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生活中是犹豫不决的人,我将非常推荐你阅读这篇关于行为经济学的分析,希望能有帮助。

认真读完本篇,你会了解这些内容:
1. 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2. “相对论”是如何影响决策的?
3. “多重选择”的困境
4. 如何战胜拖延症?
5.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一、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1. 喝奶茶是如何从最初决定转化为长期习惯的?
最初路过奶茶店的门口,看排着长队,应该很好喝吧!再次路过时,之前喝过味道还可以,再来一杯!这就是典型的“羊群效应”与“自我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基于他人的行为来推断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我们是否效仿。
“自我羊群效应”:基于自己先前的行为而推向某事物好/不好时,在自己后面排队。

2. 相对论正是关键所在!
我们想喝奶茶,一家奶茶店门口排着长队,另一家门口无人问津,从而选择排队的一家;我们想买运动自行车,却不知道买哪一款,直到看到自行车大赛的某个冠军在给某型号的车子做广告时才明确自己要买的;我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生活,直到有一天亲戚朋友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他们过的日子正是我们所憧憬的...

凭相对因素做决定是我们自然的思考方式,一次又一次的决策正是在相对比较中产生的。

二、 “相对论”是如何影响决策的?

1. 相对论中的诱饵
为了验证信息的相对性是否会对消费者的决策结果产生影响?这里引用公开资料中的一组AB测试数据来证明:在大学里随机挑选200位学生,分别展示下图所示《经济学人》期刊的订阅方案,请大家自由选择购买的产品。

结论是:相同价格的产品在两种方案中表现出了不同的选择结果,更为确切地证明:信息的相对判断会影响我们的决策结果,125美元每年的纸质版产品就是其中的诱饵。

2. 价格诱饵是如何起作用的?
1>如下图(左图)所示,当我们面临两种选择,每一种都在不同属性上优于另一种,选择A在属性1(假定是质量)方向较优。选择B在属性2(假定是价格)方向更优,在AB之间做出取舍让人感到为难。

2>我们再考虑增加另一选择-A(见右图),属性1越高代表质量越好,属性2越高代表价格越优惠越有价格优势,选择-A很明显要比选择A差,选择B的没有相近的对比项,导致对选择B的不确定性增加。通过把-A(诱饵)放进来,建构出与A的一种简单、直观的比较关系,使A看起来较优,从而增加选择A的机会。
作为商家,可以在产品中设置适当的价格诱饵,从而引导消费者购买希望销售的产品;
作为消费者,消费前找到价格诱饵,做出更理性的决策。(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在实践中不断训练。)

3. 相对论的怪圈
引用公开资料中的一组AB测试结果来补充说明:相对信息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在校园里随机找到100位大学生,50人的任务是买一支新钢笔,另外50人是买一件外套。
1>在一家文具店,你看到一支不错的钢笔标价为25块钱,正打算买,突然想起同样的笔在距离500米的另一家店的促销价为18块钱!你会为了节省7块钱而去另一家店吗?很多人表示他们宁可跑远路节省这7块钱;
2>在一家服装店,你发现了一件舒适且时尚的外套,标价为455块钱,刚决定要买,另一个顾客就悄悄告诉你,同样的衣服在距离500米的另一家店里的促销价为448块钱,你会再多跑500米的路吗?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人都说他们不会。

这就是相对论带来的问题。在现实中,7块钱等于7块钱,无论如何计算也是7块钱。在这一类情况下,应该考虑的唯一问题是:从A店到B店,多跑500米的路是不是值得你省下7块钱?至于这笔钱是从10块钱还是从1000块钱里省下的,与此无关。

三、 “多重选择”的困境

1. 为什么会有多重选择的困境?
1>从个人心理来看:正常情况下,我们会给自己留有后路,并竭力为自己保留各种选择余地;
2>从社会环境角度:当今信息爆炸时代这种选择困境更为突出,困扰人们的不是缺乏选择,而是选择太多,眼花缭乱。挑选一款电脑,购物网站有上百款相似功能的产品,可能挑选1个月都无法下决定,中午吃什么的难题,几十家餐馆几千款外卖纠结了半个小时...

2. 多种选择余地给我们造成了哪些困扰?
我们买的是可扩展式电脑操作系统,以备需要在上面安装最新的高科技功能;我们给手机买屏幕保险、买钢化膜、买手机壳,以备手机摔落屏幕损坏可以保修;我们让孩子学习各种课程,舞蹈、钢琴、绘画,以发掘他们某项可能迸发出的天才火花...
结果是电脑里很多功能根本用不到,精挑细选的手机款式几乎没有拿过裸机感受设计,为了寻找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特长,让他们把一大堆活动都体验了一遍。过多的选择让我们花太多时间在不重要的事情上了,但是我们偏偏喜欢这样,享受这种忙碌感。

3. 怎样才能摆脱选择困境,不去追逐毫无价值的多余选择呢?
1>我们需要把有些门自觉地关上:思考哪些是不重要的门,关掉某些小门很容易,从旅行中划掉某些景点、城市,但大一些的门关起来就很困难了,比如:面临职业选择的大门关起来就很难,和某些朋友的关系之门也是如此,即使它看起来毫无价值。
2>假如你把很多门都关了,只剩下两扇:在吸引力大致相同的两种选择中做取舍是最难的。在城市中打工的年轻人,多会遇到租房选择的困扰,跟随中介参观30个房源终于看到2个比较满意的,在租金相近的情况下,一个老破小,一个远大新,着实难以选择,在考虑的过程中两个房子都被别人订走啦,所以一定要明确自己更关注距离,还是更关注环境,不在两个相似的选择之间犹豫不决。

四、如何战胜拖延症?

1. 何为拖延症?
为了眼前的满足而放弃长远的目标,就是拖沓!
记得学生时期的寒暑假作业,总是在开学前1天,或者收作业前1小时才奋笔疾书;周末把看书的时间用来追剧、刷短视频、刷微博;早上必须等到闹钟多响几遍,才开始慢悠悠起床...

2. 承认拖沓问题,利用设计好的工具战胜它。
为了验证制定计划是否可以改善拖沓问题并提高成绩?这里引用公开资料中的一组AB测试:大学一个学期共12周,要提交三篇论文,对同年级ABC三个班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A班延期上交论文不会扣分,C班延迟上交会从论文成绩中扣分,对比不同条件下的论文成绩。

上述的实验结果说明:严格限制做事情的时间期限是治疗拖沓最有效的手段,另外,给学生们一种工具让他们自己设定期限,可以帮助他们获得较好的成绩。

那这个结论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人类一直在与诱惑、惰性作斗争,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如果有某种方法可以帮助更好地进行自我控制,将会是非常大的社会文明进步。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吗?如果是,请继续下一个问题>>>
你认为自己有拖延症吗?如果有,并且想改善拖延症,请继续下一个问题>>>
为什么不能像对待给朋友的承诺一样,对待给自己的承诺?如果可以那就开始制定计划吧。

五、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但真实情况是人也是非理性的,比如: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很容易被操控的,广告、促销等因素都会影响,双11提前半个月加到购物车的口红A,因为口红B打折就改变了购买决策。

行为经济学就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人的行为,解释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如何决策。做AB实验是较为常用的方法,通过控制变量法,可以帮助我们把人类行为中每种力量单独提取出来进行分析,用于研究生活中让人反复琢磨的问题,比如:
1>为什么大部分人午饭在12:00?而不是14:00?
2>在不同场合下就餐,他人的行为会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
3>为什么车辆广告总是驰骋在海岸大道,或者宽敞的户外,而不是不是在拥堵的市区?

结尾:如果粒子会思考,物理学家多么难当。

* 本篇中部分资料来自于《怪诞行为学》

举报/反馈

千行小时光

1384获赞 344粉丝
数学之理纯粹,生活金树常青。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