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国教育报》的邀请,暑期领读了一本有关认知心理学的专业书籍——《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起初,我以为这本书的内容不算太难,老师们只要认真阅读就能理解概要。所以,我在领读时没有逐章解读,而是结合教师的实际需求,联系相关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凝练核心要点,从“思维的内在机制”“专家是如何思维的”和“如何成为专业型教师”三个方面作重点剖析和阐述。希望能对老师们阅读起到引领、深化、拓展和巩固的作用。

在领读过程中,发现不少老师在理解文本上还是存在困难。具体表现为:难以从整体的角度抓住文本要点,对一些关键概念吃不透,就知识谈知识,无法与自己教育实践相联系。

为什么对比较简单的专业书读不懂呢?《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习》一书提出,思维的发生需要三个要素:一是环境;二是工作记忆,即思考和思维的区域;三是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按照这本书中的观点分析可知,一线教师的长期记忆中缺乏认知心理学的事实性知识。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知识储备越丰富,理解就越游刃有余;事实性知识越匮乏,理解就越困难。但事实性知识也是经由学习而来的,在事实性知识缺乏的情况下,如何能读懂文章?这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

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包括环境和长期记忆中的过程性知识这两个方面。

要读懂专业类书籍,首先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阅读慢下来。慢,一方面指阅读的速度不快,另一方面指阅读的心境安宁。要让阅读慢下来,一是选择能让内心安宁的空间,如果环境杂乱,声音嘈杂,心思就容易杂乱,精力就难以聚焦到文本上。哪怕眼睛盯着书,也容易走神。二是保证有较长的阅读时间,一般以两小时为宜。“咬文嚼字”是需要时间的,阅读时间太短,不利于深入思考。

说完环境,看过程性知识。所谓过程性知识,在这里指阅读的方法。缺乏学术训练的老师,习惯采取消遣式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的具体表现主要是:阅读速度快;喜欢阅读感兴趣的书籍或者书籍中的感兴趣之处;对不懂之处或“想当然”猜测,或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或“绕道而行”;习惯“我注六经”,而不是“六经注我”。这样的阅读方式,适合阅读新闻资讯、小说诗歌、网络信息等大众化的信息和知识,不适合阅读专业书籍。以消遣性阅读的方法来阅读专业书籍,相当于拿了一把普通“切菜刀”去砍“牛骨头”,不是“骨头”太硬,而是“刀”用错了。

教师专业发展要用专业阅读的方法。专业阅读是以提高教育素养、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阅读目的,根据自身需求(而不是兴趣)选择书籍,采用批注、画思维导图等方法反复咀嚼,反复品味,与文本反复对话,意图透彻理解文本内容及形式的阅读过程。专业阅读是一种慢阅读、深度阅读、主动阅读。

首先,专业阅读是一种慢阅读。清代理学家陆珑其说:“欲速是读书第一大毛病,功夫只在绵密不间断,不在速也。”与消遣性阅读不同,专业阅读不片面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有时,阅读一篇千字文章,字斟句酌,需要数小时;有时,为透彻领会一个概念咬文嚼字,也需要花费一个早晨。实际上,慢,就是快;快,往往是慢。啃读一篇专业文章虽然慢,但由于真正领悟了概念和原理,理解力得到提升,在阅读其他同类文章时,速度就会很快。

其次,专业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为何要深度阅读?叔本华说:“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是否是深度阅读,与阅读的文本关系不大,主要指阅读参与深,阅读领会深。教师带着提升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需求,阅读有适当挑战的文本。或在自读中孤独静默,凝神聚思,反复品味,感受“心流体验”;或在共读中对话交流,思维碰撞,茅塞顿开。在深阅读过程中,教师经历了丰富的思考体验、情感体验、价值体验和审美体验。

再其次,专业阅读是一种主动阅读。主动阅读是指教师带着问题全方位探究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不仅“倾听”文本表达了什么,还要用审辨式思维与文本对话。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看书不能光有信仰而无思考,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阅读一本书,我习惯于问几个问题: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是什么?这本书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对这个问题其他学者是如何理解的?作者提出哪些新的见解?作者的见解对我有什么启发?

在阅读的不同阶段,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在阅读前,可以提问:阅读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本书主要写了哪些观点?这本书是如何阐述这些观点的?书籍中每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阅读中,可以发问:我过去是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的?作者的观点与我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作者的观点对我有哪些新的启发?自己原有的观点有哪些需要修正?阅读后,可以提问:如何将这本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会有怎样的效果?如果自己来写这本书,会如何写?这本书中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哪些需要删减?正是在这种不断追问中,我们才能逐渐抵达文本的深处,与书籍对话,与自我对话。

要掌握专业阅读方法,首先要意识到专业阅读的价值,其次是明白什么是专业阅读,以及与消遣性阅读的区别。而最重要的是“做中学”,即采用专业阅读的方法来阅读。事实上,这一点正是大部分老师专业阅读匮乏的主要原因。从“知道”到“做到”,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而只有“做到”了,才算名副其实的“知道”。独行快,众行远。对于普通教师而言,加入《中国教育报》组织的暑期共读营这样的专业阅读共同体,由专家学者导读,有一大批同伴相互激励,相互影响,就是提高专业阅读能力门槛最低、效果最好的方式。目前,国内兴起许多专业阅读共同体,呈现出勃勃生机,是互联网时代教师自主成长的新模式,正成为促进教师高质量发展的“孵化器”。

(作者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02日第9版

作者:郝晓东

举报/反馈

中国教育新闻网

49.5万获赞 14万粉丝
全 天 候 中 国 教 育 报
中国教育报刊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