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峻
视频剪辑 王峻
沉湖边的滩涂上,停落着成群的候鸟。一群灰雁正埋着头觅食,体型稍大的东方白鹳则迈着红色的长腿优雅地散步,小天鹅的“先期部队”们正伸长了脖子四下张望,“迷鸟”大红鹳正叼着一条小鱼……这样一幅画面出现在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七壕保护站内的视频大屏幕上。
几声清脆的鸣叫声划破天际,数公里外的芦苇丛不时摆动,传出叽叽喳喳的声音,循声望去,鸟儿的行踪时隐时现,很难分辨出其“真面目”。鸬鹚、苍鹭、灰鹤……视频大屏幕上,实时显现出它们的品种,原来,这些声音已经被布设在沉湖周边的声纹传感器探测到,并实时识别、回传到了云端监测系统。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最近一年,一大批智能监测设备在沉湖铺开,通过科技手段助力鸟类监测。
“听”!数千米外鸟鸣声自动辨别物种
近年来,沉湖湿地的冬候鸟数量稳定增长,2022年达到了8.5万只。为了让这些鸟儿在这里休憩“安居”,2021年7月,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具备环境指标监测、物种实时监测和精准调度预警等功能。其中,实时物种监测可立体感知保护区内栖息生存的鸟类物种,为科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一手数据。
沉湖湿地(来源:极目新闻记者王峻摄)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布设了21套声纹前端感知设备,实时监测鸟类鸣叫声音,并与后台数据库进行对比,以此判断鸟种。通过操作系统,数公里外的鸟鸣声实时传入耳朵,系统能自动对比辨别它是什么物种,并标示推测可信度。
据悉,这样的声音监测在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时刻发生,截至目前,声纹感知设备已持续监测470天,累计获取有效声音230余万条,识别了227种在沉湖栖息的鸟类物种。
在保护区内的视频监控系统由4处主浮漂、7处小浮漂和13处高塔组成,包含31个摄像头,可以实现360度全景拍摄和40倍画面放大,而借助视频监控系统,工作人员能24小时无死角全面监控重点保护区域。
每天,监测系统会自动向管理人员发送一份监测日报。过去一天中,监测到的鸟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湿地内的智能监测系统
2021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卷羽鹈鹕现身沉湖,被视频监控抓拍识别,工作人员闻讯赶往现场,留下珍贵照片。这只卷羽鹈鹕刷新了沉湖湿地鸟种记录,也是时隔6年武汉的第二次记录,标志着沉湖国际重要湿地环境日益改善,湖区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
今年10月31日,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系统还完成了升级,中英双语版本系统正式问世。
“看”!智慧系统守候鸟类安居天堂
乘着萧瑟秋风,已有大批候鸟从西伯利亚向南迁徙,陆续来到沉湖。成群的候鸟飞上天空,掠过水面,场面蔚为壮观。监测显示,目前已有约3万只冬候鸟“先遣队”飞临沉湖湿地越冬。
为了更好开展监测和保护,工作人员常常要拿着沉甸甸的设备沿70公里的防护大堤进行观察。如今,科技手段解决了一线监测人员遇到的一些难题,“沿线70公里,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加之以往人工监测依赖于经验,有时无法第一时间直接识别看到的鸟类或者听到的鸟鸣,可能出现识别错误的情况。”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智能系统给出了标准化的监测方法,给工作带来了便利性。
湿地内的智能监测系统
同时,智能系统还会对湿地各处水位进行监测并提供实时数据,以便管理人员对水草、苔草之类的鸟类食物生长情况进行了解和调节,使得候鸟有着优越的觅食环境。
记者了解到,智能系统不仅对鸟类来沉湖后的活动进行监测,同时,还能追踪它们“回归”后的状况。
在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控室里,工作人员打开生物多样性智慧湿地监测系统,点开大屏幕上的“物种追踪”栏目,只见屏幕左侧显示出数十只水鸟的图像,右侧显示出追踪监测到的迁徙线路和活动地点。多条迁徙线路延伸、交织,形成树枝一般的图像。这些鸟中包括豆雁、普通鸬鹚和小䴙䴘等。据了解,追踪器靠太阳能电池供电,内部装有微型GPS定位芯片和手机通信卡等,可以追踪监测水鸟的位置、飞行高度和体温等信息。并按每天一次的频率,将监测数据传回沉湖湿地智慧监测系统。通过物种定位跟踪,专家们可以准确地获取这些候鸟迁徙数据,为深入开展鸟类科研和湿地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