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承
在今天浙江省开工的一系列重大项目中,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西部通道工程(简称“扩大南排西部通道”)凭借其巨大的“脑洞”成功引起了涌金君的注意。
这个项目,要在地下55米深挖一条“高速路”。这条路总长度仅有17.63km,投资量却达77.9亿元,相当于每公里单价约4亿元。
神奇的是,这条路不走人也不通车,只通水。不是什么金贵的水,是平原河网的涝水。
浙江为何斥巨资,修这条排涝的“水路”?
01
还得从地图说起。
杭嘉湖平原地处太湖以南,钱塘江和杭州湾以北,天目山以东。属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米左右。地面形成东、南高起而向西、北降低的以太湖为中心的浅碟形洼地,区域内河网密布。
受地形地势影响,该区域的排水方向是向北汇入太湖、向东汇入黄浦江。每到汛期,山脉暴雨汇流至杭嘉湖平原,仅靠太湖和黄浦江这两条泄洪通道就明显不够了,杭嘉湖平原地区的水流无处可去,继而发生严重内涝。这样的情况古已有之,涌金君在《省委领导牵挂的项目,今天开工了!》一文中曾做过详细阐述。
怎么办?眼看涝水北排、东排无望,敢想敢干的浙江人开始另谋出路。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北水南排、低水高走”,通过建立一系列孔门闸站,将洪水往南排入钱塘江和杭州湾的“南排工程”设想逐步形成。
后来经过不断的论证、考察、调研,直到70年代中后期,终于在嘉兴海盐,率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周边十来个县市的30万民工浩浩荡荡到海盐集合,30万大军徒手开挖长山河,一期就挖了42公里河道,随后民工们又铁锤叮当、“劈山填海”,一路扫尽“拦路虎”,建成了长山闸,杭嘉湖南排工程至此一举改变历史。
据说当时整个嘉兴地区各行各业纷纷支持这项民生工程,甚至把供销社都搬到了工地上,就地供应各类物品。
从此以后,南排工程在杭嘉湖平原多个点位开展。
如今,嘉兴已陆续建设了长山闸站、盐官上河闸、独山闸等5个主要口门枢纽,在抵御1991年、1996年、1999年梅雨洪水以及2009年“莫拉克”台风和2013年“菲特”台风等洪涝灾害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杭州则开展了三堡和八堡2个泵站建设,有效缓解了杭州市城北片区排涝压力。
02
随着城市逐渐扩大,排涝要求也不断提升。
这次上马的扩大南排西部通道的南北线项目,主要是为解决杭州运西片区的平原排涝问题,并减轻下游杭州主城区压力。
当然,我们这次不会再召集30万人徒手挖明渠了,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当超前的方法——通过地下深隧抽水排涝。
深隧,有多深?
目前大部分地铁和电缆等项目是挖到地下20至30米深,为了避开这些错综复杂的地下工程,这条高速水路,则还要往下再深入20至30米,难度可想而知。
据说,这个想法在十三五期间就被提出,但由于难度太大,且在全国史无前例,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反复调研、选址、论证,直到今年年初才真正确定下来。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期间国内所有擅长“打洞”的权威专家、院士,包括钮新强院士、龚晓南院士、吴志强院士、胡春宏院士等都曾齐聚杭州,一起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得出的可研结论是:工程是解决城西防洪排涝问题的关键手段,唯一可行途径,工程方案布局合理,风险可控。
从示意图可以看出,一条红色Y型的高速水路从城西延伸至九溪出水口,本次先行实施的是南北主干线工程(实线部分),通过抽水泵站,可以将城西的涝水经过地下深隧抽排至钱塘江。
这条水路设计排涝规模在250m/s,相当于15个小时抽干整个西湖的水,紧急情况下最高流量还能提升至300m/s。
浙江省水利厅计划处相关负责人告诉涌金君,项目完工后运西平原范围内科创大走廊、云城及西湖、拱墅区排涝标准可从不足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
顾家桥港进水口效果图03
从造价来看,这条高速水路确实贵,但它守护的是“淹不起”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在1996年和1999年的梅雨季以及“罗莎”“菲特”台风期间,杭州城西分别经历了四次大洪灾,仅这四次的损失就接近100亿元,如果和如今杭州城西的经济体量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按照工程的排涝能力,如果再遭遇1999年梅雨季的极端情况,也可以有效降低水位0.09至0.44米,直接受益人口约88万人,直接受益面积约213平方公里。
此外,这条高速水路也并非只在洪涝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
在平常,这项工程可以利用钱塘江与城西河网存在的水位差,通过自流把钱塘江优质水源引入杭州城西区域,通过这样的水系流动能够有效地提高河网自净能力,继而促进杭嘉湖地区水生态改善。
举报/反馈

浙江日报

1901万获赞 105.4万粉丝
最具权威的浙江第一新闻服务平台
浙江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