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激烈的国际股东大会上,孙和平跟全球各地的投资商探讨关于北方机械厂上市后的挫折,寻求破局办法。这是《大博弈》原本设定的开场。
《大博弈》初剪后,作为编剧和艺术总监的周梅森进行了审看。
《大博弈》编剧周梅森 图片来源:出品方供图
“不对。”看片过程中,周梅森反应过来,“如果用这场国际股东大会开场的话,观剧的门槛太高,大部分观众被挡在场外了。”
周梅森找到出品方上海耀客,商量重新修改,前面整段全球股东大会的戏彻底拿掉,将剧由沉重的倒序改为正序:“从孙和平在东南亚卖老鼠药,碰见枪战开始,然后发现公司马上就要倒闭而紧急上任”。
这就是真实的段落。从《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到《人民的名义》《人民的财产》,被称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的周梅森始终生活在创作一线。
早年,周梅森做过煤矿工人,在政府机关挂过职,后来又创办实业,从过商。
“我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研究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比如改革开放中、中国制造变革历史中,出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在《大博弈》中都能找到影子。”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或“NBD”)专访时,周梅森表示。他曾经在与某重装企业老板的交流中得知,公司困难时该老板远赴东南亚市场,发现当地鼠患严重,从中国带来的一点老鼠药利润甚至超过一台小发动机。
《大博弈》剧照 图片来源:出品方供图
企业改制暗流涌动,三个年轻人为了各自的梦想持续博弈。《大博弈》是周梅森作品中难得的一部没有“反派”的作品,但又具有强烈的“周梅森风格”。他是一位取材于人民的作家。
这部改编自周梅森同名小说的《大博弈》,于近日在东方卫视与浙江卫视联播,腾讯视频在线独家播出,出品方是推出过《安家》《在一起》等多部现实主义题材剧集的耀客传媒。周梅森透露,《大博弈》写出来后,耀客传媒第一时间看到,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做出一部直面中国制造“这二十多年来走过的艰巨、复杂又悲壮的道路的电视剧”。
周梅森的作品,擅长描写复杂多样的人性,对经济大局的展现刻画也细致入微。
他可以说是少有的因为炒股经历而对资本市场、社会变局有着深刻理解的作家。鲜为人知的是,周梅森曾是江苏省最早的10个大散户之一,苏童、叶兆言、黄蓓佳等作家都被他带到资本市场当中。2005年,周梅森对金丰投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说不,公开发表了《致全国中小流通股东的公开信》,曾轰动一时。
正因为对多家企业和多位企业家都有过深入研究,《大博弈》中民营企业、国营企业、混合企业的创作立体起来了。不过,周梅森对每经记者表示,他在今年卖掉了最后一只煤炭B股,手里已经没有股票。
NBD:《大博弈》并非你第一部影视化的作品,之前为何一直不做《大博弈》的影视化?
周梅森:《大博弈》的影视化比较困难,因为这部剧有技术门槛,前面部分关于重卡装备企业的技术性问题很多,后面关于资本市场博弈的专业内容很多,高层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也有很多。
再者,企业家、民营企业、国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之间由于各自的企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博弈的层次、博弈的境界。(影视化)做起来就相当难。
《大博弈》剧照 图片来源:出品方供图
NBD:破产、上市、重组……《大博弈》中有不少专业的证券知识,如何让这些专业知识更简单易懂地被观众接受?
周梅森:我长期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置身时代的建设之中,参与的事情特别多,领域也比较广,如炒股,投资,拍电视。
在中国的股改过程中,在一些制造业企业的领域,我都有比较深入的参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研究中国的企业和一个个企业家,比如很多在改革开放历程中出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在《大博弈》中都能找到影子。一些大型企业例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州重工,他们的故事和人物我都研究过。
另一个重要的立足点,就是我热切地关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复杂剧烈变化。作为一个在场者,我会根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痛点和热点,在文学作品中发表我的意见,也是因为这样,我的作品中,生活素材和题材都是用不完的,源泉也不会枯竭。
NBD:如何让现实主义题材更真实、更落地?
周梅森:一定要接地气,一定要生活化,一定要真实,一定要写出一个时代的本质,写出人物、人性的复杂性。主题宏大的题材,绝不能端着架子教育观众和读者,绝不能狗血,绝不能悬浮。
主旋律故事要想讲好,第一是要紧紧抓住这个时代的本质,第二是一定要讲好关于人的故事,而不是神仙打架。我在写《大博弈》的时候,还真的想到过《三国演义》,各有各的出发点和利益,最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NBD:作为曾经的著名散户,你现在在资本市场还有布局吗?
周梅森:我曾经在2005年是中国著名的散户,中小股东的代表,在股改之前,我大概亏损了有几百万,一时引起了我的愤怒。
我当时对资本市场非常不满,参加股改博弈,也引起了各路眼光的关注,被推到了这个聚光灯下。此后,我一直陆陆续续在资本市场,在股市上进行投资。
到目前为止,几乎没什么股票了。我可以透露一个小小的秘密,我在今年告别市场的最后一笔交易是卖了一个煤炭的B股,我持有这只股票大概两年多,赚了一倍多,算是告别股市的最后一笔交易。
从濒临破产的百年老厂,到拥有国际领先技术的创新型企业的转型,《大博弈》直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企业走过的艰巨又悲壮的道路。
“中国制造几十年来的崛起震惊了世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这个不能不正视。”周梅森强调。作为文艺工作者,更有必要创作一些当下市场冷落了的工业题材、农业题材。
孙和平、刘必定、杨柳,剧中三人的设定,既是亦师亦友的老同学,又是为了各自制造业梦想拼一个“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
《大博弈》剧照 图片来源:出品方供图
NBD:从创作角度而言,你当初为何写《大博弈》这样一个故事,想表达的精神是什么?
周梅森:《大博弈》有别于《人民的名义》《人民的财产》,它直面中国制造这二十多年来走过的艰巨、复杂又悲壮的道路。中国制造几十年来的崛起震惊了世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这个不能不正视。
很多人讲,工业题材、农业题材没人看,我觉得我们国家还是以农民、工人为主,他们是我们的基础,文艺工作者有必要、有义务为他们做些事情。这些年,这类作品太少了,我就是要做这样的尝试。
NBD:操作《大博弈》影视化,你觉得具体的难点是什么?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周梅森:一方面,我力求要做出时代的高度和深度,要写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另一方面,又要让最广大的观众和读者进入我的作品,能够接受我的作品,难点在这里。
比如说,本来这部剧是以一场国际股东大会开场的,开场的前五分钟到七分钟,是孙和平和全球各地投资商关于“北机”上市后的一场讨论。整部剧是倒叙的形式,戏拍完以后,我在审看的过程中觉得不对,如果这样的话,观剧门槛太高,把大部分的观众挡在场外了。
我当时就和出品方商量,把前面的关于全球股东大会的戏拿掉,从倒序改为正序,从在东南亚抓老鼠开始。《大博弈》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方式体现了处于逆境的孙和平如何逆风飞扬,人物形象和观众也就拉近了。
NBD:《大博弈》的风格与你以往的作品不太一样,里面也没有所谓的好人与坏人?
周梅森:北机厂的故事就是一部时代变迁史。孙和平、杨柳、刘必定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而博弈出了各自精彩的人生,创造了中国制造的辉煌。
孙和平、杨柳、刘必定这三个角色,我把它设计为大学时代的老同学。这三个人物代表三种不同的人格和类型,他们没有一个是坏人,他们都是大时代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物写照。同时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制造业、制造梦,拼一个你死我活。好人之间并不是没有矛盾,有时候矛盾还是相当尖锐的。
他们最让我喜欢的精神,就是英雄主义、奋斗精神,逆风翻盘,不承认失败,不甘心于失败。在复杂的人性和历史的转轨期,他们最大可能发挥了自己人格、人性的潜力。
2017年,由周梅森编剧、李路执导的《人民的名义》创造了收视神话,打破近十年国内电视剧的收视纪录,周梅森也被评价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
周梅森做过矿工,挂职过政府机关,从过商,在每日生活变化的点滴中感知创作细节。他强调,《人民的名义》并没有走到时代的前面,仅仅只是追上了时代。
周梅森创作的小说均已影视化改编,他也证明了主旋律可以被观众评价为“精彩”和“好看”。时至今日,周梅森依旧坚持每日创作3000字以上,让自己保持在高涨的创作热情中。
NBD:与小说相比,电视剧《大博弈》做了哪些改动?
周梅森:小说可以写得更深入一些。在电视剧中,孙和平有一个非常圆满的结局,小说里的结尾实际是他面临了一个新的危险处境。
NBD:《人民的名义》曾创造了收视神话,你也被称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回过头看,你是如何创作出多部经典又好看的作品的?
周梅森:在早年间,机缘巧合下我在政府机关有过一段挂职经历,我了解了体制内的工作流程,了解了权力带给一个人的影响,对人的侵蚀,这些对于我之后当代题材小说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创作对我来说是件十分愉快的事,每天从事不同的创造,从不重复。我从十几岁写到今天,就没觉得有什么困难。
图片来源:《人民的名义》官方微博
NBD:在创作《人民的名义》前,你曾封笔10年。在创作中,你的标准和原则是什么?你现在所关注的,想要创作的又是什么?
周梅森:《人民的名义》并没有走到时代的前面,我所做的也仅仅只是追上了时代。但它也恰恰证明了文学必须要在场,应该对现实生活有认识、有思索、有反应。长期以来,我一直都在坚持这样的写作,不管这样的写作是否被认为落伍、老套,我都顽强地坚守着现实主义文学阵地,顽强地坚守着对现实的思考,对时代变化的观察、积累。
写作精神不变,变化的是时代是内容。我为什么20多年能一直写下去不重复?最重要的是因为我的生活每天都在变。我希望市场能够接受我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NBD:你接下去的工作计划是什么?
周梅森:我目前在写一部政法整顿题材的作品,已经创作有半年了,这部作品暂定名是《刀刃向内》。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