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悦影.大学生的学习心态有哪些类型——成就目标的理论视角[EB/OL].(2022-06-08)

https://mp.weixin.qq.com/s/kc6PTmV6Hml6n-dg_9zQnw

大学生学习心态很多时候并不能单纯地用卷或是躺平来概括,可以基于成就目标理论开展详细的分析。四分法的成就目标理论是基于掌握和成绩、接近和回避两对维度进行的划分,掌握目标关注的是对任务的理解和能力的发展,成绩目标则倾向于绩优追求;接近目标关注的是如何取得好的评价,回避目标则想要避免对自己不利的评价。由这两个维度指导下产生了四种不同的学习心态。本文试图分析大学生分别在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取向指导下产生的四种学习心态。

“掌握-接近”型:

关注学习内容跟自己纵比想提升能力

这一类学生关注的是掌握任务、学习和理解,根据自己的进步提高和对任务的理解深度来评价自己的表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较高的学习兴趣,更多的使用深加工的认知策略,适当的进行学业求助,较少的有考试焦虑。也就是说,他们的 “终极目标”是求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而成绩在他们的重要性列表里是不占主导地位的。假设他们有获得学习资源的途径,就会在自己专注的那个领域里走得很远。

“掌握-回避”型:

关注学习内容跟自己纵比想避免失控

这类学生关心的是如何避免不能理解和不能掌握任务的情况,判断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在自我比较的基础上准确地完成任务。完美主义的掌握-回避目标的学生可能为了避免达不到以往优秀标准而回避当下的挑战任务,在完成任务是采用相对来说更随心所欲的加工策略,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发的深加工,其他的学习内容则得过且过,并因此可能经历考试焦虑,尤其是在自己并没有那么感兴趣的学科上。不过,尽管具有消极的动机倾向,掌握-回避目标的学生依然表现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这是非常可贵的,也能成为向掌握-接近目标转化的桥梁。这个转化的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就是建立起关于学习内容的掌握感和本身的自信,变逃离失控为主动掌控。

“成绩-接近”型:

关注学习结果跟他人横比想稳居前列

这类学生关注的是如何超越他人,根据同辈成绩评价自己表现,比如在班上考的最好。这样的结果导向的目标能够增加学习者在学习上时间精力的投入,能够预测良好的学习成绩。但是学习动机始终是来源于外在比较的,而不是内在的“我自己想要学好”。与此同时,对成绩和竞争的关注也会引发焦虑情绪,长远来看是存在隐患的。有可能的转换策略是意识到所学中知识本身就是重要的,成绩作为一种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结果,可以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之中取得,从而产生强大的内在学习动机。

“成绩-回避”型:

关注学习结果跟他人横比想避免落后

这类学生关注的是如何不让自己显得低能,同样会对标同辈评判自己,比如不是班里最差的。成绩-回避目标的学生在学习中,倾向于使用浅加工的学习策略,比如机械性听讲、抄写板书且忽视课后回顾,对学习的内在兴趣较低,同时因为平时对知识组织加工的环节缺失或不够,在期末周进行成绩焦虑为主导的仓促复习,是被考试追着跑的。可能的改变措施是首先如成绩-接近目标中所说,意识到成绩反映的是知识掌握情况,因此在进行知识加工时就要力求比较深层次的加工,其次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尝试激发内在动力,尽量不靠外在对成绩的焦虑进行学习行为的驱动。

总之,大学生的学习心态各不相同,从成就目标理论的视角来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首先是“掌握-接近”型,关注学习过程跟自己纵比想取得进步;其次是“掌握-回避”型,关注学习过程跟自己纵比想避免失控;再次是“成绩-接近”型,关注学习结果跟他人横比想稳居前列;最后是“成绩-回避”型,关注学习结果跟他人横比想避免落后。上面的类型划分有利于学生分析自己在学习目标和态度中存在的问题,至于后续如何找到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从而主导学习,还需要每个人自我探索,不是仅仅靠某个理论就能完全给予现实解决方案的。

举报/反馈

高教课堂研讨

229获赞 32粉丝
陈何芳的高等教育学课堂研讨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