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be like#
只要在互联网上说出这句话、发出这个表情包,不论你是在双十一前催发货,吃草莓去籽还是准备给火龙果去核,甚至点鱼丸粗面的时候和老板说不要鱼丸,都能一秒得到全网年轻人的赞成与鼓励。
近日出圈的“发疯文学”催发货。图源:小红书@皮皮qiqi
现在已经不流行在朋友圈假装岁月静好了,当代年轻人在互联网上随时随地“发疯”,每天致力于追求一种“脑干缺失的美”。
打开社交平台搜索#精神状态#,你便能看到年轻人各种直抒胸臆的表达——
是从啥时候开始How are you? 后面跟的一定是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周一早晨的一句“早上坏”,短短三字便浓缩了对过去周五的无限怀念,没有好好享受周末时光的懊恼与悔恨,以及一种“我不是自愿去上这个班/学”的鲜明态度。
图片来源小红书@郑五五
走在路上,平平无奇的消防栓也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成为了反讽当代娱乐圈的道具。
图片来源小红书@王开心
至于学校湖里的天鹅,也会失去自己本来的姓名和家庭,百分百展现当代年轻人深受消费主义荼毒又陷入饥饿后的精神状态。
图片来源小红书@红绿灯
有时候,他们看起来像在上大学,但实际上他们是在对校门口手抓饼/煎饼果子摊儿进行十分严谨的人间观察实验。
虽然大学生们的摊饼技术仍因缺乏实践机会而有待考证,但他们对这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显然已经近乎纯熟。
但大学内外断不只有煎饼一门课,人类精神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年轻人通通都能用来举一反三。
从一些经典文学:
到一些量子力学:
如果说我和我的朋友全在负重前行,那又是谁在替我们岁月静好?
即便步入职场后,他们大抵也没落下当年学过的翻译课,将“无语”解做“平静”,将“???”当成即将降临的智慧,把“嗯嗯嗯”看做是来自世界最美好的热情,用“算了算了”安慰自己再熬一天,并以此总结出打工人的N种美德。
而以上所提到的种种症状,可能会在一周一度名为“疯狂星期四”的庆祝活动中,得到部分缓解,随即又进入下一轮的循环,确实很难让人不担心当代网友的精神健康状况。
大学生的崩溃,可能是一生行善积德,但P>0.05;打工人的崩溃,则可能只是上一位打水的同事将热水倒光了又不重新烧。
我们似乎都是越长大越脆弱,而此时此刻,在互联网上“发疯”似乎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最简单高效的情绪出口。
所谓的“情绪管理”“情绪稳定”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始终保持系统性和理性,像机器一样以社会既定的成功与利益为圆心,来组织生活和工作。但人毕竟不是机器,零件一旦坏了,不是修一修就能回到出厂设置那么简单,所以找到一个出口就变得尤为重要。
不论是早年流行的“逃避可耻但有用”还是前段时间大众对松弛感的追求和推崇,抑或是现在正在流行着的无厘头的“发疯行为”,本质上都是一种自救的手段。
发疯文学,可以小程序一键生成。
“此时出现的夸张、无序,就如琼瑶剧中情绪饱满的发疯文学与表情包一般,成了年轻人与过载的信息进行风险对冲的招数,用无意义打败无意义,用阴阳怪气反讽不好好说话。”
有媒体专门指出,“与一个人emo,独自进行情绪反刍不同,这个过程将个人的烦恼、苦闷通过公开喊话,跃升为一种群体性的表达。”
原本只属于我们个人的情绪被稀释泛化为整个群体的情绪后,每个人便能从中得到支撑,并借此完成对自我的慰藉和对苦闷的平摊。
有年轻人从人类学的角度“为疯辩解”——
图片来源小红书@小何学人类
当带着“发疯文学”和“精神状态”标签的话题和内容频上热搜,这与其说是年轻人沉迷玩梗拿捏了流量密码,不如说是一群人在自我表达的时候,恰好找到了同样在努力自我消解的同类,顺着网线得到了遥远的共鸣。
所以,不同于躺平、摆烂,一批年轻人已经通过“发疯”支棱起来了,他们开始整活。
有人发帖说点赞过1就离职,然后自己先给自己点个赞,借此解救了自己。
这样的果决谁看了不羡慕?
有时候,“疯”单纯是因为好玩。因为比起在网上假装自己很好,我们宁愿暴露自己真实而有趣的灵魂。
或许,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并不需要旁人过多操心。
你在朋友圈转发了流泪猫猫头,而我在宿舍里养起了小狗。
放眼望去,现在没在宿舍养过几只纸盒小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上过大学。
你玩电子烧香,敲赛博木鱼,而我正在用2倍速上正念冥想课。
图源:小红书@灰灰不挥霍
但在与生活互搏的每一天里,我们都仍然身心健康而充满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