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文 | 彭海燕

责 编 | 施杨

1889年,米其林成立于法国的克莱蒙费朗,历经133年,从创始初期的一家制造农用机器和橡胶球的家族小工厂,发展到今天全球首屈一指的轮胎科技领导者。自创立以来,米其林一直引领着轮胎科技方面的创新,从首条可拆卸的自行车轮胎,到首条轿车用充气轮胎,再到子午线轮胎、绿色低滚阻轮胎、Uptis乘用车免充气轮胎技术等等。也正是基于创新,米其林将“轮胎”和“美食”纳入麾下,并在两个领域都表现得出类拔萃,可以说创新已经镌刻在米其林的基因当中。

1988年,米其林进入中国市场,如今在中国扎根已经超过34年。在中国,通过将创新文化一以贯之地融入本土化经营,米其林持续引领中国汽车轮胎行业的发展。米其林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叶菲在接受《中欧商业评论》采访时表示:“米其林百年的发展离不开持续不断创新和自我迭代,而这背后最大的动力来源则是强大的使命感和文化凝聚力。”

米其林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叶菲先生

百年基业的底色来源于创新

“米其林考虑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在更长远的时期能为市场提供什么,如何通过创新引领进步之道,这是根植于米其林人内心的强烈使命。”叶菲表示。

作为一家百年企业,过往的荣光有目共睹。然而,在叶菲眼中,百年企业看重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人们对于一家百年公司会怀揣着一种期待,期待它能够持续提供优质、创新的产品、服务,带来独一无二的出行和生活体验。成就米其林百年基业的一大要素就是持续创造‘期待’,而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就是创新。”在米其林,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科技创新。在米其林130多年历史中,一直秉持着一个创新的理念,就是“为明日而创新”。创始人安德烈·米其林曾说:“我们不能满足于昨天的技术创新,也不能被今天所禁锢,而必须展望明天。”也正是基于此,米其林在轮胎科技领域不断推陈出新。

其次,业务模式创新。近年来,米其林对业务进行了重新定位,并提出了“基于轮胎、围绕轮胎、超越轮胎”的多元化业务发展理念。叶菲介绍,“虽然米其林轮胎早已家喻户晓,但我们的业务不止于轮胎。今天,米其林在高科技材料、金属3D打印、氢能源出行和医疗设备方面都拥有领先的科技和产品,从而在多个领域为客户创造更多期待。”

最后,社会责任感。在汶川地震后,除了常规的捐款资助之外,米其林还捐建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特殊儿童营造安全、愉悦的成长环境。2011年起,米其林与国际汽联在全球共同推广“道路安全黄金法则 ”。在中国,米其林还与多所学校合作,帮助孩子从小树立道路安全意识。在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当下,米其林还对服务不断创新,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地。通过创新履行社会责任感的方式,米其林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升社会效益。

作为一家百年的轮胎巨头,米其林并未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之中,而是着眼于未来进行谋篇布局。基于在科技、业务和社会责任领域的不断创新,米其林为客户和消费者持续创造“期待”,进而成就了米其林的百年基业。

突破边界:打造可持续创新的组织机制

中国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计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到达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随着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势头强劲,而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轮胎的需求也急剧增加。

面对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的颠覆性革命,米其林也不断自我迭代,发力新能源汽车配套领域,并于2021年在中国市场首次推出电动车轮胎。“米其林一直把提高人类和货物可持续移动性作为企业发展不变的使命,面对挑战,唯有加大研发投入,占领创新和技术的制高点,才能率先把握市场话语权。”叶菲表示。

米其林一直把创新放在企业的核心位置,全球共有6000多位研发人员,拥有超过1.1万项有效专利,每年研发投入将近7亿欧元。但创新不仅仅是研发,需要融入公司每个部门并促使员工从思维和行为上进行转变,更需要组织在企业内部营造可持续创新的机制。

据叶菲介绍,米其林通过组织架构变化,打破传统的金字塔结构,通过建立更具韧性和敏捷的组织,鼓励员工不断创新。

“在米其林,我们信奉一句话,永远不要觉得你比你的下属懂得更多。”因此,米其林在内部鼓励让最接近客户的员工成为决策者,同时鼓励管理者勇于赋能,并在公司内部推进跨部门、跨职能领域的合作,帮助员工不断建立起创新的思维。

此外,米其林还在内部成立了数据部门和米其林创新实验室,从组织层面为创新提供机制保障。

2020年,米其林在内部成立数据部门,将数据驱动作为公司未来变革的重要方向。“数据部门的重要功能是收集、存储、分析并运用米其林中国的全部数据,形成一个场景图,从而帮助各部门了解彼此之间如何高效协作。”叶菲介绍道。

为了鼓励全员创新,米其林还专门成立创新实验室(MIL)。叶菲介绍,米其林内部所有员工都可以打破部门边界、随时随地贡献自己的“金点子”,创新实验室将筛选出与米其林战略发展契合的商业想法,并通过打磨、优化、设计、完善等步骤后,结合专家的评估,为能够产生商业价值的“金点子”提供资金的支持。

除了在组织内部不断创新,米其林还通过对外建立创新孵化器,链接政府、高校、机构等多方资源,搭建创新生态圈,引领整个汽车轮胎行业的转型升级。通过组织变革和机制创新,米其林不断提升组织效能支持创新,从而保持竞争优势并持续引领高端市场。

挑战规则:建立尊重和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

对于组织而言,在内部建立创新的文化并非易事,尤其是作为一家百年企业,在内部建立一种鼓励全员创新的文化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气,更需要在内部建立尊重和包容失败的文化。

在叶菲看来,很多人习惯于按部就班做事,而创新需要改变现状,意味着存在风险、可能失败。拒绝和避免失败是人类的天性,如果企业没有容忍失败的文化,就会增加创新的难度,当创新项目成员遭到惩罚和责难时,员工创新就会远离未知部分,巨大的增长机会可能因此错过。

在米其林的价值观中,有一条是“尊重事实”,失败是创新过程中诸多客观事实的一部分。客观、积极地看待失败,就是最好的包容。因此,米其林努力打造办公场所中的Safe Space(安全空间),帮助员工畅所欲言,敢想敢做敢创新。

在叶菲看来,创新分为开发型创新和探索型创新。开发型创新是基于现有可知范畴的产品更新迭代,对于这类创新,米其林制定了严格的研发机制,追求在可控范围内的最大成功概率;而针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型创新,叶菲尤为鼓励。“对于未知的探索,不应该用失败来定义,因为每一步的尝试改变,其实都是在进步。因此我鼓励大家勇敢尝试,把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大。”

在米其林,可持续性创新是员工价值主张的四大基石之一。在叶菲看来,可持续创新就是要激发每个人的内在创新力,但创新需要基于公司的使命和商业战略。“一切皆可持续”是米其林发展的愿景,而米其林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利润和环境三者之间的最佳平衡,所以每个人的创新也都需要有一把“可持续”的标尺。实现可持续创新,领导者发挥着重要作用。“领导者要更具韧性、更敢创新,对于员工创新的行为及时鼓励认可,员工才会真正成为无惧失败的创新者。”

赋能人才: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

所有的创新离不开人,米其林多年来坚持招募、培养创新人才,持续打造利于人才创新的土壤。

首先,在人才招聘方面,米其林注重人才在创新方面的未来潜力,而非能否符合某个特定岗位。在叶菲眼中,创新型的人才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敢于设立高目标,并且具备调动资源的能力,最为重要的特质就是持续保持好奇心。“没有持续好奇心的驱动,想法永远只是想法,没法落实到行动当中去。”

其次,打造多元化团队。米其林一直相信人才多样性可以激发创新,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企业经营的方式也在改变。因此,吸引更多跨界多元人才加入,才能帮助企业持续创新、保持旺盛活力。

最后,为创新人才制定完善的成长计划。在米其林,并未对特定岗位设定固定的职业发展通道,而是鼓励人才在内部流动,拓展成长的边界。叶菲介绍,“米其林大约有2/3的岗位空缺通过内部员工转岗实现填补。以我为例,在米其林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后来又跨界做了品牌经理,然后又负责市场部的管理和运营,这种流转可以让人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全面的视野。”

此外,米其林为员工还配备了专门的“专属人事发展伙伴”,并为员工量身定制培养体系,帮助员工不断成长。例如,米其林集团特别设置了“行动学习项目”(Action Learning Program),每年将全球范围内不同国籍的几十位有潜力的员工召集在一起,组成不同的项目组。通过几个月的项目实践,培养员工在多元文化中的协作创新、打造集体智慧的能力。

除了针对不同梯次人才的培训体系之外,米其林更为注重员工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发现自己,成为自己。”米其林针对每一个岗位都设立了能力评估体系,同时要求管理者至少每个季度与员工针对绩效和行为表现进行沟通,定期反馈。在此基础上,结合年度人员回顾,支持员工明晰职业发展方向,获得职业发展机会。

通过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米其林给予人才发展以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不断吸引行业内外的顶尖人才和跨界人才加入,来激发企业保持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力。

作为一家创新驱动的企业,米其林百余年来不断自我革新,开发出引领行业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每一次的创新也都给出行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推动。正是依靠在公司内部建立不断创新的文化土壤并赋能多元化的人才团队,米其林在技术革新和服务升级方面不断引领进步之道,开拓探索更多新的领域,最终成就今日的百年工业帝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举报/反馈

中欧商业评论官方

2.1万获赞 8341粉丝
鲲鹏计划获奖作者,中欧商业评论官方账号,优质科技领域创作者
鲲鹏计划获奖作者,中欧商业评论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