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是基于多个交互平台的,社交类应用更新十分迅速且种类较多,以此为基础,大多数网民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使用的社交媒体,并且可以十分便捷的应用社交媒体。
国外有报导显示,网民把超出总上网时间的20%都用在了社交媒体的使用上,这说明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项,人们已经很难从社交媒体的网络中剥离出来。
当代许多大学生选择沉溺于网络,社交媒体已然成为了他们生活中无法替代且不可分割的存在,离开社交媒体会让他们牵肠挂肚、坐立不安,这种现象俨然成为了一种“软瘾”。
在此情形下,大学生们用来进行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正常的同伴交往和参加集体活动的时间就会减少很多,这已然影响了这部分大学生的正常日常生活。
本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了解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可以研究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社交焦虑等方面的影响,并且希望可以通过此次研究结果,对大学生如何更好的使用社交媒体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现状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传播学角度,并且侧重于考察大学生对于某种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长、频率、用途偏好等。且大多数研究选取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某一种或几种社交媒体,国外以Facebook的研究居多,国内则以微博及人人网的研究居多。
Wellman等人认为,社交媒体的使用可以补充现实中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足,或者减缓一些现实中交往不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Hampton等人通过对多伦多某大学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其团队协作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会增加其在网络上的社会资本。
Nicole等人的研究发现,对于现实中较低自尊和较低主观幸福感的大学生个体来说,使用Facebook等社交媒体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主观体验;DongheeSinn等人研究发现,类似Facebook的社交媒体可以随时记录和发布个人的生活片段,是大学生偏爱使用社交媒体的原因之一,他们可以把社交媒体作为生活的记录文档。
国内总体来说对于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的研究也较丰富。首先是专业对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张咏华的研究显示在社交媒体使用频率、平均每次使用时间、微博的使用频率、使用的活跃程度上来看,文科要显著高于理工科大学生。
在社交媒体的使用动机上来讲,文科大学生在“搜索研究信息”、“保持灵通”、“与别人聊天”、“娱乐消遣”、“显得新潮”与“消磨时间”这几个原因上也显著高于理工科。其次是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之前变得更加具有随意性、冷漠化、虚拟化和低俗化。
第三是;关于网络关系构建和亲密度分析,在线友谊的发展和在线亲密关系的建立过程中是存在消极关系的,现实中具有较强亲密感的个体相对来说更少发展在线友谊,而现实中具有较高自卑感水平的个体更愿意去发展在线友谊。
另外,类似于国外Hampton等人的研究,国内的李园园也认为,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的使用能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信息资本、人脉资本等社会资本。
研究目的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手机客户端的增长,大学生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使用率在逐年增高。现在已经出现手机不离身,“走到哪,聊到哪,拍到哪,发到哪”的情景。
而过多使用社交媒体,已经让部分大学生忽视了周围的真实的人际间的互动。并且出现了可以在网上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知如何与人交往的现象。
想要了解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究竟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和其社交焦虑的关系,并且探讨社会支持在此关系中的作用。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人员对福建省某高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83份,有效率为96.6%。其中男生201人,女生282人。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与社交焦虑水平的关系
本研究对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各维度和社交焦虑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控制程度、信息获取和互动体验三个维度与社交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同伴支持维度对社交焦虑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以往研究也发现,沉溺于网络交流、具有信息饥渴症表现和人际交往中较敏感的个体其社交焦虑水平都会较高,而获得较多支持的个体其社交焦虑水平较低。
对社交媒体使用控制程度较差的个体,较之其他人表现出更多的强迫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和因使用社交媒体而拖延正常的工作学习等外显的、过度的行为表现。更喜欢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信息获取的个体,则偏向于把注意力指向社交媒体中提供的有关现实生活中的信息、新闻和其他虚拟好友的观点和思想。
社交媒体具有虚拟性和不稳定性,而类似于以上情况的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表现在社会脱离和人际疏离上,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于虚拟的人际交往的网络环境中,而忽略了周边真实存在的环境和同伴关系,进而影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
互动体验程度较高的个体,其对社交媒体中的人际反馈具有较高的个人主观感受性,对其他人的反应比较敏感。这类个体在与人互动过程中会过度敏感,别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干扰其对于自身的评价。
在社交交往中,也会由于过度敏感而对自己产生较低评价,因而互动体验程度可以对其社交焦虑水平进行正向预测。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同伴支持程度较高的个体,可以在众多的同伴支持中获得归属感,增添自信心,增加对自己的认同程度。因而在社交场合会表现更加自信,相应的其社交焦虑水平也会较低。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研究中,我们假设:控制程度和互动体验对社会支持有消极影响,较差的控制程度和较为敏感的互动体验会削弱社会支持,而较弱的社会支持进而导致较高水平的社交焦虑。本研究使用复回归分析的方法分别验证了社会支持在控制程度、互动体验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
结果表明,当社会支持引入回归方程后,控制程度、互动体验与社交焦虑的回归系数变小,但仍然显著,社会支持在控制程度、互动体验和社交焦虑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极有可能是社交媒体使用情况与社交焦虑之间潜在的一个中间变量。
通过路径分析图,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出,社会支持中只有主观支持这一维度对社交焦虑有直接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是通过主观支持这一维度对控制程度、互动体验与社交焦虑之间产生中介效应。
而信息获取不以主观支持为中介,而是单独解释社交焦虑的变异,这可能是因为与其他维度相比,信息获取更偏重于是一种个人自身的行为倾向,和与他人互动的关系较小。
关于社交媒体的使用对于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的影响
本篇不仅使用了自编的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同时也使用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通过相关、回归等分析,统计结果基本符合前人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假设:
社交媒体对于大学生而言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适度使用社交媒体可以让沟通更灵通、生活更便捷,但是让生活过度的依赖在社交媒体上,也是会引发现实生活的问题。
大学生如果沉溺于社交媒体,忽略周围的现实生活情境,缺乏现实中的与人交流,则会引发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从而给他们带来更高的社交焦虑水平。同时,过多的使用社交媒体不仅不会带来更多的社会支持,反而会降低社会支持的程度,从而影响社交焦虑水平。此结果支持了最初的研究假设。
结论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对社交焦虑存在一定的预测力。其控制程度、信息获取、互动体验、同伴支持均对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的预测力。社会支持在控制程度、互动体验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举报/反馈

第一心理

527万获赞 104.4万粉丝
每天耕耘最实用、最有趣的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