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盈公子
社会越来越开放,老少恋,姐弟恋越来越多见。随着现实婚姻,两性之间的年龄差不断扩大,很多人开始探讨,两性之间的合适年龄差。
其实,真正能让年龄产生“差”的原因,并不一定是生理年龄。更多是,彼此阅历见识的不同,进而产生的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是同辈效应,又叫群伙效应,某个群体与其他不同年龄段的群体的差异是由这个群体成长时的相似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价值观、经历、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等影响造成的,而不是由真正的心智上的发展带来的。
两性之间如果能处于同个年龄段,那么他们之间的差异相比不同年龄段的伴侣,会相对小一些。
亲戚嫁给了一个大自己十岁的丈夫肖先生,肖先生思想相对保守。有一次,亲戚的同学发来同学聚会的邀请,要求亲戚务必参加。
亲戚很想去,提前把饭菜准备好,正要盛装出席。这时,丈夫却挑剔饭菜不是咸了淡了就是冷了,要求亲戚重做。
肖先生是70后,那时候没有读过太多书,所以更别提同学聚会。亲戚是80后,关于学校有着太多的回忆。
最后,亲戚愤然离去,带着怒意参加同学聚会,自然不能和老同学谈笑风生。肖先生在家里,也是食不下咽。最后,肖先生默默收了桌子,洗了碗筷,开着昏黄的台灯等亲戚回来。
亲戚回来,看着干干净净的案台,和那盏为自己而留的灯盏,也就原谅了那个不善言辞的男人。
很多时候,完全契合的伴侣犹如凤毛麟角,是可遇不可求的存在。大多数人明明信誓旦旦地说着不愿意将就,最后还是将就着和伴侣携手走过一生。
合适的年龄差,犹如锦上添花,能够让原本相爱的两个人,多了许多共同的谈资。可两个人相处,比起合适更重要的是愿意迁就。
两个人相处,如同两个有棱有角的石头,在岁月的小溪里,相互摩擦碰撞,最后温润了彼此,成为了契合的形状。
身边有一对学生情侣,相伴着一起从校服到婚纱。本是同学的他们,也是同年生人。出生于相同的年代,让他们懂得彼此的,属于他们年代的专属用语。旁人有时候听起来,总像是打暗语一样,难以捉摸。
他们是同班同学,有着共同的同学朋友。朋友聚会事,他们也总是成双成对地参加。
即使如此,因为他们的生活和朋友,有了太多的叠合,所以,他们为对方保留了自由空间。当一方和知己有约时,他们从不参加。
出生于同样的年代,使得他们的婚恋观也相对接近,所以能理解并给予彼此足够的私人空间。
身边有另一对学生夫妻,他们是80后。当时还不是夫妻的他们,程先生去往外市求学,程太太落榜,在小城市务工。
旁人都在笑看程太太,终究会因为和程先生的信息差和学识上的差异,感情最后戛然而止。
令人意外的是,程太太笑到了最后,如愿和程先生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多年后,程太太和我分享,之所以能“拴”住程先生的秘诀,那就是保持思想上的同步。程太太回忆,当时和程先生异地恋时,她总会追问程先生最近读的什么书,自己再努力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共读。
程先生和程太太,虽然没有多大的年龄差,可是空间的距离,却限制了他们产生更多的精神共鸣。既然如此,就只有去建造一种新的共鸣。共读一本书,可以让彼此的精神世界保持相通,随时能够获知对方的三观,这样才能拉进彼此的距离。
其实,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因为年龄差而产生差异的伴侣。
两性之间的年龄差,如果能控制在8岁以内,那么,会更有利于长久的幸福。
因为相差8岁以内,男性的心理年龄会更成熟,社会阅历和经验也会更加丰富。在两性相处时,男性可以更好地包容女性,但又不至于说教女性。
当然,如果两性之间的年龄差,能够精准到同龄,那或许会更幸福。
因为同龄的男女,他们经历的时代大事件都相同,甚至于接受的教育和考试制度,都能保持同地域相同。
这就好像两个人一开始就是在各自的跑道,同步前进。只是过往因为种种原因看不见彼此,可当终于能够窥见时,会有一种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感叹。
能够让幸福更长久的年龄差,只是一种参考。其实,真爱一个人,就会试着去接受她那个年龄喜欢的东西。
周杰伦的演唱会,总是被很多男粉丝,当成求婚背景。其中有一对让我印象深刻,男人大女孩8岁,两人已经谈婚论嫁。去看演唱会时,女孩已经身怀六甲,可男人还是带着她去看偶像。
女孩扯着嗓子喊,杰伦我爱你。男人下跪求婚,女孩仍旧在喊。当杰伦提醒女孩后,女孩才答应求婚。男人起身后,一起陪着女孩喊,杰伦我爱你。
其实照男人的表现看,并不是真的多爱周杰伦,不过是爱屋及乌。
是的,缩小生理年龄差带来的心理年龄差的办法,就是爱屋及乌。试着去热爱伴侣的热爱,总能拉进两人的距离。
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并不会过多考虑彼此之间的年龄差。年龄差带来的差异,也只有在日后相处中,才能慢慢体现,慢慢感知。
只是,有的人就任由不管,任由着与伴侣间的距离越拉越宽。有的人,就会用心经营,努力缩短距离,找到共同话题。
两个人恋爱结婚,就好像一起跑步。有的人有着相同的起点,总能携手共进。可要是差距太多,也不要气馁沮丧甚至放任不管,奋起直追,也能和伴侣共同进退。
两性之间的年龄差只是参考值,更重要的是用心经营感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