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的三大需求理论,分别为:基本需求,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基本需求,即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也就是吃喝拉撒睡及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心理需求:即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认知的需求及审美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和超级需求被马斯洛定义为成长性的需要。
同时,我们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难看出,基本需求和心理需求都属于缺失性需要。
那什么是缺失性需要呢?
缺失性需要,即个体渴求排除诸如饥、渴、疼痛和不安全等缺失状态的倾向。
马斯洛认为,当个人存在这类需要时,主观上可以体验到某种缺失感。
童年期的这种缺失感恰恰就是让人产生无安全感、自卑和低价值感的来源。
成年后,这种缺失感如果一直没有得到自我觉察和疗愈,就会成为身心及事业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解决这种缺失的途径必须靠他人提供满足条件,主体自身无法自然的自我补给。
所以,为了满足这些缺失性需求,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把自己视为因变量,把环境视为自变量。
必要时应及时调整自己适应外部环境,从而满足这一需求,进而避免产生身体的疾病和人身的安全。
马斯洛认为,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此时,已经满足的需要会退居次要地位,不再是行为、活动的推动力量;
新出现的需要转而成为最占优势的需要,它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并自行组织有机体的各种能量去实现它。
当所有较低层次的需要都得到持续不断地满足时,人们才受到自我实现需求的支配。
需求层次理论是人的内在本能需求,是有机体内部自行运转的结果。
所以,当低层次的需求没被满足时,非但不会产生下一层次的需求动机,还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负性感知。
野心是什么呢?
野心就是梦想和抱负,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讲,就是脱离了缺失性需要的成长性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
同时,有野心的人,都会有强烈的目标感、求知欲和意志力,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更喜欢探索与创新。
勇敢、坚强、责任和担当也多会出现在有野心的人身上。
缺乏野心的背后就是恐惧,恐惧的底层就是没有底气,缺乏安全感和自信。
而内心贫瘠的人恰是没有安全感、自卑和低自尊的载体。
因为自卑,自我价值感来源外部,所以外在的自我防御能力极差。
他们会将注意力一直放在世界和他人的身上,由于敏感多疑,所以外部丝丝的风吹草动,都会被其解读为黑暗与敌意。
同时,他们会把解读的对象纳为自我攻击的目标,并给其深深地贴上自动思维运转的标签。
人际关系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就会成为自我消耗的对象。
然而,人是关系的产物,没有良好的关系,如何才能实现自我生存和成长的需求,高层的自我实现,即野心就更无从谈起。
为何实力不缺,却唯独缺乏野心呢?
实力实则能力的部分,人好比一个机器,野心就是那台产生动力的发动机,而能力仅是燃缸里的燃料。
如果发动机自己不愿意运转工作,燃料再好,最后也只能成为一种资源的躺平与摆烂。
所以,有实力没野心的人,虽是能力或天赋的眷顾者,却是方向动力遗弃的悲惨儿。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样的孩子在童年期,父母自己要么没有梦想认知的引领,要么就是父母出现了包揽式地教养。
所以,成年后,他们多会内心虚弱,不够强大,视外界的风云变幻如洪水猛兽,故会封闭自我,成为按部就班的机械执行者。
然而,有能力没野心的人,就如同海上漂泊没有方向的船只,生命能量就在日出日落中浑浑噩噩地被消耗殆尽。
所以,父母是一生要修的课题,他是人类心灵地图的初描者,命运脚本的构筑者,同时是生命质量的掌控者。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父母-婴儿关系的理论》中发明了一个词,叫做”足够好的妈妈“,此生如若有幸遇到,便已是人生赢家。
“足够好的妈妈”指的是母亲在开始的时候几乎完全适应婴儿的需要,伴随时间的推移,母亲逐渐适应得越来越少,并根据婴儿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应对他的失败。
武汉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也说过,一个妈妈越能够面对和接纳婴儿逐步被抛弃、失败的命运,就越能做一个好妈妈。
愿我们既能遇到足够好的父母,也能成为足够好的父母,从而让健康的身心得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