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扶沟县韭园镇地处扶沟县西部,因明初迁入移民垦荒种菜,尤以韭菜出名,而得名韭菜园,后演变为韭园。境内有道教圣地雾烟山风景名胜区,雾烟山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西行传道的第一站,是《道德经》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韭园人民法庭就坐落于此。
扶沟县人民法院韭园法庭管辖韭园镇、柴岗乡两个乡镇的民商事案件,辖区内人口约10余万人。近年来,韭园法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执行党建工作与审判业务深度融合,打造“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的特色党建品牌,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紧盯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将“枫桥经验”扎根在基层,让党建之花绽放出最美“枫”景。韭园法庭曾先后荣获“民事审判工作先进集体”、“服务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周口市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干警被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
筑牢红色堡垒
一直以来,韭园法庭党小组坚持将党建活动与审判工作相结合,在召开党小组每周例会时,将党建活动与案例研讨一并安排部署,既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素养,又讨论在审判工作中遇到的新型复杂疑难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提升业务能力,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审判工作双促进、共发展。
党员干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周一下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每逢重大节日、重要时点,组织干警开展“主题党日”、“重温入党誓词”、党史知识竞赛、争创“党员先锋岗”等系列活动,组织学习宋鱼水、李庆军等先进人物事迹,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多种活动方式,真正让党员干警得到自我提升。
传承红色基因
韭园法庭管辖的柴岗乡塔湾村是革命老区,早在1925年就出现了扶沟县的第一名共产党员,革命战争年代,该村先后有500多人参加革命,被誉为扶沟县的“小延安”。韭园镇太康营村则是新四军《拂晓报》创始人姜鸿起烈士的家乡,村内的姜鸿起烈士纪念馆诉说着烈士生前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英雄故事,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韭园法庭充分运用身边的红色资源,组织党员干警定期到塔湾烈士陵园、姜鸿起烈士纪念馆开展“传承红色基因,重走革命路线”活动,实境学习红色历史,持续强化党性教育,引导干警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在实际审判工作中铭记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借助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史教育宣讲,传播好党的故事、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让更多的人从学习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打造特色品牌
韭园法庭创建党员先锋阵地,在法庭内设立“巾帼文明岗”和“党员先锋岗”,打造“家事法庭”司法为民的先锋阵地。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三年来,法庭全体党员干警毫无怨言奔赴一线战“疫”,日夜坚守,用柔弱的身躯扛起战疫重担。积极落实党员干部“双报告、双报到”要求,党员干警分批次下沉包联社区,做好核酸检测、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工作。
通过多元解纷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利用调解平台,把乡镇妇联、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委会、基层乡贤等力量融合到家事审判中,打造基层治理新路径。今年以来,先后联合乡镇妇联、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成功调解婚姻家庭纠纷案100多件,有力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弥合多个濒临破碎的家庭,让孩子重新找到遗失的父爱母爱,老人得到赡养,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创新工作方式
疫情期间,韭园法庭克服诸多困难,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与乡镇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乡镇派出所等组织主动对接,依托人民调解、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等平台,整合辖区丰富的社会组织资源形成调解合力,用“网线、电子屏”架起解纷桥梁,提供线上与线下结合、形式多样、快速便捷的指尖诉讼和掌上办案,助力“枫桥经验”从“小事不出村”升级到“解纷不出户”。
通过大力开展“智慧法庭”建设,韭园法庭大力推动法庭诉讼全流程在线运行。充分运用云端庭审系统、微信解纷小程序,使疫情期间开庭办案“网上见”、调解纠纷“云端聚”成为常态。疫情三年多以来,韭园法庭已在线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0多件。(图片由樊帅授权使用)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