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量子教育精品课程《解读消费者行为心理与营销应用》。
课程老师:朱玺,原麦当劳中国区全国市场总监。
大家好,我是朱玺。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消费者想购买一个产品,肯定是出于某种动机。
那消费者是如何产生这个动机,以及如何做选择的呢?
很多人认为,人们购物时一般分为两种思考方式,感性和理性。
购买快消品、生活用品、餐饮等等价格较低的产品时,会用感性的思考方式,也就是喜欢或者不喜欢来做决定。
当涉及到重大支出,比如买房、买车、保险、投资时,就会用理性的思考方式,权衡利弊再做决定。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我们看下学者是如何分析的。
1.购物会产生愉悦感
首先,大脑是如何感知价值的?
经济行为的生物学观点认为:当个体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物体时,大脑就分泌某种激素,产生愉悦的感觉。
这里的价值不一定是金钱,只要对自己有利的都是价值。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你购买了一件衣服、一双鞋时子,是不是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
2.自由意志并不存在
《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说:自由意志其实并不存在。
因为人是一种感性的生物,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源自情绪和感性,做完决策以后,理性才会对这个行为给予满意的解释。
3.快思考、慢思考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曼教授,在《快思考、慢思考》这本书中也提到了一个观点:
“当人类进行决策思考时,通常会用两种系统来启动思考过程。
第一种是快思考,基于自身生活经验和情感作出判断。
第二种是慢思考,用理性和客观的视角去思考,希望尽量做出精确无误的判断。
这两个系统放在一块,快思考总是会快一步的。
所以,当人们需要决策的时候,会先用快思考做出决策,再由慢思考告诉自己,我刚刚的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也就是说,人们没有一个决策是基于理性客观做出的。
关于这个决策路径,我们可以用一个模型来表示。
首先,我们对某种现象产生了知觉,知觉诱发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
问题存在,就会产生需要,有需要就会形成解决的动机,有了动机就有需求。
有需求就会有态度,而态度会受到经验、学习的影响,再综合其他外在因素,最后做出决策。
举个例子,有一位体重过重的女士,看到满大家都是苗条的身材,知觉就会让她意识到一个问题,她体重过重了。
出于改善体重的需要,就引发了她的动机。
不管她后来做什么决策,在产生动机的瞬间,就已经形成了做决定的偏好。也就是快思考已经有了答案。
后面的决策过程,只是以理性的方式告诉她自己,她的决策是对的。
那她可能会做哪些决策呢?
比如,她可以通过医美抽脂来改善体型,或者去健身房买课健身,再或者购买代餐。
这貌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其实在大脑里只是一瞬间。
而营销的作用就是,让品牌长期存在于消费者的脑海中。
消费者一旦产生动机,我们就能成为他脑海中的一个选择,就有机会转化成为顾客。
影响消费者认知的策略有很多,可以行业属性、商品形态、用户特色、市场承受度等等所有外在的、动态的原因,选择合适的策略。
1.影响认知的3大策略
①认知冲突策略
认知冲突策略,是在创造颠覆性的认知。
比如,很多年轻人会长面泡,大家都会下意识认为是皮肤太油了,就会选择用控油的洗护用品做清洁。
其实不是,面泡反而是缺水造成的。品牌方就要不断地告诉消费者,你的理解是不正确的,长痘痘恰恰是因为缺水。
牙刷也是一样,品牌方也会告诉消费者,你刷牙的工具不对,电动牙刷比手动牙刷刷得更干净。
②凸显问题策略
凸显问题,也是诱导消费者采取行动的一种方式。
比如,品牌方告诉消费者护肤保养要趁早。25岁以后,皮肤就会开始老化。如果25岁开始保养,皮肤就会维持在25岁,如果35岁开始,就会维持在35岁。
所以,现在女性的保养时间提前了很多,这种现象在亚洲尤为明显。
③利益引导策略
比如,人老了以后,就会关节酸痛、行动迟缓。为了缓解老化问题,人们就会愿意去了解、购买保健品。
其他像房地产、投资理财产品也是一样的。
总的来说,中国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消费的主力人群基本都脱离了基本的生存需求。
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要重点考量“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上层,比如情感归属、自我实现等需求维度。
2.拼多多如何扭转认知?
为了更好理解,接下来我们重点探讨一下拼多多的案例。
早期的拼多多面临一个问题:用户数量很多,但质量很差,商品质量也差,难以吸引高质量的用户。
这个问题其实淘宝也遇到过。当时淘宝采用了双平台策略,成立了淘宝商城,也就是后来的天猫,用来做用户分层。
拼多多则不同,采用的是用户升级策略,改变消费者的印象,吸引更多优质用户。
从2017年开始,拼多多开始跟大量的优质综艺节目合作。
据统计,在2017-2018两年间,拼多多共合作了18档综艺节目,包括《快乐大本营》、《极限挑战》、《奔跑吧》等等。
内容方面,拼多多不仅仅是做广告露出,还把产品植入到综艺节目当中,如利用拼多多购买需要的商品。
从不同综艺节目的场景设置,让消费者直观看到拼多多跟生活的贴合度,从而达到改变印象、吸引优质用户的目标。
大规模的投放,当然也带来了很好的结果。
从百度搜索指数看,2017年,拼多多日均搜索指数大约在两万多,到了2019年,这个数据甚至达到过一天10万。而2017-2019年这3年间,拼多多也保持每年新增4、5千万用户的增长势头。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品牌是可以通过合适的打法,投入一定的资源来扭转消费者印象的。
3.不同时代的消费者决策
那么,不同的时代,消费者的决策会有哪些变化呢?
①裙摆效应
有一个词叫做裙摆效应,是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提出来的,主要是说经济越不景气,女士的裙摆越长,经济越好,裙摆越短。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因为当经济萧条时,人们的心思都放在更基本的民生需求上,无心打扮自己,穿着也就偏向保守。
②口红指数
有趣的是,2000年前后,雅诗兰黛提出了“口红指数”的概念,经济越不景气,口红的销量越好。
雅诗兰黛发现:即便是在经济萧条,女性消费者也想让自己光彩照人。因此,女士会减少去SPA馆和高级餐厅的次数,但会补偿性的购买口红。
两种效应看似冲突,实则各有各的时代背景。
不同时代的消费者,在面对宏观环境变化时,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4.国潮崛起
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本土品牌在巴黎时装周、意大利时装周开过服装发布会,把中国特色跟时尚产业做了很好地结合。
还有大家很熟悉的故宫,也在文创周边上添加了很多文化元素。这些动作,都大幅提高了国内消费者对国潮的接受度。
那么这些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商品即国潮,为什么会流行呢?
①消费主力变化
据尼尔森在2018年的调研报告显示,90后以63%的占比成为中国市场的消费主力。而90后看待国潮,跟老一辈可能有不同的观点。
②国家政策导向
近些年,国家大力倡导振兴中华文化,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业。
③文化自信觉醒
70后、80后成长过程中,国产品牌相对外国知名度不高、产品质量也稍有不如,导致他们对国产品牌不够信任。
而到了90后、00后,这个现象已经大有改观。
④国货颜值提升
新一代的国潮品牌,更加注重颜值,融入中国元素时也更有创意和格调,大大提升了消费者对国潮的接受度。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何营销才能改变消费者的认知,其实通过拼多多和国潮可以总结出两个观点。
拼多多:单一品牌可以通过营销手段扭转消费者的印象。当然,要形成一股社会潮流,需要更多的资源。
国潮:让不同的资源产生交互的影响,也可以改变消费者的认知。
我们可能常常面临一个问题:原本只是随便逛逛,最后却不自觉就下了单。
这种不自觉是怎么产生的?
前文提到快思考和慢思考,其实就是商家通过一些心理效应,让消费者使用快思考做出了购买行为。
1.激发效应
激发效应是说,让消费者看到你提供的商品信息会产生某种冲动,从而激发了购买欲望。
最常见的就是打折。商家用一个突破消费者认知范围的价格,提升购买冲动。
比如,一双鞋的标价一般是几百块,突然有一天变成几十,即便很多人原本不想买,也肯定忍不住要试试看。
像在拼多多,或者淘宝的“双十一”,就会看到很多激发效应的应用。
2.互惠效应
互惠效应是指,商家跟消费者共同投入来达成销售转化。
比如餐饮行业和电商行业,商家都会用优惠返还的形式,邀请消费者拍照分享。
3.诱饵效应
诱饵效应常见于服装、餐饮、电商等行业,像买服装送饰品,满减满赠等等。像充值卡,在SPA馆、健身馆都比较常见。
移动互联网时代,诱饵效应就应用的更大胆了。很多商家会通过免费的模式吸引消费者,再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变现。
4.稀缺效应
稀缺效应,也可以说是饥饿营销。
当然,这个效应的普适性不强。不是任何商品都适合使用饥饿营销的。
它主要可以应用在低频高价的产品当中。比如,奢侈品、珠宝等等。
当然,其他特定的产品也可以用。像上海外滩就有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平均客单价上千块。即便是这样,也要提前3个月预定,因为这家餐厅每次只服务10位客人。
5.锚定效应
消费者本身对常见商品都是有心理价位的。
一旦商家提供的价格,跟消费者的心理价位有较大差异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像“618”、“双11”等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就是让原价跟现价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以此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
6.引导效应
引导效应,就是引发消费者的联想。像健身房、美妆、金融等行业都会利用引导效应。
比如,大家都是想要身材匀称,身体健康,才会健身房。
但从现在到好看之间,需要一个周期。不可能说,你今天去了健身房,明天就会变成想要的样子。
所以,健身房的套路就是,贩卖一个你可以实现的梦想,引导消费者去设想梦想实现后的场景,从而为此买单。
7.价格效应
价格效应,往往跟季节或者特定区域有关,比如有些区域的商品就是会卖得贵。
像高铁站、机场里面的商品,一般都会比市区卖得更贵。三亚的酒店冬天也会比夏天更贵。
8.重复效应
重复效应,其实就是强迫消费者记住品牌。事实证明,记忆确实有助于消费者形成品牌认知。
当然,重复效应用得好,就是成功的营销。用得不好,就是疲劳轰炸。想必大家在保健品、快消品等行业,都见过相关的广告。
9.群体效应
群体效应,利用的是社会证明原则。大家潜意识里认为,群体有回应的商品肯定是好的。
比如,很多店铺开张时,会花钱雇人排队,制造人潮效应,吸引更多消费者加入其中。
网上店铺的刷单行为也是类似的。
除了以上的效应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效应。
这些效应没有线上线下的限制,可以应用在不同行业、不同商品里面,也能在同一个商品的营销中重复利用几个效应,也可以在不同时期反复使用。
但这些看似简单的效应,真正用好的品牌却屈指可数。
举个例子,香港麦当劳曾做过一个营销案例,叫开心乐园餐。
这是一款儿童的产品,一个餐盒里面有食物、有饮料同时还有玩具。
麦当劳大约每4-6周会推出一个营销主题,每一周餐盒里的玩具都会不一样。
就是这样一个利用诱饵效应的营销活动,让香港麦当劳在消费者心理、社会乃至财务层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尤其是那一年的2月份,麦当劳把卡通人物“史努比”变成28个造型放在餐盒里。每天消费者打开餐盒,都是不同造型的史努比。
当时香港的小朋友,即便自己没空买,也会嘱托家人排队购买。买来以后,食品放在一边不吃,只要那个玩偶。
当然,这次的成功并不仅仅靠利用了诱饵效应,也离不开事先精心的策划和实时的宣传。多方联动,才引发了消费者的哄抢,实现了非常满意的促销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