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自从2016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出台《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强制性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制度以来,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已经走过一开始的生涩和茫然,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而ESG所释放出来的价值与活力,也在以品牌形象、资本投资等形式反哺企业,推动着企业获得更好发展。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上市公司在环境、社会及治理层面做出了很好的实践。企业想要充分利用ESG需要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要求,为未来发展储备动能。”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中国ESG研究院报告,A股上市公司发布ESG相关报告的,2018年为872家,2021年达到1130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分析,截止到2022年4月30日在巨潮资讯网上披露2021年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共有1366家(剔除2022年新上市的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9.42%,将近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三成。
企业善行正在丰满ESG体系
“原料来自自家的菜园,山泉水灌溉,不上化肥,不打农药,腌制过程也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脆嫩爽口,咸辣酸中还有那么一丝丝的甜味。”今年年初到南港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京能集团京能房产租赁公司的杨超就发现了“宝贝”——酱菜。经过在该集团内部各公司的宣传,南港村酱菜迅速出圈,2022年春节前夕顺利售出300多盒。到目前,南港村已经售出50万余元的农副产品。
南港村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的群山深处,没有耕地,没有主打产业,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从2021年10月份,京煤集团开始对南港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相关人员多次来到村里进行调研,制定帮扶方案,确定了“采购扶贫托底、打造产业造血、持续增加经济收入”的帮扶工作主线。一年时间,这个小村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乡村旅游已经盘活,菌菇种植已经开始试验,传统梨子卖出了好价钱。
南港村的林下经济。受访者供图
南港村第一书记杨超帮助农民卖梨。受访者供图
京能集团是北京最主要的热力、电力企业,送往京津唐电网的电力装机容量占北京市平均用电负荷的90%以上;北京市供热面积3.43亿平方米,占首都核心区供热市场的80%以上。该集团控股京能清洁能源、京能电力、昊华能源、京能置业、北京能源国际、华通热力六家上市公司。
早从2018年开始,京能集团为提升集团下属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水平,提高国有上市公司ESG科学管理能力,就举办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及ESG管理实操培训会”。2021年,京能集团就制定了“十四五”双碳计划,并成立了双碳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
按照京能集团京能清洁能源公布的《2021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显示,2021年该公司将小龙门村作为乡村振兴试点项目,通过打造精品民宿、高端林果产业等,帮助村民增收,振兴集体经济。2021年,京能集团京能清洁能源的社会公益捐赠超过1800万元。
事实上,无论是大型国企,还是新兴的民营企业,多年来大家将公益、职工关爱、爱绿护绿、内部管理提升等作为长远发展的基本选择。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的采访中,就连山西的煤老板每年都要组织企业职工运动会、向大学生捐款助学、组织职工义务植树、搞企业演讲比赛等。
一位评级机构分析师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以前看待一个企业的善行时,往往会从纯公益的角度去看。而现在,置于ESG评价体系中,公益是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治理)这三个维度的二三十个项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认识到公益不仅仅是企业向社会的输出,也是社会向企业的正向输入,可以推动企业树立品牌,获得认可。同时,也应当鼓励企业以ESG管理体系来规范各自“淳朴”的ESG行为,让这样的行为成为企业发展的无形资本。
王遥表示:“公益行动作为企业在社会维度中所做出的实践,企业应当通过培训教育、学习宣传等各种途径,在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中牢固树立‘社会公益’理念,将公益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基因中,能够在全企业上下营造公益氛围。”
向绿而行开始提升ESG质量
如果说,国有大型企业的担当使得公益成为企业ESG发展内在需求的话,那么企业向绿而行的决心则是这个双碳发展新时代的基因,开始提升ESG的发展质量。
同样作为京能集团旗下的公司,传统的排放大户京能电力向绿而行后,则成为低碳发展的贡献者、受益者。截至2021年底,京能电力共有14家企业纳入首批碳排放履约及碳排放权交易名单,2020-2021年盈余配额超过1000万吨,2021年出售盈余配额收益4.28亿元。
有专家指出,ESG中E表示环境,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可以定量分析的关键基础。而环境的关键表述则是绿色低碳发展。这方面,在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上,得到很好体现。
里达工厂鸟瞰图。受访者供图
今年,宝马集团提出BMW iFACTORY生产战略,力求以“精益、绿色、数字化”重新定义汽车制造,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核心目标之一,生产“最绿色的电动车”。其中,能源优化利用与循环经济是BMW iFACTORY生产战略中“绿色”理念的核心。为此,宝马正在全球各工厂因地制宜量身制定减排措施。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博士表示:“华晨宝马的目标是用‘最可持续’的方式生产汽车。我们将充分利用自身经验与专业优势,为中国制造的绿色转型、产业升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华晨宝马,使用可再生能源已然成为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自2019年起,华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已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电生产。目前,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已拥有占地29万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到2022年底,年发电量将达60000兆瓦时,由此每年可减少近450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华晨宝马还积极参与全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达成27.8亿千瓦时的绿电交易,位居全国第一。以上这些举措将满足沈阳生产基地在2025年前几乎所有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
此外,宝马沈阳生产基地还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助力减碳目标的实现。2021年,里达工厂和大东扩建项目建成辽宁首批使用天然气的热电联供系统(CHP),实现煤炭到天然气的能源转型,预计减少5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16年以来,华晨宝马单台生产能源消耗量已连续四年下降,2021年降至1.40兆瓦时/台,较2020年降低了7.3%。2021年,华晨宝马实现单台生产水资源消耗量为1.82立方米/台。如今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99%工厂废弃物已实现再利用。
宝马有关部门向记者介绍,在中国,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在能源转型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并致力于将BMW iFACTORY中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生产基地的生产、物流、供应链、业务运营等各个环节。今年6月开业的里达工厂项目充分贯彻BMW iFACTORY理念,以150亿元总投资创下宝马在华历史上单项投资之最。
“能源优化利用与循环经济”为理念的宝马,成为中国工业生产向绿而行的典型。在这样的追求中,随着新一轮绿色生产规则的建立,全领域的绿色发展格局终将形成,从而推动ESG从可以量化评价的环境入手,进而带动社会和治理的全面发展。
绿色金融逐渐挖出ESG价值
事实上,我国工业向绿而行的奋进,也是绿色金融渐渐发力的过程。
从2008年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后,兴业银行充分借鉴赤道原则这一国际通用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框架及其整套方法、工具,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把对于社会和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应对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模式融入业务管理体系,逐步构建适合经营转型和创新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走上了一条“从绿到金”的兴业特色之路。
兴业银行有关方面表示,2015年,兴业银行将绿色金融纳入集团战略核心业务;2016年,进一步明确“打造一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全市场领先的绿色金融集团”的目标;2017年,制定文件,进一步明确集团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定位、目标、措施;2021年,明确提出着力打造“绿色银行”名片,同年制定了绿色金融业务五年发展规划,计划“十四五”期间绿色金融融资余额翻一番,到2025年末,集团绿色金融全口径融资余额不低于2万亿元;2022年1月,兴业银行以全集团“全绿”转型为目标,推动部门架构改革调整,组建新的绿色金融部(战略客户部)。
截至9月末,兴业银行共对1909笔项目开展赤道原则适用性判断,其中适用赤道原则项目共计1236笔,所涉项目总投资为48305.72亿元;兴业银行绿色融资余额达1.57万亿元,其中清洁能源产业绿色贷款余额、碳减排贷款余额分别为1139亿元、264亿元,形成了显著的碳减排效益;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764.20亿元,较年初增长25.99%;涉农贷款余额5600.77亿元,较年初增长20.10%。
事实上,当前各类金融机构都将绿色金融纳入重要的业务体系,按照绿色低碳的方向,开始有序发展。
智研咨询相关研究表明:2018年以来,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呈逐年增长趋势,2021年,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1%,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位;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就达到18.07万亿元。2021年,境内主体共发行绿色债券628只,发行规模达到6040.91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均约为2020年的3倍。
“对于金融机构来讲,ESG是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抓手,同时也是投资领域找到超额收益的叠加标准。ESG以兼容行业特性考量和颗粒度评估需求特点,可有效评估和跟踪新旧动能转换下的减排降碳关键产业,并优化金融助力产业低碳转型的路径。金融机构深入践行ESG理念,以ESG框架开展投融资活动,形成以资本倾斜引导和支柱的高碳产业绿色转型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有助于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此外,ESG投融资已在国际资本市场有广泛的领先实践,ESG绩效与企业股票收益、财务绩效、市场风险以及融资成本之间的相关性已得到一定实证。金融机构积极推进ESG投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可推动实现风险‘向质量转移’,提升机构收益的同时提高投资者及利益相关方信任度,助力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王遥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评价体系有效推动ESG发展
从强调环境影响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ESG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6年时间,我国已经逐步找到一条立足当下,又面向未来的ESG中国化发展之路,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也随之建立。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经国务院同意,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支持和鼓励绿色投融资的一系列激励措施,同时强调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作用;
2018年,证监会修订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确立了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2021年12月,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
今年8月,九部委联合公布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确定了第一批23个地方入选气候投融资试点。国家政策体系的建立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保障。
王遥表示,当前中国ESG信息披露还缺乏规范性和专门的引导,企业发布ESG报告基本是自愿性的。在今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制定印发《提高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国资委的相关举措,明确了中央企业未来的工作方向,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健全ESG治理体系提供了目标和指引,也为推动我国ESG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ESG评级开始兴起。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沈双波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相比海外,我国ESG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仍不明确,企业披露信息的意愿和质量有所欠缺,目前ESG相关数据仍需要完善和积累;ESG评级标准尚不统一,且评级方法透明度较低,评级机构往往将评级方法认定为商业机密,对外公布的内容相对有限;各个机构之间的评级相关性较低。”
沈双波表示,虽然我国ESG评级目前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但接下来ESG评价会经历一个规范的、约束性的发展过程,除了数据要有规范的标准之外,对评价机构也会有一个梳理和规范的过程。作为ESG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ESG评级不断地思辨、吸收、更新,对推动生态圈的其他组成部分的ESG实践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评级机构成为连接企业和ESG投资者的桥梁,在投资者层面提供ESG数据、方法和评价结果,是ESG有效市场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在企业层面,与投资者共同组成市场力量,通过市场手段倒逼企业提升其ESG管理水平,助力绿色转型,共同实现双碳目标;在监管机构层面,评级机构也会通过大量的市场实践为监管机构的政策出台提供建议、深化细节,成为政策出台前的探路者。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上市公司在环境、社会及治理层面做出了很好的实践。企业想要充分利用ESG需要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要求,为未来发展储备动能。企业关注自己ESG水平的提升以及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更加获得长期价值投资者的青睐,融资的时候也能够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多资金支持。ESG在中国的主流化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但依然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未来国内不管是企业还是投资者均会越来越重视ESG信息,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王遥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华兵 编辑 陈莉 校对 薛京宁
举报/反馈

新京报

6431万获赞 674.8万粉丝
新京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主办,2003年11月11日创刊。新京报社已经发展成为兼具新闻采编、社会调查、舆情分析、政务服务、金融信息、智库研究、教育培训、品牌推广、公益文创、活动会展等功能,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
新京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