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保定日报

他带领市第一中心医院临床心理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开设多个亚专业门诊,开展多种诊疗模式,诊疗各类心理问题,成为该院临床心理科的领军人——

张国强:救治的最好方式就是离病人再近些

张国强,市第一中心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心理学硕士、心理治疗师,专业治疗失眠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躯体疾病相关心理问题及儿童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问题,曾获保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5篇,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心理治疗学组委员、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保定市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常委。 图为张国强(右二)在查房。

□保定日报通讯员 刘帅真

市第一中心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张国强的从医初心,既没有拯救苍生那么宏大,也没有悬壶济世那么浪漫。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亲患病,看病路途遥远,多有不便。那时候我就想,以后当个医生,能照顾自己的家人。”从医30年间,张国强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从不后悔选择了医生这个行业。

用爱与理解探寻疾病成因

“临床心理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张国强说,“精神方面疾病的病人无法通过某项检查结果就可以确诊病情。我们需要花时间和病人沟通,全面地了解病人的病史,从中捕捉信息,再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躯体检查结果及心理测评结果才能够做出诊断。”

总能排在班级前几名的然然(化名)进入高三后,沉重的学习压力使她在初次月考时一下名落千丈。面对父母的责备和老师的期许,然然从一个乐观开朗的女孩变得少言寡语。正值高考冲刺阶段,然然性格大变也急坏了她的父母,遂带着然然来到一中心医院寻求治疗。张国强接诊后,经过耐心问诊,结合然然的抑郁和焦虑评估结果,确定然然为考前焦虑抑郁。经过一段时间的诊间“话”疗及药物控制,然然的焦虑情绪和抑郁状态明显减轻,生活和学习逐步回到正轨。

相较于其他科室一天能够接诊七八十人,张国强日均接诊只有四十余人。多年的临床经验,让他在面对不同症状的病人时,能够迅速抓住其“软肋”,寻根溯源、对症治疗。

“医生看病,特别是心理医生,要有共情能力。只有懂得了病人,病人才会更加信任你,更好地配合治疗。病人愿意配合治疗,才能够及时、正确的诊治。我们和病人也算是‘双向奔赴’。”谈起自己的行医之道,张国强笑着说。

从亡羊补牢转向危机干预

1993年,张国强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省第六医院工作。在专科医院里,精神性疾病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多样。“当时大环境下治疗手法缺乏,治疗环境差,国内能够参考的文献较少,业务开展范围较狭窄。医生只能靠问诊与病人沟通交流和观察,评估患者是哪一类精神问题,因此当时的诊断没有绝对的标准。”张国强说。

张国强在临床治疗中发现,无论是何种原因出现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失眠症等疾病的患者,或是查不出病根却总感觉身体不适的身心疾病患者,恢复起来比较快、比较好的,一直都有家属在旁陪伴鼓励。

“外表的东西和内在产生联系,这就是心理。心理上的变化同样也会影响外在的一些行为,这种变化很容易被发现,也很容易被忽视。”张国强介绍,早期精神类疾病会有一定预兆,这些预兆就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细微或明显的变化,最容易发现这些变化的就是患者家属。在面对一些早期症状的患者时,张国强总是鼓励从家庭入手,进行整体干预,避免病情走向严重或反复复发。

身病易治,心病难医。张国强说,医疗最难的从来不只是技术。在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扮演的角色往往是个陪伴者,陪着患者和家属一起面对问题,及时提供策略和鼓励。而当患者家属能够具备共情能力和理解尊重心情去陪伴患者,与医生达成共识,配合治疗,大部分家庭都能够帮助患者脱离苦海。“陪伴、倾听,偶尔唠叨,这些很平常的琐事,是轻度精神疾病患者走出心理困境,走向康复的保证。”

严厉的“掌门人”和温和的“张大夫”

2010年,张国强被人才引进到市第一中心医院,成为了临床心理科的领军人。医院成立了临床心理科,开设了专科门诊。12年来,张国强为医院招兵募马,培养人才,坚持医疗、科研与教学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全力支持科室成员进修学习。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现如今的临床心理科,已从最初的一个人发展为如今的10余人的团队,从最初单一的门诊发展至目前集门诊、病房、心理测查、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功能检查、精神压力分析、联络会诊等为一体的诊疗体系,开设了睡眠门诊等多个亚专业门诊,开展了个体治疗、集体治疗等多种诊疗模式。科室目前月门诊量约2000人次,诊疗范围涵盖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及双向情感障碍及其他一般心理问题,同时承担三院区所有临床科室的会诊,协助各临床科室处理精神科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然而,‘忌讳就医’仍是目前心理科门诊很普遍,也是很严重的现象。”谈起门诊病人的现状,张国强说,心理科疾病的治疗过程,和其他的慢性疾病一样,过程充满曲折和反复。一些患者及其家属看到药物见效慢,或者副作用太明显,就想要放弃。每当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耐心地和家属去解释,药物的起效,是需要时间的。

“过去看病基本只考虑生理因素,不考虑社会因素,这就容易造成久治不好的情况。”张国强认为,在未来,临床心理科应该向心身医学科发展,医生应该掌握的再更全面、再全面些,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病人。

从医近30年,“敬畏生命,脚踏实地”成了张国强的标签,服务好每一个病人是他的目标,而做真正对医学发展有意义的事情是他最大的心愿。

举报/反馈

人民融媒体

8227万获赞 110.4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