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站在时代潮流前端的群体,他们身心都处在一个巅峰发展阶段,接受网络知识快,理解力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且他们渴望拓宽朋友圈,学习新的技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因此社交网络是他们维持现交际圈以及结交新朋友的随身利器。社交网络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了空前的便捷和低成本,每年新增注册各类社交网站的人数不下百万,同时附加产生的社交类应用也深受大学生欢迎。

社交网络也逐渐演化成集合聊天、视频、分享文字、电影、音乐、图片、评论、转发信息、订阅其他资源信息等的综合类网络。时下国外风靡互联网的社交网站有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国内有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等。

面对互联网繁杂的信息,对他们的行为、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不仅增大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量,也大大提高了教育难度。

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中的表现

大学生展示真实的自我

要研究社交网站在行为、思想和教育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大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站中的表现可以概括为:展示真实自我与创造虚假完美的结合。

北京化工大学的王同奇和张丽璇在对北京四所大学的500名学的调查中,有57%的大学生每天在社交网站中的平均在线时间为1小时在社交网站上,33%的学生达到了1-3小时,发布状态、上传照片是其主要活动;15%的大学生每天都会更新自己的状态,82%的学生非常乐于经常讲照片上传至社交网站中。

马斯洛认为,友情、爱情等的需求,即社交需求,是人的较高层次需求,是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需要。以在校大学生注册最多人数的人人网为例。它以实名制申请进入网站,提高了网站用户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并且可以找到旧的密友和新的朋友,获得交友满足;另外,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尊重他人和被尊重也是人的较高层次需求,人人都渴望受到认可,被别人尊重,礼貌的尊重他人,这一点在当今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中的行为表现的淋漓尽致。

人人网的各项功能中,大学生使用最为频繁的当属“一句话状态”了。这也是人人网的用户,认为发表状态,更新心情是吸引朋友注意、抒发感情的最便捷的方式。除此之外,发表日志来讲述亲身经历以及身边的趣闻轶事也是非常让人愉快的。一般在进行这些行为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真实的。

与朋友分享生活,宣泄内心情感,能够将网络空间的虚拟感消除,同时好友圈内的朋友可以对用户发布的状态进行评论,拉近现实人际交往的距离,使得被评论用户有非常强的存在感和被尊重感。

而且在相互讨论过程中,也会让用户有成为焦点人物的感觉。以上这类真实的人机互动,满足了大学生渴望收到关注的心理需求,安全感提升,社交需求得到实现,也促使更多大学生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中寻找自我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创造虚假完美自我

以为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位学生分别做对同一份试卷中的30道试题的一半,一号同学做对前15题,二号同学做对后15题,然后让一些人对测试的两位同学做出评价,谁更聪明一些?结果,人们普遍认为一号同学更聪明。

这充分说明了人们有先入为主的现象,并且这种印象对本身的影响很大。由于第一印象是由外表、举止等组成的,这些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特征和素质,所以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通常在双方脑海中占据主要地位而不容易改变。

大学生具有非常强烈的独立意识,它们渴望独立的生活,拥有牢固的人脉关系,希望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赞同,但是由于生活长期以来父母,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很少,因此在人际交往以及其他相对复杂的问题上无法依靠个人能力来完全应对。

一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加上面对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各种竞争等社会问题,它们急需宣泄心中的不快,希望满足自身的社交需要和安全感提升,以及尊重的需要,所以他们将所作所为成为同辈群体的焦点,能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是越来越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

第一印象优秀的人,别人都非常乐意接近他。因此很多人处于某些目的会把自己真正的一方面深藏起来。大学生在校园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群体活动中,有些学生为了扩展朋友圈,或者为了表现自己非常合群以掩盖自己的不自信,就在平时的生活中刻意隐藏自己真实的一面,代之以更加为别人接受的讨人喜欢的言行举止,这样的表现就是创造出了虚假完美的自我。

三度影响力原则说到,我们的言行在网络上泛起涟漪,可以影响我们三度以内的朋友。这个理论能够解释社交网站中的一句简单的话语就能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及类似的现象。正因为如此,社交网站上,大学生发布的状态、照片等,虽说是自己和身边的真人真事,大学生会处于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来刻意美化自己。

比如上传的照片进行特殊处理,使自己看起来更加优雅,甚至与现实中真事的自己相差甚远;在社交游戏中不断购买高级道具,享受虚拟网络游戏中的尊贵身份以此获得别人羡慕的眼光;对自己并不了解的知识,看到别人讨论热烈,成为中心人物,自己就装作非常感兴趣,用道听途说的相关信息来高谈阔论来获取其他人的赞许,但这些并不符合他们的真实表现。

社交网站对大学生行为的积极作用

社交网站满足大学生的社会性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大学生的这些表现恰恰满足了其对于社交的需求、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在中国,东方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群体主义观念,使得朋友或者让人脉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这也是社交网站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流行的文化缘由。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长期依赖父母,在学校中交友圈狭窄,而造成与陌生人沟通时不自信、害羞、紧张等,但他们迫于家庭的压力、就业压力,继续拓宽人际交往范围,而社交网站上由于不直接面对真人,而是通过个人主页资料介绍首先产生双方的第一印象,然后经过观看其上传的照片、发布的文字,进行初步了解并对其个性能够做出部分判断,最后再用聊天工具真实交谈

这样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不自信而产生的社交恐惧感。对于大学生来讲,在网站上结交新朋友,自己的心理准备更加充足,也更具安全感。传统的“面对面”交友方式在这方面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传统的交往方式中,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维持需要花费时间去见面聊天、吃饭或者进行其他娱乐活动,不能随时了解朋友的最新情况。在社交网站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页,不论是谁,只要对方是你“好友名单”中的一员,你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打开电脑或者手机相关应用,登陆社交网站,马上可以了解到朋友最近的状态,聊天交谈也更为便捷,大大提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效率。

降低社交成本,刺激社交需求扩张

西南师范大学在进行关于大学生上网的调查中,文科学生有84.76%,理科学生有66.66%上网最常进行的活动是聊天,关于上网的内容,文科有54.45%的学生,理科有33.33%的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社交网站所提供的互动社区和聊天工具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人际交往维持手段。

社交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能够积累人脉,拓宽人生道路。这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情感和归属需求的强烈体现,只有广泛结交朋友,找到自己人生中真正的伙伴,才能够继续实现更高层次的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大学生一直在为这些需求努力着,社交网站为他们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平台。

传统的社交主要通过电话、短信等进行,花费较高,每个月的话费消费有的学生可达上千。大学生无经济来源,大部分只能依靠家长每月或者每学期的生活费来支付学习、生活、娱乐的一切开销。

这相对于一年只需几百元就不限制上网时长的宽带或无线网络来说,后者更加划算,而且社交网站消耗的只是包年的上网流量,没有额外支出,对大学生来说,社交网站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社交成本,更刺激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来进行人脉的维持和拓展。

另外,社交网站也降低了大学生社交的时间消耗、精力损耗以及风险成本。结交新朋友只需要在主页中将对方加为好友,随即就可以展开相互深入了解,比直接面对面接触陌生人做朋友要安全得多;维持老朋友的关系,只需用聊天工具就可以随时随地发起交流,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举报/反馈

伊德谈娱

8.5万获赞 1万粉丝
每天为大家更新精彩的内容!!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