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逗笑师傅

关于厌学,曾有位网友发文吐槽称:

“在高中以前父母没有管过我学习,我的成绩在班里一直排名前三,后来到了高中,父母特别关心我的学习,天天管我,但是我的成绩却天天往下滑。”

“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导致我特别厌学,甚至到了一看见学习就有心理阴影的程度。”

所以说,管教孩子要讲求适度合理,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因为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原本都会对身边的事物和知识,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热情和向往。

但是有些孩子,因为在学龄前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更缺乏学习的成功体验,导致自己在求知和学习中积累的挫败体验,没有得到及时地解答和疏导。

当这种极其压抑的挫败感、自卑感和失落感不断累加在孩子身上,让他不堪重负的时候,孩子在学业中,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想要放弃的“厌学”心态。

所以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而言,父母一味地过分施压和管教,实际上并不能起到积极和良性的引导作用。

因为孩子在反复挫败和遇到困难的时候,更需要的是适度鼓励和得到认可,而不是成年人为了虚荣、面子或谦虚,一次又一次地对孩子的情绪和精神施以打击。

本文开头,在网络上发帖吐槽自己父母的这个年轻人,实际上就是这种情况。

其实每个孩子,都需要适合目标和梦想的引领与刺激,但不是那种拼尽全力、废寝忘食也达不到的至高幻想。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脑中存在着一条有关“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这样的构造,决定了我们每个人如果先前拥有成功的经历,那么他也会更加容易地赢得将来的胜利。

父母教育孩子,正是应该通过相对开明、宽容和轻松的管教方式,在深切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了解孩子所需所想,适度制定孩子在某个阶段,只需要踮起脚尖,或是小步快跑就能实现的阶段性目标。

而不是动辄就要求孩子必须考上清华北大,结果导致孩子的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沉浸在压抑、失落和痛苦的情绪深渊里。

还有些家长,极其喜欢给孩子找原因、贴标签。

一旦孩子的某门课程学得不好,就说孩子“不是学习这块料”;

但凡孩子的考试成绩明显下降,就说孩子不懂得父母的辛苦,不知道感恩;

如果孩子写完作业拿起手机玩一会,就责怪孩子胸无大志、不爱学习没出息。

实际上,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只有他的自律和努力是可控的,而将来能否考上理想大学,还要取决于他自身的能力天赋和运气机遇,是强求不来的。

因此,我们作为父母,要懂得在孩子的努力与坚持上,适度设定一些任务、目标和奖励,让孩子在努力中有所付出,更有所获得。

千万不能在学业中,给孩子树立很难实现、遥遥无期的目标,让孩子感觉眼前的努力和坚持,根本就看不到成果和尽头。

那么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当然会变得越来越厌学。

当孩子开始在学习中逐渐变得拖延、烦躁和厌学,父母又该怎么做呢?

第一,要在切实了解孩子能力、性格和意愿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孩子在努力后可以实现的目标;

第二,在制定学习任务和复习计划的时候,要让孩子参与进来,一起探讨努力学习和休息娱乐的时间;

第三,要引导孩子,看到读书学习和备考复习以外的人生价值,而不是只盯着高考、考研这华山一条路;

第四,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娱乐休息,不要为了督促孩子学习,就让孩子整天窝在书房里变成“书呆子”;

第五,在孩子因为读书而感到心烦意乱时,要引导孩子变换环境和调整心情,保持身心情绪的新鲜感和愉悦感。

总之,有些孩子之所以“越管越厌学”,往往是因为家长“操之过急”的教育方式。

如果每一个家长,都能够善用表扬和批评,帮助孩子合理制定学习规划,不要抛出来一个遥不可及的宏伟目标,就整天在孩子面前啰嗦唠叨,日复一日地给予孩子打击和伤害。

那么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当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举报/反馈

执笔谈教

31.5万获赞 1.1万粉丝
坚持说教育,来点有趣的。
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