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厚庄旧景 陶浒 绘
碑林区沿兴庆路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四个城中村,分别是南沙坡村、北沙坡村、皇甫庄和仁厚庄,这四个村子位于碑林区的最东边,东北角就是仁厚庄。
仁厚庄早在1980年就“撤村转居”了,一直以来,他们虽然由村民转为居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但生活状态没有变,安置了工作的村民每天去单位上班,下班后依然回到村中的家里,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08年6月城中村改造后。
仁厚庄在兴庆路的东边,它的正对面是兴庆宫公园。兴庆宫公园是在唐兴庆宫遗址上修建的。兴庆宫是唐长安城三大宫殿群之一,位于长安外郭东城春明门内,原为百姓居住的隆庆坊。当时坊内有一座被称为隆庆池的天然水池。此池的位置就在现在东关景龙池巷子里。据《长安地名录》记载,武则天在位时,此地有户叫王纯的人家,院中有一眼青石凉井供平日汲水,有一天,井中突然溢出水花,银珠飞溅,汩流不绝,至唐中宗时,溢水成池。传说池中常有云气,间或有黄龙出没,被人们视为奇观。因此地叫隆庆坊,此池也被称为隆庆池。又因是井水溢出,还被称为井龙池或景龙池。在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的时候,相王李旦(即后来的唐睿宗)的五个儿子被赐宅居住在这里。当时有很多人认为黄龙出没是大吉的征兆,说明这里将来会走出天子。巧合的是,居住在这里的三儿子临淄王李隆基,后来就登上了天子的宝座。李隆基登上帝位后,人们就将这里传说中出没的黄龙视为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的先兆了。李隆基登基后,为避玄宗名讳,隆庆坊遂改为兴庆坊,隆庆池也改为兴庆池。
从兴庆坊走向皇位的李隆基,也许看重了兴庆坊这块风水宝地,似乎对当时的太极宫和大明宫没有多少兴趣,遂在开元二年(714年)于兴庆坊大兴土木,为自己修筑宫殿,这就是后来的兴庆宫。唐玄宗的其他兄弟们意识到自己继续留在皇帝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是不合适的,遂将他们的住所献出用来兴建兴庆宫。从这一年开始经过多次扩建,在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唐玄宗才正式迁到兴庆宫起居办公。从此,这里就成了盛唐的政治活动中心。
建成后的兴庆宫占据了整个兴庆坊,并将北边永嘉坊南半部分也纳入兴庆宫范围,占地面积达2016亩,超过现在北京故宫面积的近一倍。那时的兴庆宫鸟语花香,碧波荡漾。兴庆池畔沉香浓浓,牡丹艳艳,皇帝与妃子们情浓意笃,欢饮无度。可惜晚年的唐玄宗沉湎酒色,荒废朝政,终于引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出逃,弃京师而去。从头至尾,唐玄宗在兴庆宫居住了29年,足见他对这里的喜欢。随着兵火和风雨的摧残,兴庆宫逐渐荒废,兴庆池引入的水源也陆续断流,池水随之干涸。清末后,这里已经沦为田野,遗留下来的仅是起伏的龙池湖岸,逶迤的渠道痕迹,以及勤政殿、花萼相辉楼的遗址。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市沿东关正街修建了柿园路,柿园路将原来的兴庆宫一分为二,路南的大部分在兴庆宫的遗址上兴建起兴庆宫公园,路北成了庄稼地和居民区,兴庆池(景龙池)也被分割在了路的北边,成了路北的一个巷名。
仁厚庄什么时候形成,为什么叫仁厚庄?大部分原村民都不太清楚。1986年出版的《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载:相传明洪武年间有村,清嘉庆《咸宁县志》载为仁厚村,清末改为仁厚庄。不过解放前后,没有多少人知道仁厚庄,只知道这个村叫亢家堡。86岁的李敬芳是仁厚社区的老书记,她说自己1952年从等驾坡嫁到仁厚庄时就叫亢家堡。为什么叫亢家堡,她也说不清。今年50多岁的亢银成是村里仅有的两户亢姓人家,他说小时候听老人讲,西汉时有个姓亢的将军,赴西域征战匈奴时路过这里,便将家眷留了下来,并建了一座庄园,人们就将这里叫做亢家庄园。后来庄园毁弃,南来北往无处落脚之人便在此居住,周围人就将这里叫亢家堡或亢家堡子。
那为什么又叫仁厚庄呢?李敬芳老人说,听人说清康熙年间,山西有位生意人落脚到亢家堡,因为他为人忠厚,乐善好施,周围人都渐渐搬到他的周边居住,逐渐形成了村庄,人们也叫这里仁厚庄。李敬芳老人说她嫁过来时,仁厚庄还保留着一圈城墙,并开有南门、西门和东门。南门楼上面还写有“仁厚庄”。当时村里有两条东西向的巷子,分别是南巷和北巷,村里有亢、孙、曹、王、沈、姚、刘、柏、胡姓9家几十户人。村南巷中间有座三进院子的庙宇,庙门朝南。新中国成立后,庙宇被改建成了小学,也就是今天的仁厚庄小学。今年87岁的张学仁老人说,抗战胜利时恰逢庙会,村民们为了庆祝胜利,专门制作了一面庄旗,旗上写着“距城二里仁厚庄”。我思忖良久,总以为仁厚庄是官方叫法,亢家堡是民间叫法。
新中国成立前,仁厚庄的大部分村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周边的土地都是居住在城里有钱人家的,村里人大部分靠租地为生,也有在新郭门拉黄包车或者做点小生意谋生的。土改时,村里连一户地主都没有,只评了几户富农。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仁厚庄周边的土地作为集体耕地分给了他们。那时的兴庆宫公园西边的大部分土地都是仁厚庄的集体耕地。李敬芳老人说,那时村集体每年都在兴庆宫公园里面种植棉花和豆子。每遇大雨天,这里就会有两尺多深的积水,时间长了,人们就把这片地方叫“海子底”。老人说每遇大雨,积水就顺着泄洪渠流走了。老人所说的泄洪渠在仁厚庄紧北边,现在还留存了一小段。这条渠原来是明渠,新中国成立前就一直有,在仁厚庄这里是东西走向,东沿现在的东二环一直向南过沙坡和建工路向东入浐河;西一直通到现在西郊昆明路一带,最后流入公式河。解放后,这条渠慢慢变成了臭水沟。50多岁的亢银成说,他们小时候常在沟畔玩耍,小伙伴们将这里叫做“沟道”。2000年10月,这条明渠改暗涵工程完成。随后,仁厚庄北路拓宽改造,并在这条暗渠上做了绿化铺设。
1956年交通大学西迁时,校址就选在兴庆宫遗址的正南面。1957年5月,兴庆宫遗址被陕西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开始建设兴庆宫公园,开渠引水,挖湖叠山,植树种花。同时,根据历史遗迹,兴建亭台楼阁,如沉香亭、南薰阁、花萼相辉楼等。刚开始四周没有砌围墙而是拉起了铁丝网,处于兴庆宫公园内的仁厚庄集体土地第一次被征用。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仁厚庄南巷、北巷和后来的西巷分别改成仁厚庄一队、二队、三队,并共同成立了仁厚庄大队,先后隶属于灞桥区红光人民公社、兴庆人民公社,此后三个小队都以种植蔬菜为主。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仁厚庄的土地不断被国家征用,1980年12月,村民由农业户口全部转为城镇居民户口,有就业能力的村民被安置到附近工厂就业,后来许多人在企业改制中下岗。亢银成说他当时被分配到建筑公司当工人,没几年就下岗了。后来为了生计就跑起了“摩的”生意,并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盖起了四层房子出租来增加收入。在仁厚庄,像亢银成这种情况非常多。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进入,村子急剧膨胀,私搭乱建、占道经营、无序管理致使村子安全隐患突出。村里虽热闹喧嚣,但生活品质较差。
2008年6月,碑林区政府对仁厚庄进行城中村综合改造。考虑到群众故土难离的意愿和感情需要,采取就地安置的办法,并且安置楼暖气、天然气到位,各种配套设施应有尽有。2010年7月27日,回迁安置楼全面封顶,2011年6月,仁厚庄村民整体回迁安置。
那日,我从兴庆路进入仁厚庄南路,这是城改后新拓宽的东西向道路,将东二环与兴庆路连接起来,路的南侧是西安理工大学的北门,北侧靠西的是安置小区,已改名为仁厚庄园,靠东紧挨东二环的是开发小区,命名为星币传说。新扩建南北走向的仁厚庄路将两个小区隔开。望着这一座座高楼,我想,一个个城中村的消失,或许是一种无可奈何无可挽回的消失,这也许就是现代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然。
□冯兆龙 2022年10月29日《西安晚报》
举报/反馈

西安晚报官方账号

201万获赞 32.4万粉丝
我们一起感受西安这座城市的温度.
西安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