎么反而越来越糟糕了?”
最近陆续有几个家长问我类似的问题,他们都为了孩子学习了很多,说起心理学的名词、道理头头是道,但是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变得更加无助和痛苦。
有时候,这只是孩子的正常波动,毕竟没有谁能真的直线进步,总有些波波折折,我们只要处理好自己的失望,坚持一阵子,一切就会越来越好。
但另一些时候,却并不仅仅是“波动”那么简单,而是我们的几种情绪反应,导致教育的动作变形,导致孩子越来越糟。而且,往往越是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的家长,反而越是容易“中招”。
当心“过度关注”
有位资深的咨询师曾经告诉我(没有证实过),在父母各种职业中,心理咨询师的孩子,恰恰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一群。
因为我们特别容易把孩子偶然的行为,套在某个“心理名词”里,一会儿觉得他“安全感不足”了,一会儿又觉得是“低自尊”,总想用各种方法干预一下、呵护,却忘了这是孩子成长中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谁没自卑过呢?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在回顾了美国开始关注孩子“自尊”的这些年抑郁症的数据后发现,在他们教育中特别关注“自尊”后,每天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之后,青少年的抑郁情况,不降反升。
这是因为过度的呵护,反而导致青少年缺少应对挫折的经验,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反而变得不知所措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您要给孩子创造一些挫折出来,咱们的孩子在学校这个竞争环境,遇到的挫折已经足够他们积累经验,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在旁边陪伴、支持就好,不必要帮助孩子“粉饰”、“逃避”。
当孩子的考试成绩很糟,排名下降,老师在群里公布了成绩,大可不必为了孩子的“面子”担心。不必要求取消考试、取消排名,我们真正需要教孩子的,不是逃避问题,而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当孩子自卑、压力山大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尽可能地让孩子感觉好起来,而是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处理,给他自己消化问题的空间。并告诉他,我在你身边,愿意提供帮助,愿意站在你这一边,你可以随时来找我。这样就够了。
当心“补偿心理”
我跟很多妈妈一样,学得越多,对孩子就有越多愧疚和后悔。要是我当初不那么骂他,要是从小自己带他,要是我早点发现他的感统问题……也许他现在会更阳光自信,甚至更聪明……
因为愧疚,补偿的心理就出现了。
我们会陷入过度的关怀、过度的放任,过度的“心疼孩子”……于是,在教育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从事事苛责变成“你怎么都行”,要么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求,不愿跟孩子说“不”,还以为这就是无条件的爱。
但事实上,看到孩子的行为越来越过分,我们内心却越来越纠结、不满,最终再次爆发怒火,再次愧疚,再次补偿,在控制与放纵之间反复横跳,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到迷惑,到底标准是什么?为什么妈妈一会儿像天使,一会儿像魔鬼?我到底应该怎么做?……
也有些时候,我们甚至会把补偿放在另一个孩子身上。我自己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因为对大儿子有许多愧疚,于是加倍地宠爱小儿子,几乎包容他的所有行为,结果他就肉眼可见的越来越骄纵,越来越没礼貌……
要尽量避免补偿心理,首先咱们需要降低愧疚感:请相信,您在当时那种条件、情境之下,一定是做出了你能做得最好的选择。哪有什么完美的成长环境?正是各种不完美,塑造了孩子的不同性格和棱角。
其次,在补偿的时候,及时地觉察。坦白说,补偿心理是人之常情,并不是可以“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补偿,甚至是“过度补偿”,这足以帮助我们尽量的不“过度”。
当心“无条件纵容”
许多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惑,到底什么是“无条件接纳”,是不是就什么都不管了,孩子怎么都行?
许多家长在决定“放手”之后,就跟孩子说“我不管你了”。
于是,无条件接纳,就变成了“无条件纵容”,甚至“无条件放弃”。而孩子则从被控制,直接跌入了“被忽视”……
“无条件的接纳”是指对任何事情,我们都接受他的现状,不再为此感到愤怒和纠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做出努力和改变,更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允许孩子的所有行为。
当孩子被无条件的纵容,他们一方面缺乏规则意识,一方面总觉得世界对他们不公平。因为他们期待所有人都跟父母一样,包容他们的所有行为。当现实与理想不符时,他们就感到痛苦,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如何区分“无条件接纳”和“无条件纵容”呢?让我们举个例子:
面对不想去培训班,想要放弃,躺在沙发上哇哇大哭的孩子。不接纳的父母可能直接骂一顿,或者打一顿:你还有脸哭!赶紧走,要不我把你手机砸了!“无条件纵容”的父母则可能直接答应:哦,不想去就不去了吧。“接纳”却不纵容的家长更可能这样处理:“我看出你不想去,你当然可以选择放弃,但不是现在,找一天你心情好的时候,咱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但是今天,你必须要完成。”
曾经看过一位旅居芬兰的妈妈拍的视频,她儿子是高功能自闭症,被分到了特殊教育的班级。对班里的老师,这位妈妈的评价是:非常爱孩子,但是非常严格。
说她非常爱孩子,是因为这位老师能看到孩子们的每个闪光点,并发自真心地欣赏;说她非常严格,是因为她严格地要求孩子们遵守各种规则。
这就是咱们在学习之后,真正需要去找到的状态吧。
我是枫糖妈妈,多平台育儿领域优质原创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专注于男孩养育中的心理成长、教育心理,帮助您不打不骂、不生气,提升孩子的责任感、自制力和学习成绩。
举报/反馈

枫糖妈妈

82.5万获赞 16.6万粉丝
孩子的哺育、教育实践经验谈
心理咨询师,张倩,优质亲子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