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行为在家庭、校园还有社会上似乎屡见不鲜,从未成年人在家庭中对家人的伤害行为,到校园里对同伴的欺凌现象,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在中国,18%的学龄儿童有攻击性行为。

攻击行为一般模式(GAM)认为,情境因素和人的因素通过引起个体当时的内在状态而产生攻击行为。其中,对于人的因素来说,家庭中的父母教养方式尤其是父母情感温暖这些促使个体人格特质不断发展的因素对个体攻击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关于个体的内在状态,共情在这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研究旨在探讨学龄期儿童的父母情感温暖和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关系以及父母情感温暖、共情与攻击性行为的间接关系,深入了解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人的因素(父母情感温暖)、内在状态(儿童共情),为父母教养方式的改善与儿童共情训练提供指导,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频率的减少提供一定的心理学依据。

父母情感温暖、共情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呈负相关。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父母情感温暖、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等表现形式。父母情感温暖可以保护个体抵御消极心理和问题行为的影响,也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父母情感温暖可以正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社会能力,比如合作行为、归属行为,促使亲子关系保持和谐状态。父母情感温暖也可以负向预测3-6年级儿童的问题行为,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会导致亲子冲突。

Konopka等多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不良教养方式被使用的越多,儿童心理病理学朝向危险方向发展的几率就越大,被采用越多的专制型、忽视型父母教养方式的儿童攻击性行为越多,而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会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父母对儿童持拒绝否认的态度,或是惩罚过度、严厉干涉,这样的儿童会表现出更高的攻击和敌意,也有屈从、低自尊、情绪稳定性差的倾向;而父母对儿童经常表示赞同,给予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这样的儿童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ChaoWillms发现,父母的积极实践对儿童的成绩有积极影响,可以降低行为问题发生的严重水平,并增加亲社会行为。然而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家庭中的儿童,若父母的教养方式充斥着强制、敌意的感觉,还高频地使用高度限制和控制的教养方式,则更有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

共情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儿童共情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亲社会行为,又能抑制攻击性行为。StrayerRoberts的研究发现,共情与攻击性行为和愤怒呈负相关,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充分的共情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利他主义动机,还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同时也能让儿童更好地控制他们的自私冲动,从而降低他们的攻击性,即共情可以抑制或至少减轻攻击性。

研究表明,儿童攻击性的重要风险因素中,共情的缺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儿童的共情水平低经常会导致认知缺陷,这又加大了他们受到攻击的可能。当个体共情水平低时,往往伴随着感知、理解能力的低下或回应他人痛苦的能力较差,这时个体的内部控制能力也会缺乏,这就导致自私冲动难以抑制,进一步增强攻击倾向。

Steffgen等人的研究发现网络欺凌者的共情能力是低于非网络欺凌者的。MillerEisenberg对共情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元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使用问卷对共情进行评估的研究中,与那些在实验/实验室环境中使用共情操作的研究相比,这种负相关关系更强。

父母情感温暖、共情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父母情感温暖与共情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儿童共情能力高也会促进父母的高情感温暖从而导致自身的亲社会,儿童共情能力低致使父母低情感温暖从而导致自身的攻击性行为。这就是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态度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能只通过把父母的行为看作原因,把孩子的行为看作结果来理解,亲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的,是生理发育和社会文化影响的复杂交互作用,它也可能决定父母的教养方式。

有研究表明,有高度共情学生,他们的父母花更多的时间与他们在一起,对他们更有感情,并与他们讨论更多的感受。而且情感共情程度高的青少年会更少地感觉到父母的忽视和拒绝。

在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内,父母情感温暖与共情均对亲社会行为有重要影响。父母满足和支持儿童的情感需要,表现出对儿童的理解和喜爱,鼓励儿童体验和表达各种情绪,并使儿童有机会观察和参与与他人的互动,这样使儿童的共情能力顺利发展,从而激发儿童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等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从反面提示我们,父母情感温暖与共情同样对攻击性行为有重要作用。

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一、倡导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

从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情感温暖这种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负向预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越多地采用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儿童的攻击行为越少;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正向预测共情,父母越多地采用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儿童的共情能力越高。

情感共情发展的前因主要集中在家庭环境中,最相关的就是亲子互动。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会有意无意的模仿父母的行为,这提醒我们父母在家庭中应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为儿童提供一个正向的模仿对象。

其次,父母教养的意义在很久以前就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一个焦点,因为它似乎对儿童的个体功能、社会功能及人格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父母”的作用被强调为以一种提供全面的身体、情感和认知发展的方式满足孩子各种需求的能力(身体和教育以及情感和心理)。家庭通过使用各种育儿措施来完成养育和社会化功能。

“教养方式”的含义比父母在特定情况下对孩子行为的方法或反应更为广泛。父母教养方式是对孩子的主导态度,这种态度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表现出来并不断重复。这提醒我们父母应在家庭中营造温暖民主的家庭氛围,尊重并理解儿童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和个性化特征。

虽然在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应该给予其适当的引导规范,但这都要在充满爱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进行,不可采取过度的惩罚、干涉、忽视、否认,也不可过分偏爱、保护。近年来,针对父母如何进行教育的“父母学校”渐渐兴起,未尝不是一种对如何实施父母教养的探索。

二、提升学校与社会的共情训练水平

共情可以负向预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儿童的共情能力越高,其攻击性行为越少。可以通过共情训练来提高儿童的共情能力特别是情感共情能力。

共情训练,是指以共情理论为基础,通过专门的指导以及实践方案,促使儿童提高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并提高对他人的处境、经历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从而增加儿童的利他行为,提高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情绪理解能力、同情心和道德感。

结合家庭、学校与社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共情训练。首先,家庭环境是儿童共情能力的培养的第一个也是主要场所,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行为特征不断进行着共情能力的塑造。

尤其是儿童早期接受共情训练,提高共情能力,将有利于增强亲子感情,促进儿童亲社会情感的发展,降低长大后消极行为的发生。所以父母为儿童提供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通过讲述故事、卷入故事、角色扮演、体验动物情绪等方法关注并培养儿童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抓住儿童共情发展的“关键期”,对儿童共情的发展是重要的一个部分

其次,学校是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既要开发统一的心理课程训练儿童的共情能力,又要制定个性化的共情训练方案,因材施教。同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共情训练,通过随堂讨论、社交训练等实现共情训练常态化。而且学校要加大家校联合的力度,及时沟通,为儿童心理和社会化的发展提供教育保障

最后,要利用好社会力量,中小学应加大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及时学习更新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方法,通过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儿童共情能力的训练,培养儿童识别他人感受,进而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三、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干预机制

应整合学校力量、社会力量、家庭力量,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干预机制。首先,加强学校与社会力量的合作,社会力量指专业的医院、心理专家、高校研究人员等,可以以定期对学校老师进行培训,或者开展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学校心理干预的能力,对问题严重的学生可以实施转介

其次,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强化家校合作,父母是与儿童联系最紧密的人,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家校积极配合,有利于对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且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到儿童的心理成长中,学会用积极的教养方式陪伴孩子成长。

举报/反馈

鹿羽情感

6.7万获赞 1.1万粉丝
不管此刻多么黑暗,爱和期望总在前方。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