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莫言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之前就获得了诺贝尔奖项,在一次致辞过程中就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自己小时候家庭经济条件非常的贫穷,连吃一顿饭都是一个奢望,在中秋节的时候难得吃了一顿好的,虽然每个人只能够分到一碗,可是依然会觉得有一些满足和开心。就是就来了一个老乞丐,当时看到这个老乞丐非常的可怜。
因此就决定来到厨房拿了一些红薯干,但是这个老人就非常的生气,你们家在吃饺子,为什么让我吃红薯干?
原本一家人很开心的吃饺子,却被这一个老乞丐指责,也会觉得非常的生气。
可是这个老乞丐正地有声义正言辞,就好像一直站在道义的制高点。
莫言听了这一些话,总会觉得有一些不对劲,可是天生爱思考的他并没有选择将老人赶走,而是把家中仅剩的饺子端给对方,一直都在思考,老乞丐的话,这其实就是道德保家,是一个扭曲的道德,是错误的道德。
心理学家在经过分析之后会发现坏人真的永远要比好人的心理更加强大,这中间的原因也是非常简单的。
当一个人在做了好事之后,人们希望能够悬崖勒马,改过自新,良心会受到谴责,可能会一整天都在自责之中,但是也并不能够一概而论需要分多个不一样的情况。
第1种人是因为内心的善念,还没有完全的失去,因此就可以改过自新。第2种人已经彻头彻尾成为一个坏人,永远都只会自我安慰,自欺欺人会为自己开脱。
这三种人从小就会形成一个比较错误的价值观,总会有一些错误的事件,依然会觉得是正确的,就比如说这一个文章中的老乞丐一样。
希特勒当年的暴行,让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邪恶化身,是一个大魔头。
如果是第2种人在发动战争过程中会一直自欺欺人,努力的安慰自己,这是为了实现伟大的梦想。
如果是第3种人,那么无论做什么都是不奇怪的,因为在希特勒的眼中,屠杀犹太人就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决定,就好像是老乞丐一样。坏人永远比好人的心理更加强大,原因十分的简单。
到底什么才是坏人?到底什么才是好人呢?亚当·格兰特之前曾经写过一本书,在这一本书中就会从人际交易中的利益得失来有效的分成三种不同的分类,一种是给予者,一种是获取者,一种是互利者。
给予者始终都会乐于助人,会照顾别人的想法,获利者一般只顾着自己,永远都只会将自己的利益作为中心,互利者强调的是一种互利共赢,是一种平等交往。
是希望能够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换达成一个互赢的效果,而在当前的社会中,此类的人群出现几率比较高。
格兰特之前说过,虽然给予者会比较容易吃亏,被人利用之后随时都有可能会被抛弃,也会陷入到低谷中。
但是仔细观看能发现地位比较高的这些人,一般都会存在着无数的给予者。比如在社会上一些最顶层的商人,每年都会捐了无数的钱,而这些钱全部都会给慈善机构。
能够有效提升公司的名望,还可以有效去帮助无数的贫穷家庭,这就能够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当然这一部分人也并非是怀揣着善心,而是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希望能够赢得更多的名誉。
对于上述的问题,不一样的人可能就会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回答。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则认为,在经过对比之后会发现坏人更容易获得权利。
是因为这类的人会拥有着比较大的野心,会拥有着较高的动机水平,为了能够成功,有的时候就会不择手段,好像更容易能够有效获得权利。
在此时,人们始终都会牢记一句话,坏人可以有效赢得战疫,但是却最终输了战争。
联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切事物全部都会在相互联系的大腕中,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其实都会是其中的一个小点。
当一个坏人在一次战役中获得胜利,自然就会沾沾自喜,在此时有可能也会因为一些节点而浑然不觉,在此时就可能会产生一些不一样的影响。
从心理学家这一方面来分析,一般坏人都会拥有着较强的心理能力,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始终都会以自我这方面为思考,然后就想出一些不一样的手段,所有的一切就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心安理得。
这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道德绑架,让人们会觉得好像自己做的才是错误的。
-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生煎包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举报/反馈

第一心理

528万获赞 104.4万粉丝
每天耕耘最实用、最有趣的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