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湖晚报

  阅读亲情

  N张贵勇

  “孩子的成长关键期,父母一定要做对。千万不要和孩子渐行渐远!”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作者在与儿子的相处中被迫转身、躬身反省,思考一个孩子内心缘何发生变化,为什么与以往截然不同,又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他重新思考为人父母的意义,慢慢找到做父亲的门道,感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接受与儿子全新的相处方式,帮助儿子在青春期健康成长。

  《养育的觉醒》就是这位父亲陪伴儿子成长的记录,新近由湖南教育出版社、青豆书坊联合出版。作者张贵勇是一位记者,更是一位非常细心的爸爸。他根据孩子的成长历程——幼年期、童年期、青春期,选取当下极易引发父母焦虑的重要问题,讲述自己的养育经历、思考和自我成长,希望帮助更多父母及早做好准备,迎接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期。最重要的是,从育儿的焦虑中走出来,对何为成长、何为家庭教育、何为父子或母女一场,有更全面的体认、更深刻的觉知,将教育理念与真实教养经验结合,为父母提供科学可靠的育儿指导,将孩子心灵引向更高的精神世界。

  男孩想哭时,要不要强行“憋回去”

  生活中,我发现身边不少父母喜欢谆谆告诫自家的小男生:“男子汉要勇敢坚强”“动不动就哭鼻子很丢脸”“不要向别人说这说那”“男孩的感情要内敛”……对于性格偏内向的男孩,这些告诫应该说没有错;但对于天生活泼的外向型男孩,逼着他们去学高仓健,就不太对劲了。从我的切身经验来看,应该尊重孩子天性,鼓励他们自由表达情感,也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

  哭泣不过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不是错误行为。情绪到了,孩子想哭就哭出来,没必要苛责批评。与其不让孩子哭鼻子,不如关注孩子能否正确表达情感,如果能,他就是符合儿童身心成长规律的,做到了健康成长。在哲哲身上,我就发现了十足的“小棉袄”特征。他五岁时,一次我带他到小区里骑车,他让我在后面推一把,好滑得更远一些。没想到,我用力过猛,他一下子摔倒了,磕破了嘴角。看医院看过后,医生说刚出的下牙没有磕坏,问题不大。后来,我问他:“如果磕坏了新牙,你会不会怪爸爸?”“不会。”“为什么呢?”“因为,因为你是我爸爸。”那一刻,我真是眼含泪花,差一点被感动得哭出来。

  男孩也可以尽情表达情感

  哲哲能说出如此暖人的话,现在想来,与我们从小鼓励他表达自己情感、不刻意收敛情绪有关。在陪伴他的过程中,我和哲哲妈都不觉得男孩必须这样、不能那样,比如不能哭鼻子只能笑对一切。作为一个纯真的个体,孩子就该尽情表达,不必太在意社会中各种隐形的偏见与陋俗,更不必将过时的传统放在心上。而且,在幼儿期,男孩与女孩并没有太多区别,都有情感表达的需要,因此不存在男孩必须当绅士、女孩必须当淑女的规矩。传统观念中的一些做法,如认为孩子不宜话多,用餐时不能讲话,也许是出于尊重长辈的考虑,但显然有矫枉过正之嫌。

  其实,语言表达也好,情感表露也好,都是一种必需的能力。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变得越来越频繁,情感表达是否到位,能否与人共情,影响到一个人的幸福感,反映了基本的情商与社交能力,需要家长格外重视。

  学会表达情感,更是让孩子内心平衡的重要方式。很多抑郁症患者,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无法与外界沟通,不会或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久而久之在自我的世界里迷途。作为父母,要抛弃“男孩就要忍、就要克制”的传统观念,丢掉社会所强加的性别标签,支持孩子大胆、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

  父母要减少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之所以要减少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是因为时下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性别偏见依然根深蒂固。有的父母不让自己的女儿参加球类运动,认为那是男孩的专属;他们接受女孩跳舞,但只限于芭蕾舞、民族舞,对于街舞、桑巴舞等却不太能接受;一些父母看不惯自家男娃玩过家家,认为男孩喜欢花花草草、做针线活、研究化妆品等,都是大忌。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从儿童认知发展角度来看,幼年和童年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时期,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因此鼓励孩子做他想做的事,发现其中的乐趣和背后的原理,对未来的成长很有帮助。

  记得我小时候就对花花草草感兴趣,但我的父母对我养花并不怎么支持。好在隔壁的老奶奶很支持我,我从她那里要了很多种花的花籽,并在她的帮助下,学会了种花、施肥和管理。经过几天的努力,我种了一院子的花草,有对红、牵牛花、芍药、月季、高粱花、蚂蚁菜花等,从萌芽到破土,从春天开始一点点拔节,到夏天时百花齐放,看着让人满心欢喜,这些都成为我美好的童年回忆。

  传统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的角色标签,正随着观念的开放、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大可不必守着传统的性别观念,应着眼于孩子的兴趣与潜能,鼓励孩子学会表达情感,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例如,有的孩子比较爱说,父母不妨让孩子多体验跟播音或说相声有关的活动,进一步激发他的表达热情,提升表达的准确度。有的孩子如小时候的我一样,喜欢种植和养殖,那他没准能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真练就非凡的技能,成为专家,进而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

  宽松家庭环境更能给孩子安全感

  认可孩子的特点,对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给予充分支持,不仅能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特长,也有助于他们接纳自己。这一点在图画书《威廉的洋娃娃》中就有着很好的体现:小男孩威廉喜欢打篮球,也喜欢洋娃娃,但他的父母和哥哥都不喜欢他这一点。唯有奶奶支持威廉,并满足了他的心愿,给他买了一个漂亮的洋娃娃。奶奶告诉家人这样做的原因:喜欢洋娃娃的孩子,知道怎么抱孩子,怎么喂孩子吃东西,慢慢就能学会做一个好爸爸。所以,我们要改变对孩子尤其是男孩情感表达的传统认知,宽容地看待孩子的“不足”与“另类”,创造充满包容心的、和谐沟通的环境,孩子会更有安全感、幸福感,更爱表达,更专注于自我,进而绽放更大的生命力。

  对于哲哲,我其实很少否定他的想法。遇到我觉得很奇怪的事,就问他这样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他也乐于跟我分享心里的话。总体来看,他幼儿园和小学的多数时间很快乐。记得他上一年级时,一次我偶然看到他的一道作业题,要求用“我爱……”造句,他写的是“我爱我的家”。

  教育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尊重孩子的天性,全身心接纳孩子,亲子之间明确地表达爱、交流爱,孩子更像孩子,家更像家,我们也能感受到更多的岁月静好。

  父爱的四张面孔

  孩子上了中学,为什么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父母的教育方式应该如何调整?我们是否只能静观其变,以不变应万变?

  自从儿子哲哲上了初中后,家里父慈子孝的氛围似乎一夜间不见了,他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最明显的感觉是,原来那个主动、热情、爱跟我说这说那的小家伙,不再唠唠叨叨,反倒是经常会陷入沉默。问他是否有什么与我们分享的,他也总说没有。

  以往,给他布置一些任务,比如收拾屋子、洗碗等,他都能很好地完成,现在,他多以作业太多写不完为由拒绝,甚至有点不耐烦,让我们吃够了闭门羹。有时候,在学习和生活上,我会给他一些自以为非常中肯的建议,他多半不领情。推荐他几本跟学习有关或人生励志方面的书,他往往翻都不翻一下。一开始,我吼他几句或者对他的交流态度表达不满,还有点效果,后来屡屡遭遇硬抵抗,再吼他,会遇到更为顽固的抵抗,最终陷入死循环,相对再无言。这让我极其受挫,狼狈不堪。为此,我也做了反思,采取了措施——阅读相关书籍、与师兄交流等,来调整与他的沟通方式,才算慢慢走出对峙期,缓解了紧张的家庭氛围,与哲哲重新建立起正常的关系,恢复了每天互道“晚安”。但也不排除偶尔再次对峙,陷入新的冷战。

  实际上,不少家庭在孩子升上中学后,都出现了亲子关系骤然紧张的情况,有的亲子冲突不激烈,持续时间也比较短暂;有的则非常激烈且旷日持久,甚至出现媒体所报道的让人痛心的极端事件。其实,看似偶然的亲子冲突,内在有着一定的必然——不只是因为孩子进入了所谓的成长叛逆期,更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依然在用老眼光看待成长变化中的孩子,依然在用孩子小学阶段采用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已然长大的孩子。父母的执念深处或强大的控制欲背后,其实有着对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顺从、乖巧的反感,有着对自己权威被撼动的不安,以及对孩子未来渐渐失控的恐惧。

  这段经历也让我意识到,父母爱孩子,尤其是父爱,不能只有一种“打开方式”,不能只有一张面孔,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这种变化不是见风使舵,不是“抖机灵”,而是家庭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帮助孩子身心成长的一种必需。换句话说,父爱固然有自己的底色,存在一以贯之的职责,那就是孩子成长的养育者、监护者、陪伴者、观察者。除此之外,父爱也要因孩子成长的不同“节气”,不断变换面孔。与不同面孔对应的是不一样的教育侧重点,是不断转变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如果将每六年看作孩子成长的一个蝶变期,那么孩子在成人之前,要陆续经过幼年期、儿童期、青春期、成人初显期,父爱因此至少要有四张面孔。

  ……

  ◎ 作者介绍

  张贵勇,记者、作家、专栏作者、阅读推广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聘讲师、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评选专家。现任职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曾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出版专著《我就想陪你慢慢长大》《真正的陪伴》《学生眼中的好教育》等。

举报/反馈

人民融媒体

8226万获赞 110.4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