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的锅盔:东汉时期的“军用压缩饼干”

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有这样一个俗语:“博望的锅盔,赵河的姜,石桥的萝卜水汪汪。”俗语的首先提到的博望锅盔,是南阳地区知名的三国特色美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方城县壮丽景观

博望镇,位于南阳城北40公里处,是西汉外交家张骞封侯地,东汉末年火烧博望的古战场。外地人来南阳参观“火烧博望遗址”,常以品尝博望锅盔为荣,临走时必买上几斤馈赠亲友,故久负盛名,驰誉国内数省区。

博望锅盔

据悉,博望锅盔是由白面烤制的一种特色食品,外形似锅,又类似头盔,通体白色,如生面晒干一般,直径约一尺余,每个厚达二寸,重约四斤,食之酥香爽口,耐嚼又耐饥,且久放不坏,是刘备驻军博望时的重要军粮之一,这可能是东汉时期首创的“军用压缩饼干”。

博望的锅盔与火烧博望之战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初出茅庐,“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火烧博望”。博望之战,曹兵大败,关羽把守博望,时逢天旱缺水,且博望地势较高,井内无水,将士饥渴难耐,常与当地居民因抢水,而引发纠纷。为了稳定军心,以免引发军民冲突,关羽遣使快马直奔新野,问计于诸葛亮,恳请退兵。

博望锅盔

诸葛亮回书关羽,要求坚守博望,并教以“用干面,掺水少,和硬块,锅炕之,食为盔”。关羽照此方法如法炮制,果然做出了香甜可口的锅盔。这种军粮因久放不干、不霉、不腐,并且顶嚼耐饥,回味绵长,深受全军欢迎。很快,这种特有的美食做法,在博望城中流传,因而成为当地名吃。

《三国演义》中的火烧博望之战

时至今日,每当提到方城博望锅盔,人们总是能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的情节:

《三国演义》

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

《三国志》中的火烧博望之战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对火烧博望之战的策划者,有截然不同的记载:

《三国志》

(刘表)使(刘备)拒夏侯惊、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惊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屯兵新野期间,刘表派他到南阳北部的博望县,以抗击南下的曹军。相持一段时间后,刘备设下伏兵,烧毁了自家营寨,并假装逃跑,曹军在追击的时候,被刘备事先埋伏的军队打败。由此可见,火烧博望之战的策划者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

博望镇古柘树——火烧博望的唯一“见证人”

刘备火烧博望的时候,诸葛亮在哪里?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火烧博望之战,当时的诸葛亮在干什么?

据史料记载,刘备三顾茅庐的时间是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之间;

《资治通鉴》记载,刘备火烧博望发生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可见,火烧博望之战的时候,诸葛亮尚未出山,而是在南阳“躬耕陇亩”等待明主草庐召见。

方城县望花湖

结束语

三国的历史的烟云,早已散去,无论是正史记载还是历史演义,都是南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你路过南阳,是否会想起“火烧博望”,品尝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三国特色美食——博望锅盔?

#南阳历史文化#
举报/反馈

旅行也是读史

11.2万获赞 1万粉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中寻找历史的回声
作家,旅游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