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成都日报

《草鞋县令》剧照

在宫娥彩女簇拥下,陈巧茹以雍容华贵的风韵,一步一步走进百花亭中的《贵妃醉酒》

《中国有川剧》化妆间的青年川剧演员

9月15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与四川省川剧院联合打造的川剧《草鞋县令》,为四川捧回阔别15年的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主演陈智林难掩激动,“川剧是四川的一种特殊文化语汇,很高兴能够在全国文化大舞台上,找到我们自己的绽放点。”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川剧有着独特的艺术品貌与个性,那一唱一吟、一招一式,有情有感、有滋有味,尽显文化质地之厚、底蕴之深。四川于1982年提出“振兴川剧”,川剧《草鞋县令》捧回“文华大奖”,这无疑是给一代代川剧人坚守和传承的最好回馈,也同“振兴川剧”的大趋势高度契合。

在“振兴川剧”的第40个年头,川剧在变,你对它的认知变了吗?

戏曲“出圈”烛照当下

川剧之美,美在何处?川剧之魅,又魅在哪里?

“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 川剧的古老丰富,可见一斑。这个有着300余年历史的地方剧种,自诞生伊始就打上了蜀地风土人文的深刻烙印。著名词曲理论研究学者、戏剧史学者任半塘先生在《唐戏弄》一书中评价:“蜀戏冠天下。”

1982年,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的口号,“敲响了振兴戏曲第一钟”,也成为全国戏曲界振兴行动的发端。40年弹指一挥间,和“振兴川剧”口号一起叫响全国的,有《死水微澜》《变脸》《山杠爷》《易胆大》《巴山秀才》《四川好人》《欲海狂潮》等一批批盛演不衰的精品剧目,还有魏明伦、徐棻等剧作家以及晓艇、刘芸、陈智林、陈巧茹等次第盛开的20余朵“梅花”。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戏曲“出圈”的文化审美效应愈发强烈,正不断尝试突破固有的呈现方式,满足观众对传统文化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草鞋县令》正是近年来川剧以创新求艺术创作突破的写照。剧中,纪大奎一路修为,一路完善,从2018年12月首演以来,剧组也在70余场巡演中不断磨戏。导演査明哲以苏东坡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为题眼,将廉吏清官的故事升华到“为民做实事才是安身立命之本”的深邃主题,打破连接历史与当下的审美时空,提升全剧格局和人物的境界,惊艳四方。回溯从作品到精品的一步步蜕变,表演艺术家陈智林感慨:“不管是15年前获得文华大奖的川剧《易胆大》,还是今天的《草鞋县令》,都彰显了四川这方水土养育的四川特色文化、四川特色表达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我认为川剧精品,能带给观众真实的情感提升,能让观众感受文化给予的力量。”

“很显然,戏曲以情动人‘出圈’往往意味着,在古今交汇的情感落点上,为戏曲注入更多的当代人文情怀、正向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力量,以烛照人性美的方式,使观众能够与戏曲人物共鸣共情,与戏曲内蕴的文化精神达成一定共识。”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曾澜认为。

更多川剧+,长在观众审美点上了吗?

过去,戏曲的打开方式是倡优百戏、角抵参军,是元人杂剧、明清传奇,是中国人独有的乡愁美学。但现在有些年轻人说不理解戏曲一分钟才唱出十几个字,为什么以前的人这么喜欢听?中国戏曲过时了吗?

在著名剧作家、三度“曹禺剧本奖”获得者余青峰看来,戏曲本来就是与时俱进的艺术。比如这两年爆火的直播,催生了一个个戏曲网红,收获了巨大流量,此类市场探索,让古老的戏曲艺术,有出路、有盼头、有“造血”功能。《2022抖音戏曲直播数据报告》所示,抖音平台覆盖戏曲剧种超过300个,在2021年内戏曲直播超过80万场,累计观看直播超25亿人次。“有流量,更应有文化含金量。戏曲直播只是个手段,通过直播走红的戏曲人,切记需老老实实回到排练场,创造经典形象,打磨经典唱段,把线上粉丝吸引到线下剧场,再将新创内容传播到线上,形成良性循环。”余青峰表示。

如何吸引更多人来看戏,让更多人爱看戏?戏曲回归市场路径的创新不断在拓展,越来越多的“戏曲+”,成为戏曲圈粉,赢得观众的重要手段。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的《惊·鸿》在B站2020年跨年夜晚会上成为“天花板”;去年河南卫视的“七夕奇妙游”中,用昆曲《牡丹亭》、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豫剧《白蛇传》的经典唱词,融合水袖舞等戏曲绝活,迅速成为爆款;正在CCTV-3热播的戏曲文化节目《拿手好戏》,“研学+创演”的模式,持续收获口碑与热度……

在四川,戏曲新玩法也跃入更多观众的视野,大热电视剧《伪装者》和《天衣无缝》的编剧张勇,打造的谍战川剧《天衣无缝》,进行了舞台化川剧化的创作与新编,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两朵“梅花”王玉梅和王超的演绎,让故事“更加精彩,悬念重重,谍影重重。”成都市首届“蜀戏冠天下”川剧晚会,川剧与现代舞、川剧与流行音乐、川剧与数字技术多种跨界融合,让人感受到川剧活泼的生命力。当川剧遇上意大利歌剧,当杜兰朵遇上图兰朵,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改编自《一千零一夜》之《图兰朵》的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在结尾处巧妙融入由男高音演唱的意大利歌剧“今夜无人入睡”,中西合璧别开生面。全息投影之下,3000年古蜀文明穿越时空,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的金面具与川剧变脸绝活之间的文化脉络历历在目,巨大的全息金面具与川剧脸谱震撼出屏那一瞬间,观众惊呼:实在没想到川剧也可以这么燃!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曾澜认为,戏曲跨界表现为更加自由的个性化创作、更为开放的互动观演空间和更具多样性的审美风格,贴合了当下趋向于多元化、视觉化、娱乐化和碎片化的大众审美需求,因而能极大地开发潜在的戏曲受众,是把戏曲重新拉回大众审美视域中心而做出的创新性探索。

戏曲“火”起来“潮”起来,传承有我

戏曲艺术,需要传播者,更需要传承者。只有让戏曲文化“火”起来“潮”起来,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进来。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巧茹介绍,通过加大对川剧艺术的研究传承、人才培养、创作展演、推广普及等举措,薪火相传。“就拿我们川剧院来讲,从小学、高中到大学,每一次进校园我们都要做很多工作。比如展示传统、唯美的音乐脸谱,要结合孩子们的兴趣点,进高中,就要把艺术和历史结合,让他们在观赏戏曲的同时,学到更多知识。进大学,要更多考虑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促进以川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振兴与传承,“我们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陈智林还表示,未来《草鞋县令》将开启新一轮全国巡演,并力争引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教学实战课堂”,“现在川剧系学生有将近300名。只要有人,就有根有魂,就有发展的一种潜在的基因和能量。”

四川卫视上月初收官的文化综艺《中国有川剧》扮演起了连接川剧、演员与观众三者的枢纽角色。26位入围选手来自巴蜀各地,主攻不同行当,各个身怀绝技,有出身梨园世家的小花旦,有古灵精怪的“00”后,有举办过个人专场演出的“老戏骨”,还有戏路宽阔的“多面手”,他们心里早早埋下了热爱川剧的种子,正是川剧新力量的典型代表。评论认为,台前的高光表演与幕后的勤学苦练,《中国有川剧》盘活了整个川剧演员的创作热情与表演活力,以实际行动传递出川剧有新人、川剧有新作、川剧有传承的积极信号。

妆得新容颜,再唱杨柳枝。让观众真正爱上戏曲,回归到剧场,回归到戏曲的美学精神世界,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也激励着川剧人和更多戏曲人不断地创新探索。

举报/反馈

人民融媒体

8229万获赞 110.5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