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断你的腿,再给你一副拐杖,然后告诉你:没有我,你连路都走不了,所以你要懂得感恩。” ——鲁迅《华盖集·杂感》

情绪是一件难以捉摸的艺术,当你尝试去了解他时,会感受到他的优美。

和别的艺术相仿,情绪艺术亦有高雅低俗之分,高雅的情绪体验会带给自己及情绪受众以愉悦之体验。反之,低俗的情绪体验则会让人坠入情绪陷阱,产生不适。

“贩卖焦虑”一词出现由来已久,指一些公众媒体或个人通过文章、视频、线下交流等各种宣传方式,通过对人们关注的热点事件增加焦虑感来赚取利益。

在了解“贩卖焦虑”的概念之前,有些人会对“焦虑”这个词源本身产生误解。这些人通常无法把握什么是焦虑,极端情况下会造成两种情况——

即:本没有焦虑症而认为自己有焦虑症的,以及深陷焦虑困境而不自知的。

和人的喜怒哀乐一样,焦虑也是情绪体验,是正常的生理表现。正如人们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演讲的紧张情绪一般,焦虑和紧张也同为情绪表达。

与紧张不同的是,焦虑在症状上的表现比紧张更严重,比如:精神的高度紧张、坐立不安、有因或无因的惊恐等,严重的会影响人的正常生理规律,比如出现躯体性不适、出汗,失眠等症状。

焦虑症的表现行为有很多,也有很多的焦虑症患者是由于精神上的高度紧张造成的。因此,就会有人把紧张误认为是焦虑,认为自己应该接受系统的焦虑症理疗。

其实判断自己是焦虑还是紧张,方式很简单,就是自主判断自己的紧张是否在合理范围内,紧张是否造成了人的精神长期躁动,身体上出现异常的病理现象,且不能通过释放压力缓解的。

如果你本身没有病理原因,只可能说在情绪方面会有“焦虑倾向”,而不是给自己妄下“焦虑症”的断言。

现在,我们就能够评价“贩卖焦虑”这种行为,已经你有没有陷入到贩卖焦虑对象中去了。

首先,“贩卖焦虑”本身一词,就具有贩卖焦虑的特点。因为无论是哪种媒体的宣传和报道,都不会造成人的焦虑情绪。与其称之为“贩卖焦虑”,不如叫作“贩卖紧张”更为实际。

因此,“贩卖焦虑”本身一词,没有实事求是考量词语的用意和内涵,故意夸大事实,让人产生情绪不适以博人眼球的倾向,自身而言就是贩卖焦虑。

那么,如何判断你有没有被“贩卖焦虑”了呢?

这里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

当你偶然看到一个新闻报道时,虽说新闻里的内容和你并不相关,甚至是天壤之别,但是你依然会有持续关注这条新闻的动力,这就有被贩卖焦虑的可能了。

有人会说,我这个人性格就是热心,就是想要关注和自己无关的事,也乐意“被贩卖焦虑”,这种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从人的生理属性来讲,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他们很少会去关注别人是什么样的,除非这件事也牵动着自己的利益。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告诉一个流浪汉,只要选上总统,就会被别人瞧得起 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流浪汉会告诉你,他现在需要的只是一块可以充饥的面包。

所以,正常文字内容的作用,是可以丰富人的知识与情绪,但绝不可能让人产生紧张和焦虑。

如果你无意中感觉自己因为一篇文字报道,关注了自己本不应该关注的事情,那有很大的可能是被贩卖焦虑了。

而且,当你持续关注这件事情时,事件的报道还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些报道会一遍又一遍用共同利益的痛点去折磨你,以获取更多的流量收益。

遇到“被贩卖焦虑”怎么办呢?

一个字,跑!两个字,快跑!三个字,赶紧跑!

从贩卖焦虑者的目的来看,这些“焦虑贩子”就是想要通过更多人的关注赚取流量,贩卖紧张和焦虑,乐此不疲。

拒绝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被他们的买点吸引,或者意识到自己“被贩卖焦虑”后尽快逃脱。

这样,一方面避免了自己受到情绪影响,另一方面给予“焦虑贩子”负强化,让他们在以后的宣传报道中减少焦虑感和紧张感的贩卖。

当然,人之所以为人,是有合作存在,是有社会存在。人不能因为某些问题逃避社会,远离“焦虑贩子”也是如此。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社会新闻满天飞,信息化下人已经无法依靠自己的选择去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字内容了。这也就对避免遇到“焦虑贩子”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种情况下,就要学会加强自己的知识和阅历,用经验去判断这些内容是不是我需要的,如果不是,及时退出,不要沉溺其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世间万物都有选择与被选择的权利,但前提是,你要有的选。

关注我,洞察不一样的情感世界!

举报/反馈

白元昔

8.8万获赞 6541粉丝
白元昔老师,与您共同进步!
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