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物局网站刊发文章,回顾了文物事业十年成就,其中提到:十年间,文物“活”起来渐成大势,日益融入寻常百姓生活。36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游客达3460万人次。可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和成果,正以多样化的保护利用成果,主动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本端通过对浙江良渚、湖北盘龙城、四川金沙、江西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历程的回顾,报道它们如何在深入发掘遗址考古研究潜力的同时积极融入百姓生活,将遗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为公众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

浙江杭州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给我一天 还你五千年



徐继宏  摇慧敏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给我一天,还你五千年!”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来到这里,通过护照印章“打卡”等形式,参与新近推出的“文明圣地 朝圣之路”深度游活动,在畅游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深度了解良渚文明的前世今生、良渚古城的恢宏壮阔。

近年来,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足世界遗产和文明圣地两大定位,深化文化内涵研究阐释、丰富数字化展示手段、系统性开发文创产品、精心打造文艺作品、创新策划文化活动,实现大遗址保护与提高本地居民生活品质的“双赢”,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进行了创新探索,致力于让“给我一天,还你五千年”成为共识。

▲ 良渚博物院首部儿童剧《来自良渚的想象》 良渚管委会供图


走进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也就是老百姓亲切称呼的“大屋顶”,书香伴随着咖啡香一起袭来。众多市民和游客在欣赏美景、感悟遗产魅力的同时,品味文创好物,观赏展览和演出。“良渚文化村的居民都称呼自己为‘村民’,这是特别有幸福感和归属感的一个称谓。依托‘大屋顶’,衍生了系列子品牌:村民书房、村民创客、村民剧场等,村民变成了一个有尊严、有价值、有文化、有追求的群体。”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的“杭州良渚日”,新开放的老虎岭遗址公园首度与公众见面,老虎岭遗址展示了老虎岭水坝遗址剖面,访客可以于此见识中国最早水利工程营建技术的巧夺天工。申遗成功以来,杭州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共计接待国内外访客超500万人次。

走进良渚博物院,除了固定展陈的3个展厅之外,还有一个临时展厅,常有不同主题的临展开设,让每次参观都有新的惊喜。眼下,“郁郁乎文哉”晋国玉器展正紧张筹备中。据悉,今年以来,良渚博物院已举办“鸟迹虫文:良渚文化刻画符号虚拟体验展”“意象良渚”跨媒体艺术沉浸展,开展“云展览”“慢直播”等活动,让文物通过不同媒介、不同形式“活”起来。除此之外,借助进博会、服贸会、文博会等国家重要战略平台和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重大赛事,推出良渚文化青年传播计划、少儿讲解计划等,让良渚文化持续出现在公众视野,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与存在感。

▲ 丰收糕 良渚管委会供图


丰收时节,良渚古城千亩水稻成熟,与知味观联名的丰收糕礼盒也受到了热捧,这也是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继“知味良月”月饼之后第二次与知味观合作。一方面,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断探索世界遗产的多元融合新尝试,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以挖掘良渚美学为主线,联合知味观、王星记、张小泉等杭州本土企业研发跨界联名文创产品。另一方面,积极“走出去”,与百泰集团等大型企业进行授权合作,形成“良渚”系列产品矩阵,累计开发文创产品十二大品类500余款,都在良渚文化天猫旗舰店热销。以“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器物考古”等为主题的考古专题深度研学游也受到热捧。与此同时,联合各大专业机构,创作并推出了儿童情景剧、交响乐、民族管弦乐、舞集、动漫等一系列良渚主题文艺精品……百花齐放的文创产品,让良渚文化走进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让良渚文化的活态利用得到了全新的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追求,让探索遗产资源赋能周边区域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我们要持续做好良渚申遗‘后半篇文章’,以提升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中华文明圣地的国际辨识度、世界影响力。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担当。” 杭州良渚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姝表示,管委会要切实扛起世界遗产地的责任担当,运用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放大良渚文化综合效益,让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并启动良博院二期、文创商务中心(暂名)、浙江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等项目,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的硬件设施、精神大餐、文化盛宴。”


四川成都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古蜀文化与城市共生共长



本端驻四川记者 付远书

近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内秋意悠然,梅花鹿漫步在阳光下,自然与人共生,游客不仅能沉浸式感受距今3000年左右的古蜀时期的生态环境,还能以此探索成都人的生活方式演变。自2001年2月发现至今,金沙遗址的保护开发,深深融入了成都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其深厚的文化内核也注入每个成都市民的血液中。

▲ 成都天府立交桥上的“太阳神鸟” 张 艳 摄


从博物馆走出,不远处便是以“金沙博物馆”命名的地铁站。整个车站巧妙地将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十节玉琮等文物元素融入环境设计,而在两侧的通行墙面则绘以《天地礼颂》和《智慧之光》两幅巨型壁画,生动展示古蜀国的祭祀场景、百工技艺和壮阔的生活图景,与比邻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内外呼应。同期开放的还有全国首趟博物馆文化专列“金沙号”主题列车,该车以太阳、神鸟、眼睛三大图腾符号为核心设计元素,满载着青铜立人、黄金面具、太阳神鸟等重要文物符号,自2017年起穿行在成都的地铁网线中,将古蜀文明常态化展示给市民和游客。

2005年8月16日,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正式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同年10月,它被绣在蜀绣上随“神舟六号”一起遨游太空。这个承载了古蜀人极致浪漫和无尽想象的符号自2011年12月成为成都城市形象标识的同时,也频繁地出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融入成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如今,穿梭在成都天府立交桥上,太阳神鸟“闪耀”的金色光芒能让人立刻沉浸于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开放;走进成都天府广场,太阳神鸟装饰成为跳动的“成都心脏”,向来来往往的人讲述这座城市的古老与活力;俯瞰成都龙泉山森林公园丹景台,以太阳神鸟为灵感设计的“城市之眼”,将这座公园城市的大美画卷尽收眼底;来到新建开放的天府国际机场,驮日飞翔的太阳神鸟姿态,成为外地游客对成都的第一印象;漫步在世界大运公园,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主场馆上的全球最大太阳神鸟图,仿佛旋转向上,即将让全世界看到来自成都的金色力量。

金沙遗址早在2010年就成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该遗址又同时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和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成绩的背后,是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将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为公众听得懂、看得明、说得清的“中国故事”,推动成都城市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其中,每年春节以太阳神鸟为文化核心,以文化惠民为服务根本的金沙太阳节便是缩影。

金沙太阳节始于2009年春节,该节庆立足于“世界文明荟萃·国际新春盛典”的品牌定位,每年围绕一个世界级的重磅展览及其背后的文化,用文物展览、主题灯组、歌舞表演以及园林景观等方式,进行活泼动态的全面展示,让游客在观灯、赏花、游园、看表演的同时,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目前,金沙太阳节已陆续与多地文化机构合作,成为成都市春节期间最具国际范和文化味的新春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继神舟六号、“金沙号”主题列车之后,古蜀金沙主题飞机也于今年6月28日首飞成功,有望在今年或明年与乘客见面。“金沙号”是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客机——ARJ21飞机为载体的全国首架博物馆主题飞机,不仅机身带有金沙文化元素,其内部装饰、乘务员衣着等,都将用古蜀元素进行装点,堪称一架翱翔在天际的移动文化展厅。据悉,正式运营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讲解团队还将定期登上“金沙号”,以文物教具展示、多媒体视频演示等多元方式,为天南地北的观众讲述成都历史、金沙文化。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为文化自信自强永燃“窑火”



王竹青

▲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张子杨 摄


走进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此出土的数十吨、近1000万片明清时期瓷片述说着陶瓷文化的亘古辉煌,它是生动的考古遗址,让百姓共享考古成果感受陶瓷文化魅力;它是厚重的文化遗产,为文化自信自强注入强大基因;它是融汇古老文明与文化创新的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绘就最美人间烟火气。

我国的陶瓷文化有多“硬核”?皇家御用瓷器有多精美?神秘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工作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游客们可以在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找到答案——大家不仅可以零距离参观明清作坊遗址、明代马蹄窑遗址、明代葫芦窑遗址、明代东北角围墙遗址、明清西围墙遗址,了解观看田野考古和文物修复等工作及其成果,还可以游览龙珠阁、佑陶灵祠、御窑纹式展览馆、御窑考古展示馆、景德镇会馆文化展示馆等。

去年5月18日完成复建和修缮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更让游客惊叹于中华建筑美学和文化内核的统一。博物馆特别设计成8个长度不一、大小各异的多曲面钢筋混凝土拱体结构,形似一座座景德镇清代独创的蛋形柴窑。这些窑中珍藏着约3000件(套)复原器,近1000万片御窑标本,是古陶瓷研究者、收藏爱好者和广大参观者了解景德镇御窑发展历史和艺术成就、感受御窑瓷器之美的绝佳场所,并且还是一座充分应用数字技术会“讲故事”的博物馆、一座24小时开放的博物馆、一座文物与艺术融合的博物馆。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自开放以来,精心制定参观路线,包括历年的考古成果展—修复实验室—考古整理室—文物精修复室—文物清理室—历年展览成果—标本室,同时推出一系列丰富的展览和活动,让广大观众能更加直观地欣赏文物、感受陶瓷文化魅力。

今年10月1日晚,“御窑天下·青花秘境”预展举行开幕特别活动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展览以“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数据为基础,以青花瓷为载体,主展厅分为“瓷的巨变”“微观竞演”“幻花水月”“碎与永恒”4个章节,展现出以青花为纽带的世界文化交流史。不同于传统文物展览,此次特展以全域、跨界、数字共生为核心策划思路,打破博物馆空间局限,将御窑考古遗址展示区及陶阳里历史街区共同纳入展览场域之中,并结合线上游戏程序,实现线上、线下空间互联。“尤其是古代青花文物珍品和现当代艺术创作的碰撞,带领我们触摸历史,感知璀璨辉煌的陶瓷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游客李叶说。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御窑厂不仅有丰富文化活动的加持,更通过旅游业态的培育,让历史“活”起来、人气“火”起来,成为陶瓷文化交流的主阵地、老百姓的“城市会客厅”、文化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如今,当地在御窑厂及周边历史遗存的基础上打造出景德镇陶阳里御窑景区,音乐酒吧、咖啡馆、红店街、老字号杂货店、书店、文艺工厂、中央音乐学院教学基地、传统戏剧演出、候鸟居、民宿酒店等新业态丰富多彩,让古老瓷都焕发年轻活力,再现昔日“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盛景,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注入文旅活力。


湖北武汉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活化历史场景 让观众亲临“现场”



本端驻湖北记者 瞿祥涛

▲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供图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长江流域已知等级最高、遗迹最丰富的商代前期遗址,距今已有约3500年历史,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

随着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开放,盘龙城遗址逐渐成为武汉城市的金色名片,在网络平台掀起了“网红效应”,是武汉文化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吸引全国各地观众前来游览参观。

作为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管理机构,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秉承新发展理念,博物院深入挖掘遗址内涵,不断加强考古成果的转化、阐释与传播,架起公众与考古之间的“桥梁”,致力于打造一个集遗址保护、文化展示、旅游休闲、教育科研于一体的创新型博物馆,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据介绍,自2019年对社会开放以来,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接待观众240余万人次。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互动区设有授课教室、休憩长廊、文创商店、模拟探方、制陶作坊,市民可在此体验模拟制陶、考古发掘、商代盘龙城先民的生活。每年开设超30场流动展览,将盘龙城文化、青铜器文化、武汉历史等主题展览送进社区、学校、农村。为学校开展特色课程,例如“我的家乡盘龙城”“武汉历史从这里起步”等。培养社区志愿者,提升公众参与度,增进居民和馆方的交流理解,提升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馆、址一体的运营体系,开创了我国遗址类博物馆展示的新模式。”上述负责人说,该院设置了“博物院—遗址区”展示参观路线,既以文物展览激发观众对盘龙城的兴趣和认知,又以遗址展示让观众亲临现场,加深对盘龙城文化的认同。

此外,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将科技创新落在实处,打造全场景智慧文旅,以科技手段“复活”古老文明,提升“云服务”水平。近年来,该院搭建了智慧博物馆、考古数字化管理平台、AR智慧导览、遗址全景展示、数字展厅等多种智慧平台,大大提高了博物院工作质量,也丰富了公众参观的互动新体验。

在与公众的互动上,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紧抓“公共考古”和“盘龙城文化”两大主题,开发线上、线下多样化的社教活动。其中,“小小考古人考古盘龙城”系列活动,依托上千平方米的互动区,打造科学有趣的模拟考古体验,配合专业考古人授课、资深讲解员解读,形成囊括“田野勘探”“考古发掘”“泥条盘筑”等系列体验课程,成为武汉市知名研学品牌。

自2019年开放以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已围绕考古、制陶、商文明三个主题开发了8门社教课程,立足于以盘龙城遗址为主的商代文化,专注体现遗址类博物馆的特色,根据展览涉及的盘龙城考古研究史、盘龙城制陶文化及商代先民生活习俗等内容,开展相关课程和实践内容。课程制定了展厅参观—教室授课—探方发掘流程,授课内容经过考古专家把关,严格保证课程质量,做到寓教于乐,“学有所得、玩有所乐”。根据不同受众、不同需求开展节假日特别活动、亲子益智类活动、及“童心绘城”“尨尨家的宝贝”“我心映我城”等常设性教育项目。

为进一步挖掘学术深度、拓宽阐释广度,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推出“盘龙城论坛”,定期邀请考古文博专家为观众带来最前沿、最权威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开讲以来,每期座无虚席,线上直播热度颇高,引发文博爱好者广泛关注和参与。

致力于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宣传盘龙城文化,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以“互联网+博物馆”理念,实行“两微为主、多线发力、全面解读”的多渠道宣教策略,各渠道线上科普栏目广受好评,吸引不少忠实粉丝。

据介绍,下一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拟将李家嘴贵族墓葬区、小嘴铸铜作坊区等作为展示提升的重点,活化历史场景,真实、科学地呈现盘龙城遗址本体展示内容,力图更生动全面地向公众阐释遗址的文化内涵。


2022年11月3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融入百姓生活 让文化遗产保护惠及于民

↓ ↓ ↓ ↓ ↓ ↓ ↓ ↓ ↓

责编:陈晓悦
举报/反馈

文旅中国

58万获赞 27.6万粉丝
传递权威文旅声音,带您体验诗和远方!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