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的话
博物馆,是岁月的沉淀,历史的珍藏。是时间长河里闪亮的珍珠。
大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不仅是运河城市最重要的无形财富,而且它们还留着共同的自然与人文的印迹:运河。
大运河城市博物馆里,每一件藏品,每一册资料,每一幅图画,都无言叙述曾经的辉煌、不凡的过往。它如同滴水,折射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太阳。
走近它们,感受到的是厚重的自豪与认同。
走进它们,触摸到的是满满的自信和骄傲。
常熟市,简称虞,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地处江南水乡,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常熟山川秀美、物阜民丰、文化发达、人杰地灵,境内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
常熟博物馆坐落于江苏省常熟市古城区虞山东麓先贤仲雍、言子墓旁。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总计9100平方米,其中博物馆由八个展厅、文物库房、办公楼及辅助用房等设施构成。
常熟博物馆现拥有上至崧泽、良渚文化,下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类文物16000余件(组),其中以书画、陶瓷、玉器三大类为主,现有国家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261件,藏品数量、等级均在全国同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馆藏书画有155件被载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良渚文化玉器、六朝青瓷以及明代官窑瓷器等文物连续几届入选“中国文物精华展”,并被编入图录。
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展厅是常熟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运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图片、统计数字系统展现了常熟5000多年的文化进程,营造出了浓郁的地方历史文化氛围。展览共分5个部分:一、新石器时代的常熟——文明的曙光;二、先秦时期的常熟——吴文化发祥地之一;三、秦至五代的常熟——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四、宋元时期的常熟——持续发展的准备期;五、明清时期的常熟——政治经济文化同步发展。
常熟原始文化遗址有多处,为新石器时代松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两种类型。在钱底巷遗址和罗墩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实物向人们展示了早在5000多年前常熟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开始迈向文明。先秦时期常熟作为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商末周太王次子仲雍让位避嫌从陕西渭水之滨来到常熟一带,带来了当时先进的北方文化,继而,言偃北上问学于孔子,进一步把儒家学说带回南方。
秦至五代的常熟,进入巩固发展时期,农业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均有所进步。常熟地处水乡,历来注重兴修水利,逐步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农耕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宗教文化迅速发展,常熟也出现了不少宗教建筑,见于史籍的寺观就有十余所。宋元时期,常熟逐渐成为江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
唐代常熟已有了进士,进入宋代,常熟有87人考中进士,并出现了一名武状元。元代,常熟画家黄公望成就和影响冠于一时,位居元四家之首。明清两代常熟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步成熟发展,科举人才不断涌现,先后有近四百人考中进士,并出现6名状元。这些人中陆续走出不少政界的风云人物,翁同龢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影响的政治家,曾任同治、光绪两朝帝师,任户部、刑部、工部尚书,官至协办大学士,两度入军机处。
常熟艺坛流派纷呈,人才辈出,涌现了一系列以虞山为名的艺术流派。在绘画领域,有以王翚为首的虞山画派;在诗歌领域,有以钱谦益为领袖的虞山诗派;在古琴领域,有以严澂为宗师的虞山琴派;在篆刻领域,有以林皋为代表的虞山印派等。
妙彩繁花
常熟博物馆藏瓷上起春秋六朝,下迄唐宋元明清,历代各地著名窑厂器物,均有一定收藏,不乏佳器和珍品。“妙彩繁花——常熟博物馆藏历代瓷器精品展”从常熟博物馆馆藏的上千件瓷器中遴选部分精品,可以反映出常熟博物馆瓷器收藏的概貌。
方寸博雅
常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以文化底蕴深厚和历史人文荟萃而闻名于世。在篆刻艺术领域,也是名家辈出,领风气之先。虞山篆刻最早可追溯至元代。到了清代初期,由沈龢、林皋、王瑾等虞山印人以相似的印品风格、雄厚的创作实力、艺林的地位和影响,创立了虞山印派,其中林皋的成就最为突出,被认为是虞山派的开山鼻祖。从此,虞山印派代有传人。到了清代晚期,赵古泥继承传统、别开生面,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虞山印派又一代表人物。
“方寸博雅——常熟博物馆藏虞山印派篆刻展”遴选常熟博物馆藏印章中林皋、赵古泥、殷伯唐及近代庞裁、庞士龙所刻精品,就其篆刻内容来分,有姓名、字号印,斋馆、堂号印,闲文、吉语、警句印,收藏、鉴赏印等,使其不仅是一枚枚篆刻艺术作品,更具有书画鉴定及史料研究价值。
造极之美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1662—1795),国强民富,社会繁荣,在历史上被誉为“康乾盛世”。在这一百三十多年的太平盛世,景德镇始终保持着中国瓷都的地位,瓷器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可谓登峰造极。正因如此,这三朝的瓷器被冠以“清三代瓷器”的专门称谓,备受瞩目。
顺治初,由于明末战乱,景德镇瓷业恢复缓慢,官窑瓷器甚为罕见,“价逾十倍”;康、雍、乾三朝,乃中国瓷器的集大成时期,品种繁多,千姿百态,精工细作,不惜工本。
在继承和发扬明代传统青花、五彩的基础上,创新了绚丽多彩的珐琅彩、粉彩以及仿古单色釉瓷器等,且在帝王品味影响下,三朝瓷器各有千秋:康熙朝瓷器,阳刚雄健,浑厚古朴;雍正朝瓷器,轻巧俊秀,典雅精致;乾隆朝瓷器,瑰丽繁复,巧夺天工。三朝盛世以后,中国瓷器开始走向衰落。
常熟博物馆藏瓷器颇丰,佳作纷呈,“造极之美——常熟博物馆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珍品展”遴选的清三代瓷器珍品,如康熙青花饮中八仙图花口碗、雍正斗彩云龙纹杯、乾隆珐琅彩过枝芙蓉花纹盘等,多为宫廷御用之器,流光溢彩,精美绝伦。
海上风华
清中叶以来,特别是开埠后,上海从一个不起眼的海滨小县开始朝着远东第一大都市前进。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书画家挟艺流寓沪上者日众。黄宾虹在《沪上名流之画》一文开篇指出:“画士游踪,初多萃聚通都。互市以来,橐笔载砚者,恒纷集于春申江上。”上海渐成绘画活动中心,形成了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海上画派,简称“海派”。
海派画家上承唐宋绘画传统,吸取明清诸家之长,又受清代金石学的影响,破格创新,个性鲜明,画风趋向笔墨清新、浑厚豪放,契合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熔中西文化于一炉,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创作题材以花鸟画为多,其次人物,再次山水。其间,涌现出虚谷、任薰、任颐、吴昌硕、黄宾虹、吴湖帆、张大千等众多名垂画史的大师,影响深远。
“海上风华——常熟博物馆藏海派绘画展”荟萃近现代海派名家的三十余幅佳作,从中可以管窥海上画派的百年风华,亦可真切地感受到海派画家鲜明的个性和艺术追求。
微妙香洁
常熟,虞山灵秀,尚湖澄明,历来人文荟萃。于书画一道,更是名家辈出,传承不绝。自元四家之首黄公望开先河,明清两季,周之冕、王石谷、吴历、蒋廷锡、马元驭、杨沂孙、翁同龢等相继而出,以王石谷为核心的“虞山画派”更是影响深远。直至近现代,庞薰琹、陆抑非、江寒汀等名家赓续其后,斯道绵延。虞山是“书画之乡”,新一代书画从艺者,承继斯业,勤耕砚田,更为可喜。
今有四君,慧文、郑勉、王恒、许柯集近作于常熟博物馆展示,或可谓之效法古人之雅集,与同道切磨,以求道心相正,艺业得进。
双龙连体环形玉佩
双龙连体环形玉佩,1993年常熟练塘罗墩良渚文化遗址8号墓出土,以二龙首合一体的对称原理雕琢而成,在全国出土的9件良渚文化玉龙中绝对年代最早,距今约5200年,被学术界称为“良渚第一龙”。
《芳洲图》
清代王翚《芳洲图》轴是国家一级文物。为“虞山画派”创始人、清初最著名的山水画家王翚所作。
《芳洲图》是现代古典目录学家、藏书家瞿凤起捐赠的传家宝。此图系王翚为友人许芳洲所作。王翚在京城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时,见到明代画家沈周为许家先祖许鉴所作《秋江图》,有感而发,为其绘制《芳洲图》,以接续前人之佳话。九年后,王翚再应许氏后人之请,复作同名之作,即此幅《芳洲图》。许氏家族对此作珍视异常,绝少示人,后辗转流出,最终为清代藏书楼“铁琴铜剑楼”所获。而瞿凤起正是“铁琴铜剑楼”第五代传人,他的慷慨之举,使得《芳洲图》在沉寂近三百年后重新面世,让后人有缘瞻仰名画神采。
青花缠枝牡丹纹宫碗
明正德官窑青花缠枝牡丹纹宫碗是国家一级文物。宫碗庄重典雅、雍容华贵,属正德官窑中的极品。此碗直口、圆唇、深腹,呈墩子式。釉面滋润肥亮,釉色白中闪青,碗心内饰一折枝茶花,外壁绘缠枝茶花8朵,上下边饰分别为带状如意纹和变体仰莲纹,足底有青花“正德年制”楷书款。
此类口沿较直、腹部宽深、外观庄重而又实用的碗,在宣德时期称为“宫碗”,其样式在正德时为官窑器所常用。此碗造型规整,构图严谨,与台湾《明代陶瓷大全》中一件正德青花牡丹纹大碗形制、图案基本相同,但绘制更为精细。其色泽浓艳鲜丽,在正德青花中较为少见。此器曾于1993年入选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文物精华展”。
珐琅彩过枝芙蓉花纹盘
清乾隆官窑珐琅彩过枝芙蓉花纹盘为国家一级文物。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瓷盘造型规整,胎质致密,施釉温润细腻。在白如霜雪的盘面,以过枝法绘迎风怒放的粉色芙蓉花3朵和含苞待放的花蕾4朵,缀连花朵的是淡绿和深绿的枝叶,花朵上方有一只展翅飞舞的蜻蜓,栩栩如生。
盘外绘芙蓉花、花蕾各1朵,间设菊花2朵。瓷盘绘画着色交替使用珐琅彩和粉彩两种颜料,粉彩因有玻璃白打底晕染,使花瓣呈现出薄而艳丽、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而珐琅彩由于彩料较厚,有堆料凸起的感觉,更增加了花蕊的立体感。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来源:思迪爱逛博物馆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义富 肖东
三审 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