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古往今来虽如是,浓妆淡抹总相宜”。唱念做打,生旦净丑,中华戏曲音色圆润优美,唱腔甘醇有味。山西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晋剧”之名响彻大江南北。以太原为中心的晋剧艺术,不仅诞生了众多名家,戏剧头盔的制作工艺也闻名遐迩。
戏曲界历来有“南方服装,北方盔头”之说,戏剧头盔(梨园行行话称“盔头”)则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员所佩戴各种冠帽的总称。中国传统戏剧讲究程式化,时常以角色表演时头上所戴头饰来传递戏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等相关信息,各类冠帽头饰,以仿照古代战将所戴的战盔式样夸张制作而成,故俗称“盔头”。
从唐明皇演古装戏开始,便有了头盔制作技艺。这种民间手工艺是七十二行之一。据说,根据人物和朝代,有帝王将相、文武百官、才子佳人、三教九流、士农工商等,与戏曲人物生、旦、净、末、丑相配,约50种头盔的名称和样式。
戏曲即是文化,衣冠当合于礼乐。戏剧将历史故事搬上了舞台,所以每个角色所戴的头盔都要符合戏剧角色的历史、身份、性格等特征,如,皇帝戴的九龙冠、皇后戴的凤冠、太子戴的紫金冠,还有元帅戴的帅盔、大将戴的将盔、关羽戴的夫子盔、项羽戴的霸王盔等不同品种。
一家三代头冠制,百年传承戏曲缘。
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山西省晋剧院,与戏剧头盔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扬密不可分。目前山西省内唯一的手工制作戏剧头盔的传承人梁翠云,三代传承,两代坐镇晋剧院,为山西省戏曲舞台上制作了大多数头盔。精湛技艺,百年来历久不衰。
清末时期,梁翠云的爷爷梁在全因家境困苦八岁就走了学手艺做童工这条路,主家有制作戏剧头盔的手艺,但主家的儿女子孙们却嫌弃太枯燥繁琐,无意学这手艺,主家就把这戏曲头盔制作手艺传授给好学肯干的梁在全。
梁在全少时吃苦耐劳,又聪慧有悟性,不但学会了手艺,还在崞县(现属于定襄)宏道开了一间戏剧用品作坊。
到了梁翠云父亲梁光银这代,制作头盔的手艺已经很成熟了,随着戏剧的繁荣,戏剧服装和头盔需求不断加大,周边县市的剧团都请梁光银来做头盔。当时的晋剧院也出现了需大于供的情况,于是省领导亲自批示调梁光银入晋剧院,但梁光银所在的定襄县宏道乡却不放梁光银走。为此,省晋剧院特意安排丁果仙、郭凤英、冀美莲、牛桂英等晋剧名家专程去宏道演出传统剧目七场,以答谢宏道的父老乡亲。
调入晋剧院后,梁光银见到了很多晋剧名角儿,他意识到戏剧头盔存在的很多问题,新时期的戏剧舞台发生变化,旧的头盔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虽然梁光银的制作手艺已经炉火纯青,但是创新却十分困难,他投入了全部的心神与精力从绘图、固定、点翠、组合每一个细节中作出改良,终于在戏剧电影《打金枝》中,戏剧大师丁果仙和牛桂英佩戴梁光银制作头盔和头饰大获成功。此后,梁光银成了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等戏剧名家的“御用师傅”。
从小耳濡目染,梁翠云对这门手艺格外热爱。1977年,父亲病逝,还不到20岁的梁翠云女承父业,成为制作戏曲头饰的第三代传人。上世纪80年代,山西晋剧事业赢来新的发展时机,梁翠云随之被调入山西省晋剧院。
梁翠云对戏剧头盔的制作技艺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创新的改良:她喜欢按照演员的头型,来定制头盔,这样戴着舒服,还能降低舞台上头冠掉落的可能性。美观、新颖、大方、舒适,成了梁氏戏剧头盔的代名词,因为头盔质量好、造型美,浙江、陕西、河南、云南、海南、甘肃等地的剧团,都慕名而来。
晋剧名小生张智、李红梅、方健等就是靠戴着梁翠云制作的头盔,走出了国门。
晋剧名家王爱爱、田桂兰、冀萍、谢涛、栗桂莲、苗洁等都非常喜欢她做的头盔。她们中好多人在拿梅花奖演出时,戴的都是出自梁翠云之手的头盔。
《徐策跑城》中,那个意气风发、“摇头晃脑”的徐策将纱帽两侧的翅子耍得虎虎生风;《打金枝》里,升平公主凭借头上珠翠闪烁的华丽凤冠震慑全场人……中国戏曲的绝活一亮相,往往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忍不住拍手称奇,不过,人靠衣装马靠鞍,好技术还需配好头冠,在欣赏名家经典唱段时,却鲜有人知,这些为名角们增色的纱帽、凤冠,都是怎么做来的。
“先把麻纸用面糊一层一层裱十张左右的纸片,晒干画图后用小刀裁下来,再用骨胶、铁砂组合起来,一片一片组成形状再上粉,然后上立粉,上油漆,粘银箔再点翠……”梁翠云一边讲解一边给手里《打金枝》中唐皇的头盔贴上正红色的绸片,一大张绸缎,梁翠云好像随意一剪便是需要的形状,用乳胶粘好,那些红色的点缀仿若真的跳跃着的火苗。
从一张麻纸开始,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快的要一周,复杂的得一个月左右,一个头盔才能完成。岁月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精心打磨中流逝。已退休的她仍然坚守着这块阵地,鲜有后来人的困窘,工作环境的限制,都没能让她却步。
目前,由于戏剧头盔需求量缩减,加上制作费时费力,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微乎其微。梁翠云两个女儿,都有自己的工作,虽然在业余时间也跟着她学习制作工艺,但无法专心于艺术传承。
为了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梁翠云打破了手艺不外传的传统,她开始面向社会提出朴素的要求招收学徒,“首先是要喜欢;其次要有悟性,心灵手巧;第三要专注,有毅力。”三条原则体现了一位老艺人对文化的热爱和奉献,对传统的坚守与执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拳拳之心。
美轮美奂的头盔珠环翠绕,艳丽多姿。王侯将相的舞台帽戏纷呈,动静得宜。纷繁复杂的技艺巧夺天工,令人惊叹。随着传统文化火起来、热起来的东风,制作戏剧头盔这一国粹的“顶上”功夫,势必焕发出新的光彩,在日益丰富的群众艺术生活中,点亮舞台,璀璨夜空。
来源:锦绣太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