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山西日报

她把生命奉献给诗歌

——追忆当代女诗人李小雨

  


  午夜。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
  这是李小雨写的一首诗《最后一分钟》,此诗入选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


  时光荏苒,我和小雨相识20多年了。那是1972年,我在《铁道兵报》任文艺副刊编辑,有一天收到一位名叫李小雨写的组诗《采药行》,我看后不觉眼睛一亮,激动不已。她写道:“……云里钻,雾里行,/结识了多少好山水;/一筐筐草药,/渗透着滴滴汗水,/一张张笑脸,/映红了山涧长流水……”
  当了七八年编辑,第一次看到这么抒情的好诗,我立即编发,并推荐到《铁道兵志在四方》杂志发表。我带着报纸和杂志到李小雨所在的部队去看她,才知道她是个女兵。
  李小雨1971年应征入伍,从1972年第一次公开发表诗歌开始,在《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上发表了反映部队生活的组诗,1976年复员到中国作家协会《诗刊》杂志社做编辑工作,其后,10年笔耕,一跃而成享誉中外的诗坛女杰,曾两度担任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参与了中国诗歌学会的创建工作,并出任学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诗集《雁翎歌》《红纱巾》《东方之光》《玫瑰谷》《声音的雕像》《李小雨自选诗》《李小雨短诗选》等,曾获1982年《青春》文学奖、全国第三届优秀新诗集奖、首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二届铁人文学奖等,作品被译为英、法、意、日、韩等文。


  小雨心灵开放、视野开阔,艺术感觉敏锐;性格厚道、善良、温婉,宽容大度;埋头写诗,低调做人。我后来偶然得知她是李瑛的女儿,在我再三恳求下,她才引领我拜见了李瑛。李瑛说:“开始并不知道女儿喜欢上了诗歌。不过她写的诗我只看,不表态,从未给她改过一个字。”
  1992年,我见小雨时,她激情满怀,谈起了自己写诗的体会:一是诗歌要有思想的深度、人性的温度,从普通的事物中开掘出不普通的意义。二是从平凡生活中发现诗,这种诗是真实的,也是虚幻的,要从无意义中找到有意义、从有意义中看到无意义。三是想象力、距离感、空间感。写诗要有新颖、奇特的感觉,由感觉而催生想象,创造一个独立的诗意空间。四是细节。诗用意象说话,细节是意象真实的重要条件,因为细节即生活、即个人化、即独特性,没有深切的体验就没有细节,细节有时是诗的生命的脉动和呼吸。五是构思的智慧、巧妙、集中、凝聚,小中见大,出人意料,别出心裁。没有好的构思,就没有好诗。六是诗的语言是抒情的、优美的,是有内在韵律和节奏的,可以是朦胧的,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尖锐的、有摩擦力的。
  李小雨是一位质朴敦厚、懂得坚守的诗人,很多读者都把她当作一个传统诗人的形象来传颂。随着文化视野的开阔,小雨的诗愈来愈深邃凝重、愈来愈跳脱空灵。她写的组诗《海南情思》,是新时期出现得最早的朦胧诗之一,不过,她的“朦胧诗”却不艰涩和怪异,评论家们因此赞誉她是“朦胧丛清醒人”。


  李小雨是我国新时期女诗人的优秀代表,是一位优秀的诗歌编辑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诗歌组织者和活动家。她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纯正的诗歌素养,使她能够一眼发现好的诗歌和好的诗人,特别是对于发现和培养年轻诗人始终充满热情。
  天妒英才!2015年2月11日,小雨的生命定格在64岁。
  小雨把一生奉献给了诗歌事业,即使重病在身,还主编出版了《2013年中国诗歌年选》。
  小雨懂得感恩,我也懂得尊崇诗友,至今我还珍藏着她亲笔写的邮寄稿件的原始信封。
  此时此刻,李小雨的代表作《红纱巾》,在我心头回响:“祖国呵,/我对你的爱多么深沉,/一如这展示着生活含义的纱巾,/我要戴那条,/红色的纱巾……”

石俊美

举报/反馈

人民融媒体

8226万获赞 110.4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