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凉山日报
打造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典范
——昭觉县庆祝建州70周年系列报道(4)
导读
这里有博什瓦黑石刻岩画、古里大峡谷、流传于山谷的彝族歌声婉约动听……
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记载,创世英雄支格阿鲁曾经走到大地四方的尽头,并向来路各射了一支箭,四支箭同时射中了鸠图木古(今昭觉县四开镇境内)这个地方,因此鸠图木古被凉山彝族人民看作是“大地的中心”。
昭觉不仅有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拥有浓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如果说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金山的大凉山是大家闺秀,那拥有古朴民风的昭觉定是小家碧玉。作为自然禀赋与文化底蕴相辅相成的大地中心,昭觉文旅发展的独特魅力在何?
昭觉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彝族人口占98.8%。昭觉传统的彝族文化资源底蕴丰厚,享有“彝族文化走廊”“彝族服饰之乡”“彝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毫不夸张地说,读昭觉的文化,就是在读凉山彝族的文化。
自信来源于实干。近年来,昭觉县依托良好的生态、人文和资源优势,发展全域旅游,深入挖掘资源潜力,精心打造特色项目,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全力优化发展环境,文旅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早在2013年1月,昭觉县委县政府提出:昭觉旅游后发也要高起点的发展战略,打造差异化旅游产业,主动聘请清华大学编制完成了《昭觉县城市总体规划》《昭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昭觉谷克德国家湿地公园修建性详规》。
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昭觉正走过一个个转角,迎来新的华丽转身。
产业发展凉山发出文旅融合新名片
目前,全域旅游已成为昭觉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成为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
2018年,昭觉县旅游收入达3.76亿元,同比增长17%,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下,贫困村减少到93个,贫困人口减少到11686户、53095人,贫困发生率从31.8%降至18.1%。5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3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210元。
近年来,昭觉县依托良好的生态、人文和资源优势,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发展全域旅游,深入挖掘资源潜力,精心打造特色项目,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全力优化发展环境,文旅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旅+体育。谷克德湿地公园,冬季覆雪期长达四个月,是避暑休闲和冬季滑雪的极佳旅游目的地,因景区内分布有大面积高原湿地和十余处高原湖泊,在内设置了欢乐营地、运动营地、高原湿地康养区、高原湖泊区四大功能区,重点打造汽车自驾游、山地露营营地、高原牧场和滑雪场等健康养身旅游项目。文旅+体育,为谷克德湿地公园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
文旅+农业。依托当地独特的原始森林、地质奇观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悬崖村——古里大峡谷,由低至高依次建设牛觉服务中心、缆车索道、天路天梯景观和云顶度假村,重点打造登山探险、集装箱宿营地、峡谷观光、特产销售等农业休闲旅游项目。文旅+农业的发展思路,打开了村民们的致富思路,腰包也鼓了起来。
“前面是山,后面是山,一望无尽绵绵的群山,它挡住了我的视线。”电视剧《索玛花开》的故事原型地就在昭觉县谷莫村。这里溪水淙淙、如鸣佩环,是不少观光者心中的“桃花源”。
2018年,昭觉全域旅游思路打开,不少村落在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从自然禀赋、交通条件、民族特色来看,谷莫村绝对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万事开头难。“终于,这批民宿开起来了!”群众欢呼雀跃。
如今走在村里,能看到传统的彝家民居,写有汉彝双语的文化墙,还能在村办夜校里听到文化课。“开发”让人们开了眼界、移风易俗,让他们守住了特色、增强了自信。彝乡的“桃花源”,正走上绿色发展、永续发展之路。
“桃花源”仅仅是昭觉全域旅游的一个小切口,它更是昭觉走向幸福新生活的通道。
生态优先探索民族地区的全域旅游之路
“到202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同类民族地区平均水平、高于全州平均水平。”“让文化韵味更加浓郁,加快打造‘全国彝族文化之城’,让‘凉山老州府·彝乡幸福地’成为一座‘来之者一见倾心,未至者心向往之’的文旅之城。”这一文旅发展战略的提出,将昭觉未来文旅发展推向了高潮。
这是2021年10月28日召开的昭觉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对文旅产业壁画的蓝图。
2018年凉山火把节,回归原生态,回归传统,凉山将火把节狂欢夜主会场设在昭觉县谷克德。省内外的目光,在这一天不约而同聚焦昭觉,不仅源于昭觉独特的旅游气质,更是基于近年来昭觉积极创建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典范的持续探索。
从单纯的旅游产品到旅游品牌输出,从单一旅游产业到整合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昭觉紧跟州委战略部署,蹚出了一条民族地区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在昭觉,美不过谷克德,而奇不过古里大峡谷。
2018年1月13日,在昭觉县阿土勒尔村山脚钢梯起点旁,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景区开工仪式在喧天的锣鼓声和村民们热烈的掌声中举行。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景区项目计划从2018年至2022年分三期进行开发建设。如今,昭觉县紧紧围绕打造“中国彝族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彝族民俗特色,以“一营(谷克德汽车自驾游营地)、两园(万亩玫瑰产业园、谷克德高原湿地公园)、两线(森林公园——县城——竹核、谷克德——县城——古里大峡谷)”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集高原避暑、温泉度假、民俗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昭觉特色旅游,全力为凉山旅游的腾飞插上翅膀。
提档升级开创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新局面
昭觉的文旅发展定位和进程并非偶然,在凉山州委八届五次全会上,确定将昭觉打造为凉山东部区域中心城市。下一步怎么走? 昭觉明确了“五个中心”发展思路,其中一个就是文化旅游中心。
“立足现有谷克德旅游资源,昭觉如何打造更多景点,提升景区功能? 未来,谷克德景区在昭觉发展旅游方面如何定位、能起到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昭觉也很快找到了解题的思路。
——以中国彝乡谷克德为品牌,创建4A级旅游景区和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开发七里坝高原牧场、依洛花海、雁栖湿地、尼地天池、巨石阵自然人文景观,将谷克德打造成为“一中心三基地”,即中国彝族传统文化风情体验中心、中国高山运动基地、大凉山农牧业观光互动基地、大凉山彝文化影视拍摄基地,成为继邛海、泸沽湖、螺髻山之后大凉山旅游的又一品牌,填补大凉山东部旅游目的地“空白”,起到引领东部旅游资源开发的桥头堡、火车头作用,有力带动旅游扶贫发展、推动全域旅游战略落地。
昭觉的底色,不仅仅是绿。
在这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33.45万各族各族儿女,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多民族文化。
这里拥有20多项昭觉彝族毛纺织擀毡技艺、彝族服饰、克西举尔(彝族竖笛)等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里提到的洒拉地坡——鸠图木古——妮姆竹核等10个重要线路全在昭觉县境内。
当前,我州文旅产业发展正处在由“量”到“质”的关键跃升期。对于昭觉来说,这也是一道时代命题——如何抢抓时代机遇,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民族地区的全域旅游之路?
昭觉认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关键是要把旅游业放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促进旅游业与生态、文化、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点支撑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明确提出:加大博什瓦黑岩画、三比洛嘎恐龙足迹化石群等历史自然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彝族文化非遗馆、彝族文化街区,发展彝绣、彝族服饰、银饰等旅游产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争创谷克德高原湿地4A级景区,加快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景区开发。按照农文旅、休闲观光、传承红色文化的要求,规划建设三河村、火普村和悬崖村,力争建成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高山避暑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示范区、乡村振兴先行区、共同富裕新样板。
一系列文旅融合的品牌开始成型。
——昭觉薇木嘎扎非遗扶贫工坊是文化部和国务院综合扶贫司在全国选择扶持的第一批非遗技艺工坊,也是助力精准扶贫的公益性项目。2018年,薇木嘎扎非遗扶贫工坊成立,主要围绕彝族服饰和彝族毛擀制纺织技艺这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实施,通过对彝绣技艺的培训推广,提高绣娘的产品制作能力,提升彝绣产品和手工艺品的品质。工坊有技术指导老师3人,不定期对全县贫困家庭妇女进行彝绣技艺培训。目前,工坊已和众多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帮助农村贫困妇女实现就地、就近创收增收。
——大力发展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登山、滑雪、赛马、山地自行车、自驾游等户外运动,2018年5月,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自行车赛在昭觉谷克德开赛。
——“音乐诗歌节”等文旅融合品牌效应彰显,2017西昌邛海。“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走进昭觉,一场文化的盛宴与昭觉邂逅,万千风情犹如一束火把,瞬间点燃激情,奏响细久绵长的和谐乐曲……
近年来,昭觉在全域旅游业态培育上加速,新型文旅业态日益丰富,以‘观光休闲、康养度假、运动体验、生态科考’等为主题的新业态备受青睐,文旅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目前,昭觉区域联动、融入全省“一核五带”、全州“一核五区三带”文旅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
“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文旅项目、谷克德高原湿地4A级景区、三比洛嘎恐龙足迹化石群等历史自然遗迹等精品路线也逐步成熟。
民族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弘扬
你看见过师生齐声诵读《玛牧》的壮观场景吗? 你听到过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吗? 那是彝族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传承。
《玛牧》又叫《玛牧特依》,它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中的经典。在彝语中,“玛”意为教育、训导、劝说之意,“牧”意为智慧、明智、优良、贤德之意,“玛牧特依”就是教育人们如何做事做人的经典语言。
昭觉县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多年来,坚持以保持彝族文化原生态为基本点,不断加大文化产品推广力度,鼓励民间文化保护性开发,把文化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积极与民共享,切实增强群众保护文化的主动性。
正因如此,昭觉县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得以原汁原味的保存。为了让非遗文化更好地得到保护,昭觉县深挖民俗文化资源,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获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6项、州级17项、县级100项。另外,该县还积极聘请专家编制博什瓦黑岩画等文化遗产保护性规划。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古朴的民族风情形成了昭觉独有的文化景观。多姿多彩的彝族元素,融汇在昭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悬崖村孩子们精致的民族服装就是最好佐证。2018年,清华美院的设计团队曾在这里完成了彝族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应用研究课题,《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现场,同学们也与设计师马艳丽共同带来了一场时装秀,以最直观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之美。
“你永远不会找到两套完全相同的彝族服饰!”昭觉彝人提起自己的服饰,总是显得十分自豪。这并非夸夸其谈,昭觉彝族服饰拥有300余种款式、上千种配饰和上千种花纹。近年来,因昭觉县委县政府对彝族服饰文化重视程度的加强,昭觉的彝族服饰文化产业也得以大力发展。
22017年,昭觉彝族服饰参加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展览;2018年,昭觉彝族服饰再次参加联合国会议论坛和展览,再次开启了新的辉煌;也是在2018年,“2018非遗时尚盛典”暨“走出大凉山——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专场发布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2019年10月,昭觉县47套彝族服饰“云梦彝山”系列亮相“锦绣中华——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的舞台,惊艳全场,再次在首都展示了昭觉彝族服饰的无穷魅力,这也是色彩斑斓的彝族服饰首次亮相北京中轴线——景山公园寿皇殿,刮起了“最炫彝族风”,悠久、灿烂、绚丽、多彩、深远的昭觉彝族服饰文化终于走出凉山,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处处是景点,全域皆旅游。昭觉文旅发展将迎来属于它的“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