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2年,乾隆帝的一位三品朝臣大理寺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尹嘉铨,71岁,本来退休在老家博野县养老已经两年了,却因自己的一番瞎操作将自己送上了绞刑台,还差点被乾隆帝灭了满门。
说起来尹嘉铨曾是大清不可多得的人才,无论道德品质还是文学才能都令人赞叹,他为官期间还屡次获得过乾隆帝的好评。
这位道学先生,出身名门,专门讲授《诸子集注》,年轻时就小有名气,仕途上官至大理寺正卿,位列“三公九卿”之一,尹嘉铨很勤奋,就连退休的那段日子他也没闲着,一直努力著书立说,也算是子承父业。
他的父亲尹会一,雍乾两朝的名臣,和陆陇其、汤斌、张伯行并称为康熙朝四子。尹会一是乡里出名的大孝子,他幼年丧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征求老母亲的建议。尹会一专注理学研究,主张孝悌忠义,哀嚎著书立说,发表大量的书籍如:增订《洛学编》。著有《健余先生文集》10卷、《抚豫条教》4卷、《尹少宰奏议》、《四书笔记》6卷、《昌语集粹》4卷、《札记》4卷、《诗草》3卷、《四鉴》(即君鉴、臣鉴、士鉴、女鉴)12卷等。
在父亲的影响下,尹嘉铨青出于蓝胜于蓝,他非但藏书丰富,非一般人能望其项背,而且著述之多超过其父,甚至超过当时普通文人和所有官僚。光他自己撰写、编纂的书就有80多种,算上他注解或代作序文的书,至少有90多种,而且他还是有名的大孝子。
尹嘉铨有了成就,就开始傲娇起来,他常常以名儒自居,有时还会目空一切,例如他称自己父亲尹会一和张伯行(康熙年间的礼部尚书,为人清廉刚直)等为“孔门四子”,还把自己父母的死称为“薨”, 这个“薨”字在当时一般用作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之死的称法,终于,尹嘉铨的口无遮拦直接冒犯了自大、多疑的乾隆帝。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月,乾隆皇帝西巡五台山,驻跸保定。
尹嘉铨听到这个消息后,很激动,积极准备迎驾,他认为自己毕竟是乾隆的老臣,天子近在眼前,在自己有生之年这样的机会不多,再不为自己争取博得名利的机会,就永远没机会了。不管怎么说,尹嘉铨是个视名利如命的人。
“接驾盛典,近在咫尺,何况自己又是乾隆帝的一名老臣。”
可是,尹嘉铨毕竟已经退休了,以前那个圈子里怎还能容得下他?在职的那些个直隶总督之类的地方官都挤破脑袋争先恐后地出场献媚,谁也不愿意多出来一个局外人来分享一份“皇恩浩荡”。
当然要面见乾隆帝总得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对卸职的尹嘉铨来说,这个理由并不好找。
尹嘉铨被名利冲昏了头脑,他茶不思饭不香,夜晚辗转反侧,最终想到了一个他认为即可让自己在老乡面前风光又可美名远扬的好办法。
于是,他就以“孝子”为旗号,为自己已经入土33年的老爹——尹会一向乾隆皇帝请求赐谥号,他给出的理由是他老爹曾得到过乾隆老爹的褒奖;另外,他感觉提这一个要求有点少,有点对不起这难得的一次机会,干脆又提一个,让乾隆帝允许他的父亲与开国名臣范文程一起从祀文庙。
第二天,天还未大亮,他就把自己大儿子从睡梦中叫醒,说:“儿子,你年轻,腿脚灵便,赶紧火速前往保定府面见当今圣上,呈上我为你爷爷请谥的奏折”。 尹嘉铨的大儿子平时对父亲也是言听必从,对老头的安排也没多想,直接服从。
他火急火燎赶到保定府,看到其他地方官吏都是向乾隆帝献礼物、献特产、献各种奇珍异宝等,而自己老爹却在向乾隆爷索要名誉!尽管如此,他也不敢逆着自己老爹,落个不孝子的名声,硬着头皮递上了老爹的奏折。
乾隆皇帝一看,当场恼怒,直接朱批:
“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
并下旨,将尹嘉铨及其全家“拿交刑部审讯,从重治罪”,并下令查抄尹嘉铨在京师和原籍的家产著述。本来乾隆帝决定对尹嘉铨凌迟处死,后来改为绞刑。
“乾隆四十六年,上巡幸保定,嘉铨遣其子赍奏,为会一乞谥;又请以汤斌、范文程、李光地、顾八代、张伯行及会一从祀孔子庙。上责其谬妄,逮至京师亲鞫之,坐极刑,改绞死。”《清史稿》
尹嘉铨万万没想到,自己此举不但光宗耀祖的美梦破裂,而且成了大逆不道的罪人,甚至小命不保。
对于这个案件,乾隆帝特意指定让74岁的老臣大学士英廉带着官吏前往查办。英廉是冯士勇的第六世孙,他的孙女冯氏嫁给了乾隆身边的大红人和珅。
乾隆帝特别嘱托英廉一定要留心搜索检查“狂妄字迹、诗册及书信”,无论如何坐实尹嘉铨的罪名。“即速前往严密查抄,毋任丝毫隐匿寄顿”。
既然乾隆帝明确下令,英廉慎之又慎,安排全面排查,而那些早就嫉恨尹嘉铨的官僚们则疯狂落井下石,绞尽脑汁给尹嘉铨罗列罪名。
英廉安排一帮人手查封了尹嘉铨在京的所有家产,搜出藏书311套, 散书1539本,未装订书籍一柜,法帖册页65本,破字画58卷、书信一包计113 封、书板1200块。
而直隶总督,58岁的袁守侗,又搜出大小46箱书籍,还查到尹会一祠堂一所,除大量精致祭器外,竟有随祀田84亩之多,又有义学田一顷。尹嘉铨还代其岳父赠送祠堂一所共52间。
“竹井老人” 英廉, 说起来算是戴罪立功,他才刚被乾隆帝以失察书吏作弊,革职留任。面对乾隆帝特意给的机会,他本着豁出老命也要圆满完成任务的决心,专门精挑细选了一些即通晓文义又查办过禁书,同时又认真谨慎的翰林数人,来对尹嘉铨的这些藏书仔细挖掘,不放过任何有关“悖逆”的蛛丝马迹。经过半个月的审阅全部过滤一遍,从中发现了130多处悖逆文字。
比如,他们找到在尹嘉铨的书中有 “为帝者师”一句,指出让乾隆帝看,乾隆帝很生气地批驳道:
“尹嘉铨竟自称帝师,无论君臣大义不应加以妄语,即以学问而论,内外臣工各有公论,尹嘉铨能否为朕师傅?”
其实此句的前半句是什么,后半句又是什么不得而知,反正皇帝说是什么意思也只能是什么意思。
罪证里,还说他强娶50岁的节妇为妾。他们的根据是,尹嘉铨在《李孝女暮年不字事》一书中记述,有一名快50岁的老剩女待字闺中,尹嘉铨的妻子李恭人,自作主张准备遣使媒人找到这名女子要她给老公当妾,不过被尹嘉铨当场拒绝了。而乾隆指派的那些人竟然说尹嘉铨要强娶节妇,这明显是捕风捉影。
尹嘉铨在《亭山遗言》中,称自己曾梦到东岳大帝,说他为孟子之后身,当继孔子宗传、寿尚未艾;尹嘉铨对梦境的记述也为自己坐实了罪证,他做梦都想让自己出人头地,对名利渴望至极,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审讯人员就说他:“你又不疯,说什么神鬼,还敢继孔孟大圣大贤的宗,这不是肆无忌惮吗!”
尹嘉铨在所著的《近思录》中,将汤斌、陆陇其、张伯行和自己老爹尹会一称为“四子”,把他们说的话称作“四子遗书”。结果审讯的人反问道:难道汤斌等四人能与颜回、子思、曾参、孟轲相比吗?你口吐狂言,岂不狂妄!面对质问,尹嘉铨只好回复:“是我狂妄糊涂,无可置辩”
在他所著的《尹氏家谱》中,有“宗庙”、“宗器”、“建庙”、“入庙”等字样,还有称母死为“薨”,被审讯称:非臣子所为!
尹嘉铨无奈回答:“这些实非有意僭妄,是借用古人书上的词语,没有细想,是我糊涂该死,我不作辩解。”
《尹氏家谱》中记有他父亲居官时“密奏之事不载”等语;尹嘉铨对此不辩解,就说,他是借此夸张自己父亲那时深得皇上信任,许多密奏不为外人所知。其实是我捏造空言,并无实据,总是我糊涂该死。
特别是在《名臣言行录》中尹嘉铨自称“古稀老人”,他并没留意当时乾隆曾于乾隆四十五年70岁时作御制诗称自己为“古稀老人”, 还刻了一块“古稀老人”的章保存,也就是说“古稀老人”这个词从那一刻起就是乾隆帝的专属了,尹嘉铨用来自称就是僭越,是犯了大忌。但乾隆帝为显示自己大度,圣旨里并没有提“古稀老人”这事。
“上以嘉铨自著年谱,载与刑部签商缓决,并称大学士为“相国”,又编本朝名臣言行录,屡降旨深斥之”
对这130多出“罪证”尹嘉铨自知在劫难逃,再严刑拷问下只能无可奈何地认罪,说得最多的就是:“我如梦方醒,自悔以前做出此书,真该万死,于今亦之无反了”、“ 实在我糊涂该死,还有何辩”、“ 是我糊涂该死”、“只求皇上将我立置重典,以为天下后世之戒,这就是皇上的恩典。”
他当时最大的希望就是能为自己争取所做的 “狂妄悖逆”实非有意为之;就算不甘心蒙受许多不白之冤,也无能为力,能让家人不受连累就是万幸了。
根据《春冰室野乘》记载:
在尹嘉铨即将被凌迟处死前,乾隆帝令御厨给他做了断头饭,尹嘉铨面对美味佳肴,不断自责,反复说自己辜负了皇恩,罪该万死。
他痛哭流涕坦然饮酒三杯,吃了火腿和肥肉各一片。监视的人把他的种种行为仔细向乾隆汇报,乾隆沉思了片刻,觉得尹嘉铨其实也没犯多大的罪,就是触犯了自己的权威,惹怒了自己,之前的文字狱闹得够程度了,再继续厉害下去,怕影响自己在老百姓心中得好名声,再者尹嘉铨悔过之心诚恳,除了名利心有些疯狂对自己并无异心,于是就决定见尹嘉铨最后一面。
尹嘉铨一看皇帝对自己得态度有些许转变,赶紧继续悔过+拍马屁,说自己年老糊涂,不能再为大清做贡献,愿意每天焚香祷告,祈福皇上万寿无疆。
乾隆帝看到他态度好,气也消了大半,但不没有按尹嘉铨的心愿饶他不死,而是嘲讽了一句“汝尚欲活到百年乎”,只是免了其凌迟。
《春冰室野乘》的作者是李岳瑞,光绪年间的重臣,曾授翰林院编修,后改任工部员外郎,又任总理衙门章京,家族世代为官,祖上曾为广东陆路提督,他爷爷李善容,曾官翰林院学士,父亲亦为翰林院庶吉士,李岳瑞家三代翰林。书中专门揭示清代朝野秘闻及文坛轶事,属于笔记类,有一定可信度。
不管怎样尹嘉铨最终难逃一死,只不过由凌迟改为绞刑。
乾隆皇帝一方面念他认罪态度好,另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向天下万民显示自己的大度,亲自做出裁决,对尹嘉铨处以绞刑,销毁他的全部书籍著作,家人免连坐。
其实乾隆西巡保定,并没有召尹嘉铨觐见,也许乾隆爷早将他遗忘,都怪尹嘉铨利欲熏心,自己给自己下套,也许他是老糊涂了。没事写什么奏章,凑什么热闹,就在那种社会大背景下,哪来的勇气和资格向乾隆一再提要求?70多岁的人了,平淡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不就万事大吉了,本来自己早已卸职,就是一名副其实的平民百姓,摆正自己的位置,管好自己的家人就行了,最起码可以寿终正寝,但他却因名利,最终触及到了乾隆的逆鳞,无意求死,却走向死亡,还弄了个晚节不保,有这样的结局也是必然,全家没有一同赴死已是万幸,真是欲望害死人!
乾隆帝作为封建帝王要想处死一个人还需要正当的理由?他可以以任何他能想到的理由去处死他想要处死的人。类似尹嘉铨的,比如,内阁学士胡中藻,礼部侍郎沈德潜,文学家王锡侯等等 ,仅用文字狱,乾隆帝就制造了无数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