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明明看见了,但结果不是事实?
为什么热恋中的人,智商几乎等于零?
为什么越是简单的题优秀学生越是考不好?
《思考,快与慢》是丹尼尔的经典之作,它能彻底颠覆你对思考的看法,也是唯一一位经济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提出了两个思考系统,系统一快思考,系统二慢思考。
生活就像点菜,饥饿时菜会点得特别多,但吃一阵就会意识到浪费;如果慢条斯理地盘算怎么点菜,别人已经要吃完了。
所以无论你怎么思考,这两个系统,互相制约又互相成就。
接下来咱们用生活中常见的思维,来代入快思考和慢思考的各种现象。
眼见的不一定为实
咱们先来看两张图。
这个图片上中间的线段,大家看,是不是一样长?
这个图片上的三个人是不是一样高?
如果我们用快速考的模式来回答,第一个图片明显的上面短下面长。
第二个图片三个人,最左边的是最矮的,最右边的是最高大的。
现在请你拿出尺子量一量,这两条线段的长度和这三个人的高度,你会有什么发现?
结果是,线段一样长,三个人一样高。
这个时候你会重新凝视这两个图,然后大脑会进行一个慢思考的过程,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视觉上的差异?
快思考是我们面对一个事物,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的观点和看法。
慢思考,它需要我们进行一些操作流程,比如说先按标准去量一量,然后我们会分析最后得结论。
理解了这两个定义,我们是不是在生活中经常也会遇到这种情况?
比如说,在网上看到一场关于AB的舆论,如果a还原了一些事实真相,我们马上会把感情偏移到这边,然后特别同情他,理解他,觉得他说的都是真的。
如果这个时候,B再更加感情饱满,更加真实的又爆出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幕后真相,我们又会一窝蜂的把声音导向b这边,支持他声援他。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网络暴力,也是大家在事实面前,懒得动脑思考,直接拿来主义,盲目跟风,像墙头草一样,人云亦云的快思考。
这个时候我们要刻意去拿出自己的慢思考,在脑海中形成几个疑问,这到底是不是真的?为什么事情会这样?这中间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头上,如何做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和伤害?
思考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踩坑,少走弯路,不卷入消耗你精力和财力的无谓是非中。
为什么热恋中人的智商几乎等于零?
在我的视频里分享了一个武汉大学陈怡的故事。
当然,她的遭遇只是个例,可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恋爱阶段,现在我们回想在热恋的时候,我们想到对方最多的是不是优点?
是他本身就没什么缺点?还是说那个当下我们产生了认知错觉,看不到也感知不到?
即使我们偶尔感觉到那些就是他原则性的错误,甚至是致命的缺点,我们也会自己说服自己,那可能是太爱的表现。
在《思考快与慢》里面提到一个词,叫认知错觉,意思是你的直觉可能就是个错误。
出现错误的原因是,认知放松。
因为热恋,你处于兴奋的状态,你的防御是完全放松的。
就像一个人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根本意识不到危险的逼近。
这个放松的状态,其实就是快思考的结果。
你想当然的以为,他那么爱我,不会伤害我,更不会有什么问题。
所以那些对你善意的提醒,你以为就是不了解,或者嫉妒或者老一套传统观念。
陈怡最后被骗入非洲难以回国,父亲自责抑郁自杀,这么深痛的教训,当时是完全摒弃了慢思考。
我们不能说一次失足,就指责她的人生完了,但是我们想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你的认识思考能力。
名校学生,学了一肚子知识,却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关键是从此一家人的幸福被毁了,这种代价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有时候人的第六感也是一种快思考,但这是建立在长期对事物感知经验之上的慢思考积累而成。
所以快慢思考一定是互相结合,互为利用,互为成就。
平时我们要刻意培养自己慢思考的能力,因为你不知道未来某个时刻它形成的快思考,能够救你一命。
为什么你总忍不住的买买买?
如果说快慢思考在我们生活中如影随形,那么这个商业行为就显得立竿见影。
我们经常会遇到618双11甚至其他商场限时限量促销打折的活动。
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它利用了这本书里面的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就是,锚定一个时间点或者一种商品或者一种数量,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稀缺性,错过买不到,或者没得选,最终,促使消费者顺利买单。
锚定效应的好处就是,能够使商家在短时间内利益最大化。
所以我们看到不少剁手党在冲动消费之后又有多后悔,因为它在一定时间内抢占了你的心智,让你只会快思考,根本就忘了慢思考三个字。
冲动是魔鬼,这句话人人都会说,可做的时候,我们就完全忘了。
当然不是所有抢占心智的行为都不理智,都不能去消费,我们还是可以淘到很多性价比很高的产品。
怕的是什么呢?本来今天去商场里,看很多生鲜在做促销,原本想着只买点这些,最后花了几百块,装了几大兜拿回家,一看买的都是别的。
学会思考,能够让我们更理智判断自己的行为,做出理性决定,毕竟,在当下大环境下,大多数人的日子还是要算计着来。
好人不是全做好事,坏人不是全部都坏
我们现在经常提到人设两个字,觉得一个好人,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好事,而一个坏人,不管他做什么,全是坏的。
一个老板把企业经营得风生水起就是成功人士,一旦企业走下坡路甚至倒闭,就是一个失败者。
买东西总是认准进口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这些现象都是书中提到典型的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通常会把一些客观的因素当做主观原因,加在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件事物上,从而形成某些人的一厢情愿。
明明是同一个人和同样的行为,在事情进展顺利时就是讲究方法,有脑子,而事情进展不顺利时就是不会变通,方法有问题,这种光环效应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影响很大,很容易造成舆论场。
面对光环效应,我们将因果关系抛到脑后,不会考虑客观存在的一些原因,会把一切都怪罪于这个当事人身上。
这就是快思考带来的结果。因为不用我们进行逻辑关系去深度思考,常用表面下结论。
再比如说,一个人,本来很普通,我们给他加上光环包装一下,让他看起来像个成功人士,于是我们就真的以为他就很成功,盲目的相信,崇拜,甚至跟随。
在光环下看事物和思考问题,往往会刺痛我们的眼睛,会让我们迷惑。
我们在一下子就出现的快思考之后,安静下来,要去沉淀你的慢思考,要学会用逆向思维来批判你所看到或听到的一切。
特别现在什么都快,浮躁,卷的时代,你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的。
为什么考试时越容易好学生越考不好?
这么多生活中的案例,那是不是说慢思考在任何时候,绝对理智绝对正确?
咱们说一个现象,就是特别在中考或者高考过程中,如果那年题特别容易,很多本来优秀的学生,会考的比较差,反而是那些平平无奇,甚至平时都比较差的,会出人意料考的很好。
原因是什么呢?
这本书也给了一个词:认知紧张。
无论认知紧张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它都更有可能是慢思考刻意抑制快思考带来的直觉性答案。
比如说一道题,优秀的学生一看上去很快就得出答案,但是他们往往会觉得,这么隆重的考试,考官怎么可能就简单的考这个知识点?
他肯定另有企图,所以就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最终本来轻而易举能做出来的题拐了几道弯,得出来的结果莫名其妙。
学习差的学生怎么做的呢?因为他们能力有限,他们就从题的表面算出正确答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他了,写上,结果就是那样的。
所以我们说差学生考好,确实有很大一部分运气的成分,这种运气是快思考带来的结果。
优秀学生习惯了培养自己慢思考思维,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正确的,一旦遇到这样的颠覆性情况,就彻底凉凉。
我们不仅要肯定慢思考的重要性,也不能否认快思考在一些情况下举重若轻的作用。
如果能把这两种思维认知练习的游刃有余,那么在生活中一定可以生出许多智慧心,这才是真正成熟和成长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